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蘇淺
《與瑪格麗特的午后》
文_蘇淺
基曼是個私生子,母親甚至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童年時期,基曼經(jīng)常遭受母親的謾罵和老師的嘲諷,行至中年,一起長大的伙伴也常常要拿他開玩笑。在熟人眼里,基曼俗氣、呆笨,心地善良卻老是幫倒忙。他和開巴士的年輕女友一起住在母親租來的屋子旁邊,一個車房里,平日種種蔬菜,空了就和幾個哥們坐進酒吧。生活看上去悠閑自在,深夜里卻常常有暗涌,童年創(chuàng)傷時不時撕扯著基曼,他偏執(zhí)地到一個紀念碑上寫自己的名字,與保安吵架,面對女友渴望生育的想法,也顯得失措,盡管都50歲了,他仍不知道怎么去做一個父親。
一個偶然的機會,基曼到廣場喂鴿子,遇見了從敬老院出來透氣的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曾是位農(nóng)藝學家,一生周游世界,摯愛閱讀。在她的影響下,基曼開始對故事產(chǎn)生興趣,然而一想到童年尷尬的學校生活,他便對讀書產(chǎn)生恐懼。在瑪格麗特的不斷鼓勵下,他才試探著克服自己的閱讀障礙,并將瑪格麗特告訴他的知識帶到酒吧,讓一直以來拿他取樂的友人驚詫不已。
一個又一個午后,基曼都坐在長凳上,聽瑪格麗特為他讀故事。后來瑪格麗特被查出患有眼疾,她的視力將漸漸衰弱,直至失明,她于是將一本字典贈與基曼,希望他日后能自己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
回到家后,基曼將將就就翻開這本大厚書,在里面,他發(fā)現(xiàn)“瑪格麗特”原來是“玫瑰花”,而女友的名字,則變成了一種茴香。他想起園子里的蔬菜,卻對字典里“番茄”這個詞條相當不滿,因為它只列出一個番茄品種,還充斥著術語?;X得新知識并沒有給他帶來新生活,反而使自己熟悉的那個世界變得刻板呆滯,便將字典還給了瑪格麗特。
基曼看上去從那些動詞與形容詞的束縛里走出來了,故事也開始往真實生活的方向上靠攏,母親去世,女友懷孕,基曼將被親人遺棄的瑪格麗特接回了自己的家……
這部電影表達的主題很多,親情、愛情、友情,在影片的結尾,基曼也低語著:“這不是一場平凡的相遇,除了愛與溫情,沒有其他的形容詞……關于愛的故事里,不只有愛情,有時,甚至沒有一句我愛你,可我們?nèi)匀幌嘤H相愛?!彼坪跏菫檫@個故事定了基調(diào)。
然而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卻是在基曼翻閱字典那一段,他嘴里嘟囔著,看似是抵制學習的反智主義,實則是讓人更深地思考生活與教育——知識傳授和積累是否能讓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學校學習和生活閱歷,哪一個能產(chǎn)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或者我們做一個基本的假設,如果基曼兒時學習優(yōu)秀,是在眾人的贊揚聲中長大,他會變得像現(xiàn)在這樣樸實無華、心靈純善嗎?
知識能塑造人,知識也常常泯滅人的本性。這也正是當年陸九淵與朱熹產(chǎn)生分歧的關鍵所在,朱熹主張讀圣人書而致良知,陸九淵卻認為良知在每個人的心里,不必從書中尋找。
也許他們都對,而方法因人而異。那么當我們把書打開,有無限的可能性,當我們把書合上,也有無限的可能性?;沁@么做的,他讀書做事雖不是為了大目的,卻都接近人至真至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