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政治文化奠基到政治文化現(xiàn)代化:論鄧小平對毛澤東政治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2013-04-11 06:26:16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3期
      關鍵詞:政治文化

      巨 英

      (湖北經(jīng)濟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 武漢 430205)

      學界對于毛澤東和鄧小平文化思想的比較研究主要是把文化作為與政治、經(jīng)濟相平等的子系統(tǒng)來研究,集中于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研究以及鄧小平應時代變化在文化思想方面對前者作出的超越。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政治文化的研究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它是我國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同時決定著我國政治體系的變革與發(fā)展。因此,對毛澤東和鄧小平政治文化思想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挖掘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fā)展的一致性與變化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治文化的目標:從革命文化到“公民”文化

      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下,民族、國家、階級和集團所建構的政治規(guī)范、政治制度和體系以及人們關于政治現(xiàn)象的態(tài)度、感情、心理、習慣、價值信念和學說理論的復合有機體”[1]。換言之,由于政治文化能夠反映現(xiàn)時代的社會發(fā)展狀況,它不但涉及觀念性層面,同時也將上層建筑當中“物質(zhì)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規(guī)范涵蓋在內(nèi)。毛澤東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但是在他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論述中清楚地表達了以上內(nèi)容,并且,通過論述文化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毛澤東深刻地表達了建構中國政治文化的目標——革命文化。

      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而經(jīng)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jīng)濟的集中的表現(xiàn)?!边@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jīng)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2](p663-664)毛澤東認識到,在近代中國,代表新興經(jīng)濟力量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只有無產(chǎn)階級才能與封建經(jīng)濟及買辦資本相對抗。因此,在眾多的政治價值取向當中,表現(xiàn)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為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主流政治文化。

      毛澤東在確立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主流政治文化之后,把該文化的目標定位為革命文化,具體表現(xiàn)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即“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p698)。之所以將革命文化作為政治文化的目標,毛澤東也是從文化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上來分析的,他認為文化對于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反作用,能夠促進革命的進一步發(fā)展,他強調(diào):“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的和重要的戰(zhàn)線?!盵2](p708)

      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各種政治亞文化的沖擊,毛澤東通過教育的方式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經(jīng)受住了考驗,使這一政治信仰更加地深入人心。在毛澤東思想精神的鼓舞之下,中國人民研制了兩彈一星,取得了一系列自衛(wèi)戰(zhàn)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不斷增加,對毛澤東思想的認同感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在革命文化的目標引領之下,我國順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那么,革命文化是否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它又是如何完成這一目標的?這一毛澤東沒能解決的重任交到了鄧小平的手中。

      與革命文化相比,鄧小平想要建構的政治文化把國民的視線從國家這樣一個整體領域拉回到公民的個體發(fā)展領域,因為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主題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必須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由此,鄧小平在堅持了毛澤東關于政治文化唯物主義立場和辯證法的認識論的基礎上,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目標定位于公民的個體發(fā)展上,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這一目標究竟是如何促進公民政治文化現(xiàn)代化的?鄧小平首先認為要把“有理想”放在培育“四有”公民的首要地位上。他指出,“現(xiàn)在中國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我們最強調(diào)的,是有理想。……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瓫]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盵3](p190)可見,鄧小平認為政治文化中,“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信仰解決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的問題”[4](p130)。那么,在經(jīng)歷了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以及十年浩劫之后的中國到底該如何確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了一個難題。鄧小平認識到了人民群眾追求物質(zhì)需要的價值合理性,并確立了“富民”的政治理念,他認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chǎn)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盵5](p314)這一理念不但“是對傳統(tǒng)‘民本’政治思想的現(xiàn)代終結”[6],而且是對一段時期內(nèi)過于強調(diào)社會主義精神價值理念的一個突破。同時,這一政治價值觀念不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而且符合現(xiàn)代民主政治中以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為核心的人權觀念。這樣,鄧小平以富民思想把中國人民建立于“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信念之上的共同理想轉(zhuǎn)變?yōu)橐詫崿F(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基礎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信念之上的共同理想。

      在確立了“共同理想”的政治信念之后,鄧小平又在其他三個方面摒棄了一些舊的政治價值觀念,建立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相一致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理念。針對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所興起的逐利思想,鄧小平以“有道德”的要求保有了精神價值的普遍存在?!坝形幕眲t建立了民眾對于科學理性的政治認同。最后,“有紀律”是鄧小平法治思想在政治文化領域的表征。鄧小平把平等的法治文化精義融入現(xiàn)代政治文化當中,他強調(diào):“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5](p146)由此,通過對政治文化目標的分析,鄧小平建立了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這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取向模式,它以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引領,人的平等精神為核心,以人民民主和法治原則為根本內(nèi)容。

      二、政治文化的邏輯起點:參與型政治文化的確立與重塑

      針對兩千年以來所形成的封建傳統(tǒng)政治文化,新中國在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之后,到底該如何實現(xiàn)向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轉(zhuǎn)型?從唯物史觀出發(fā),毛澤東和鄧小平均意識到人民才是政治文化的主體,只有不斷進行公民意識、民主觀念和法制觀念的教育,同時從制度上進行保障,才能夠逐漸實現(xiàn)政治文化的轉(zhuǎn)型。由此,兩位領導人都主張建立“大眾的文化”,毛澤東確立了政治文化的邏輯起點——政治參與;鄧小平則在毛澤東所確立的參與型政治文化基礎上對其進行重塑和完善。

      針對中國封建時代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所建立的特權,毛澤東提出要建構無產(chǎn)階級領導下的“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nóng)勞苦民眾服務的”,“大眾的”、“民主的”文化。[2](p708)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逐步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但是受到封建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影響,民眾的臣民型政治文化卻并未輕易改變。那么,究竟如何消除民眾的消極政治心態(tài),如何讓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深入人心?毛澤東首先從法理的角度為民眾的政治社會化提供了土壤——保護民眾的基本權利。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起草、經(jīng)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1954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均明確了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是現(xiàn)代民主精神在我國法律當中的根本體現(xiàn),為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礎。其次,毛澤東以合理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策來保障、促進民眾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以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從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當中所確立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到1954年召開的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從1956年提出的“全國人民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來”到1960年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無不體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原則,有力地提升了公民責任感。

      鄧小平在毛澤東為建構政治文化的法理的土壤之上,進一步肯定了民眾在建構政治文化當中的基礎作用。在設定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時,鄧小平指出,“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三,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調(diào)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3](p273)鄧小平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一再強調(diào)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廣大人民必須具備參與政治的意愿,這就需要擴大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民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另一方面,鄧小平為人民參與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立。法律是保障人民穩(wěn)定而有序地參與政治的基本武器。同時,民主集中制的重新確立則為人們政治參與提供了土壤,在這一基本原則之下,人們得以在公開場合發(fā)言,主持各種會議,為公共政策獻言獻策,作出必要的妥協(xié),從而加深了他們的政治效能感。

      三、政治文化的路徑選擇:觀念與制度的更新

      政治文化在政治過程中通常在系統(tǒng)、過程和政策三個層次上起作用。毛澤東和鄧小平關于文化以及政治體制方面的觀點以及做法實際上確保了政治文化在各層次上的有效作用。兩位領導人正是在政治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中國政治文化發(fā)展的路徑——制度保障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在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有所變化的情況下,后者在繼承前者的一些基本觀點基礎上有所糾正和創(chuàng)新。

      系統(tǒng)文化包括政治合法性、國家認同與體制的權威幾個問題。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政權的政治合法性主要來自于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出水深火熱的困境的現(xiàn)實。國家認同也因“建立獨立民主和平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7](p10)而空前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毛澤東選擇了以大規(guī)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增強政治合法性和國家認同。他指出,“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過去的思想改造是必要的,收到了積極的效果?!盵7](p385)在教育方式上,毛澤東的立場與他在革命時期的立場相一致——群眾運動。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對國家政權以及國家認同很重要的觀點,但他并不認同群眾運動的方式,主張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他認為根本的問題在于教育人,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要開展持久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進行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民眾普遍支持政治共同體,增強現(xiàn)代化建設的凝聚力。

      對于當代新興國家而言,體制的權威很容易因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個人魅力、智慧而讓位于后者,在中國尤其如此。毛澤東未能成功地把中國人民對他的個人崇拜轉(zhuǎn)化為體制的權威,這一重任交由鄧小平來完成。鄧小平在正確評價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果斷地在改革開放后以身作則,主動地結束了領導干部終身制。同時,他進行了觀念的更新,不夸大個人的作用,通過觀念和制度的更新,鄧小平消除了權威人物的影響,建立了體制的權威。

      過程文化包括公民的自我能力感以及公民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如前所述,由毛澤東所確立、鄧小平所繼承的政治參與制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目標就是提升公民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公民的自我能力感。人際間的信任感是公民對其他政治行為者的一系列認識、信念、情感與判斷。毛澤東非常重視政治過程中的政治信任,一方面,他號召全黨“要好好團結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一道工作”[7](p295);另一方面,他提出從規(guī)范政治運作方面入手增進群眾對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信任。在毛澤東的主持之下,黨內(nèi)出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的內(nèi)部監(jiān)督、民主黨派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等各種政治監(jiān)督形式,同時還創(chuàng)建了一套政治監(jiān)督制度,包括監(jiān)察制度、檢查制度、人民來信來訪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等。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關于人民團結以及政治監(jiān)督的觀點,更強調(diào)從政治結構方面來推進政治信任,他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體制和政治結構是否科學的一個標準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3](p213)。強調(diào)在制度化的軌道之下有序而協(xié)調(diào)地進行政治監(jiān)督。

      政策文化是指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傾向模式。這種態(tài)度可能使全體人民在不同政治問題上保持團結或釀成分裂。在如何看待公共政策,尤其是最能體現(xiàn)社會公正的收入分配方面,毛澤東堅持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在共產(chǎn)主義第一階段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他強調(diào)必須要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即“國家和工廠,國家和工人,工廠和工人,國家和合作社,國家和農(nóng)民,合作社和農(nóng)民,都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7](p275)。同時,毛澤東認識到要實現(xiàn)合理的收入分配,必須要“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盵8](p130)。然而,由于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落后以及蘇聯(lián)模式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導向,毛澤東最終偏離了他自己設計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收入分配原則,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念之下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jīng)濟,建立了以“大鍋飯”為標志的人民公社,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最終滑入了平均主義的深淵。

      鄧小平在繼承并且肯定了毛澤東所一貫堅持的收入分配領域內(nèi)的按勞分配原則的同時,從政治價值觀念上破除了人們數(shù)十年來把“計劃經(jīng)濟體制”、“平均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關聯(lián)的看法,他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吃‘大鍋飯’,現(xiàn)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盵3](p155)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他號召人民正確對待“先富”和“共富”的關系,在“共同富?!钡拇笤瓌t之下認識到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差別,并且在一定時期內(nèi)收入差距的擴大,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由此,鄧小平在系統(tǒng)、過程及政策三個層面促進了中國政治文化的現(xiàn)代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新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方面驗證了學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的一個共識——“始于毛,成于鄧”。在革命時期,毛澤東以“革命文化”有效地完成了上層建筑的歷史使命——促進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領域的巨大變化。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毛澤東從法理的高度確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同時建構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參與機制,為中國的參與型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礎。鄧小平在毛澤東所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礎上成功地實現(xiàn)了向政治文化現(xiàn)代化的轉(zhuǎn)型。他一方面以“公民文化”代替“革命文化”來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有序的、理性的政治參與代替了毛澤東時代的群眾運動,以觀念和制度的更新使對權威人物的個人崇拜轉(zhuǎn)向體制的權威;以“共同富?!钡乃枷肫瞥丝赡苁怪袊嗣穹至训摹白蟆迸c“右”之爭,為中國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掃清了道路,也為政治體制改革找到了價值觀念上的依托。至此,鄧小平推動了毛澤東所塑造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性,對轉(zhuǎn)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1]公丕祥,李義生.商品經(jīng)濟與政治文化觀念[J].政治學研究,1987,(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巨英.論鄧小平的政治現(xiàn)代化思想——以政治文化為視角[A].杜紹祥,段超.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姚萬祿.論鄧小平對中國政治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貢獻[J].社科縱橫,2005,(8).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政治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誰遠誰近?
      乐平市| 平罗县| 永定县| 沛县| 海城市| 原阳县| 镇康县| 武定县| 宜黄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汕尾市| 淮北市| 衡水市| 宣化县| 抚顺市| 苏州市| 汾阳市| 利辛县| 双城市| 重庆市| 门头沟区| 贺兰县| 古浪县| 方正县| 漳平市| 赫章县| 福清市| 砚山县| 安多县| 合作市| 贺兰县| 怀安县| 富顺县| 凤城市| 丹棱县| 雷山县| 安龙县| 济南市| 墨竹工卡县| 辽宁省|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