俞琛捷
(南京師范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江蘇南京 210046)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分析測試中心建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利用好國家的投入,提高我國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管理水平及教師隊伍的業(yè)務素質是建設高水平大學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隊伍包括從事教學和科研實驗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含工程技術人員)、實驗技術工人、實驗室管理人員等[1]。隨著儀器設備的不斷增加,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面越來越寬,技術更新速度加快,而目前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管理人員大多畢業(yè)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上學期間,并沒有考慮到將來會從事儀器設備管理工作,對儀器設備管理工作知之不多,缺乏相應的培訓。經過多年工作,業(yè)務技術有所提高,但知識面仍然不寬,知識更新遠慢于當今信息爆炸的速度。年齡偏大,身體素質多不能很好適應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務。學歷職稱與同階段教師、科研隊伍相比明顯偏低,沒有形成良好的梯隊,高學歷、高職稱人員稀缺,斷層現(xiàn)象嚴重[2]。
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歷來處于一個不被重視的地位,加之政策和待遇等的影響,使他們的地位和勞動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承認,造成了儀器設備管理人員對本職工作產生厭倦情緒[3]。一大批有經驗、懂技術的骨干,只要政策允許,就轉崗從事教學或行政工作;而新進高層次、高學歷人員也不愿從事此項工作,認為沒有前途,甚至低人一等。為了“面子”,只要有機會,就會轉崗到教學系列或為了離開分析測試中心而繼續(xù)深造。根據(jù)對相關高校所作的調查,真正從事儀器設備管理的人員普遍偏少。每人同時管理幾臺儀器,每天疲于應付使用,沒有時間去精心維護和保養(yǎng)儀器設備,去專心開發(fā)、鉆研儀器設備的多種功能,只是進行簡單的操作,完成一般的測試。對于儀器設備的使用,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功能上[4]。
長期以來,由于分析測試中心的人員變化頻繁,特別是學校處于多方面的考慮,分析測試中心主要管理人員的變化相對于院系更為頻繁,甚或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因此,分析測試中心在職稱聘任、考核與獎勵制度,培訓機制等領域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往往缺乏連續(xù)性,甚至出現(xiàn)前后矛盾。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甚或使他們喪失了奮斗的動力[5]。
高校的三大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是高校工作的三大因素。三元一體,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元素都將失去學校的優(yōu)勢。分析測試中心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應與其他教師享有同等待遇。由于歷史的原因,往往把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統(tǒng)稱為教學輔助人員,無形中把他們劃出教師隊伍,實驗教學也變成了教學工作的次要部分[6]。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長期以來被稱為“教輔人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不利于調動工作積極性;不少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專業(yè)技術職務往往最高到副高級(高工或高級實驗師),低于其他教師系列,而且名額偏少;分析測試中心教師接受培訓機會少;坐班制工作時間長,工作量的計算不合理;酬金低于其他教師系列等。教師不愿意到分析測試中心工作,且熱情不高,決定了分析測試中心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的難度,同時,也為他們千方百計地跳槽提供了借口[7]。
近年來,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不斷提高教師的物質生活待遇,但從總體上看,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依然偏低,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8]。在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無論在崗位、津貼和職稱上都相對低于其他系列的教師和行政人員。如中心的教師要想評正高,往往要付出比其他系列教師多得多的努力。使得高學歷的人員不愿進分析測試中心工作,技術精湛的高素質分析測試人才的匱乏成了分析測試中心建設的瓶頸。
為了實現(xiàn)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需要提高分析測試中心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質,優(yōu)化教師隊伍學歷結構。建立一支教學理念先進、具有創(chuàng)新與奉獻精神、結構合理、整體水平高、教學與科研兼?zhèn)涞睦?、中、青相結合的教師隊伍[9]。從目前國內高校的情況來看,分析測試中心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項政策,采取各種措施,出臺激勵政策,不斷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使隊伍總人數(shù)達到適度規(guī)模,層次結構逐步優(yōu)化,與教師保持適當比例,整體水平有較大提升。與此同時,分析測試中心引進高素質的人才,要充分考慮到分析測試中心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與短期目標、學校專業(yè)的設置、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也并非學歷、職稱越高越好。有的要從生產第一線引進,有的從科研機構引進。還要考慮年齡結構、學歷、工作經歷、綜合素質、來源結構等因素。另外,還要保證隊伍的總量[10]。我校分析測試中心充分利用學?!?11”建設的契機,積極加強人才引進工作,中心現(xiàn)有教師27人,自“九五”以來,先后引進博士后4名,博士3名。其中,有2人已晉升為教授,2人已晉升為副教授,使中心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為了提高專業(yè)能力,學校應該有計劃地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11]。培訓方式主要分為:①個人培訓,中心要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進修和繼續(xù)教育[12]。應鼓勵和推薦有志于從事分析測試工作、且具備相應學歷要求的人員攻讀相關專業(yè)的在職研究生,為中心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牢固基礎。②集體培訓,各儀器室要依據(jù)自身的實際需要,制定切實的培養(yǎng)培訓計劃與制度,采取普及與提高、理論與實踐、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培養(yǎng)培訓方式,將重點落實到實驗技術、儀器維修技能及科學管理能力的提高上[13]。如推薦相關人員到校外參加設備儀器的培訓、定期舉辦有關實驗室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的講座等。我校分析測試中心積極鼓勵教師開展學歷進修活動,自“九五”以來,先后有3人次出國開展訪問學者交流活動,2人進修博士后工作,7人攻讀博士學位,2人完成碩士進修工作,中心教師中70、80后成員均獲得了碩士以上學位,中心教師的個人發(fā)展和中心事業(yè)的集體推進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中心教師的個人發(fā)展有了很好的空間,這對于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九五”以來,中心教師無一人出現(xiàn)外流現(xiàn)象。因為中心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出現(xiàn)了部分教師由院系自動愿意將工作關系轉到中心工作。
隊伍建設需要有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和相應的機制來管理[14]。例如,人才培養(yǎng)、學歷進修和技能考核等有關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形成自主自足、自我控制、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管理機制,可以激發(fā)工作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增強分析測試中心的凝聚力。實踐中可以通過設置適當?shù)哪繕苏{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使個人目標與中心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政策的允許范圍內實行靈活的崗位競聘制度,面向社會吸納急需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做到人員能進能退、職位能升能降、收入能增能減,以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增強分析測試中心的生機活力[15]。針對分析測試中心教師制定一些特殊的獎勵政策、完善獎勵機制、肯定分析測試教師的工作成效,鼓勵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表彰教師的先進事跡,設立特殊崗位津貼。由于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工作范圍較廣、情況復雜,可以設立不同獎項,如分析測試技術成果獎、實驗室管理優(yōu)秀獎,以及對儀器設備功能開發(fā)、保養(yǎng)、改進、自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也應設立相應的單項獎,充分調動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16]。自“九五”以來,我校分析測試中心積極探索規(guī)章制度建設,兼顧學校、中心和教師個人利益。在中心,教師自愿加班,主動加班,積極加班蔚然成風,即使在寒暑假期間,分析測試中心教師也很好地兼顧了個人休息和為集體服務的有機結合。教師個人為集體工作已經成為一件自愿的事,教師把分析測試工作作為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yè)的傾向日益明顯。
分析測試中心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為宗旨,以調動分析測試中心教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目的,充分認識分析測試中心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廣大教師投入分析測試工作,切實解決教師隊伍人員數(shù)量不足,分配制度、管理體制和層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建設一支相對穩(wěn)定、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分析測試教師隊伍,以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實踐教學的需要。
(References):
[1] 劉松青.淺議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2):185-186,190.
[2] 李 萍.試論高校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隊伍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0):151-154.
[3] 歐陽嵐,張 綱,江 宏.高校實驗室教師隊伍的建設[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1):20.
[4] 羅聯(lián)社,王友明,李 鑫.實驗室技術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9):155-158.
[5] 張遠方.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6):40-42.
[6] 嵇啟春,段中興,孫繼武.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和舉措[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S):16-18.
[7] 張英琦.地方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4):277-279.
[8] 居寧生,董 林.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發(fā)展方向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0):149-152.
[9] 賁 毅,張 勇,趙凱歌.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管理和運行初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1):131-133.
[10] 劉浴輝,陳少才,羅文君.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311-313.
[11] 周開兵,陳夢暉.重視高校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45-148.
[12] 葉發(fā)青,林 丹,李艷霞,等.分析測試中心實驗教學與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6):152-153,174.
[13] 王賢親,葉發(fā)青,林 丹,等.分析測試中心大型儀器管理的探索與思考[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4):117-119.
[14] 范姣蓮,王海波.對高校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0):11-14.
[15] 郭武學.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現(xiàn)狀分析與探討[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7(5):66-68.
[16] 朱建峰.構建全面管理體系,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