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桂 靜,羅婷婷,畢文璐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美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淺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王 琦,桂 靜,羅婷婷,畢文璐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美國是全球最早成立地形命名相關機構(gòu)的國家,并制定了完備的命名標準、規(guī)范和相關政策,而且還在積極開拓極地區(qū)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而我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通過對美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相關機構(gòu)、標準化政策、指導方針和極地命名工作的研究,借鑒美國的有益經(jīng)驗,提出我國海底地形命名相關建議,以加強我國海底地形命名的研究,提升我國海底地形命名實踐水平,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咨詢理事會(ACUF);命名南極地名;命名
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海洋的開發(fā)與利用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美國十分重視海洋探測、深海礦產(chǎn)資源勘探和開發(fā)方面的技術開發(fā)。1890年,美國成立了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USGS)下屬的美國地名委員會(USBGN),它是前總統(tǒng)本杰明·哈里森為統(tǒng)一美國的地名標記而成立的聯(lián)邦機構(gòu)[1]。1963年1月正式成立海底地形咨詢理事會(ACUF)負責美國的海底地形命名事務。此外,美國很早就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海底地形命名程序、政策和指導方針,尤其制定了極地地形命名的政策方針。海底地名分委會(SCUFN)主管審議各國提交的海域與海底地形實體命名申請,其與美國相應的海底地形命名機構(gòu)有著密切的合作,SCUFN所制定的《海底地形特征命名標準》也參考了美國海底地形命名的相關標準規(guī)范。美國海底地形咨詢理事會每年都召開多次會議,至2011年9月,已舉行350多次會議,美國地名數(shù)據(jù)庫(GNDB)現(xiàn)共收錄了9517個海底地名[2]。由于美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先進和成熟性,該國地名庫的很多地名都直接收錄到SCUFN地名錄中。深入研究和探討美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對我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
1890年,美國成立了USBGN,并于1947年通過《公法80-242》,確立了美國地名委員會的組織形式[3]。1954年,USBGN成立了一個特設委員會,研究和編纂所有已知的海底地形列表,這些地形也被列入當時的美國海軍水文局海圖中,USBGN于1956年解散。之后,美國海軍水文局于1960年成立了第二個海底地形特設委員會,1963年1月ACUF正式成立,作為美國地名委員會下設的一個咨詢理事會。
當前組織形式下的ACUF的首任主席是美國海岸和大地測量局的哈里斯·斯圖爾特(HarrisB.Stewart)博士。ACUF的成員來自于美國海軍海洋學辦公室、美國內(nèi)政部、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Institution)、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ScrippsInstitutionofOceanography)、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院(WoodsHoleInstitutionofOceanography)和其他學術機構(gòu)的咨詢顧問[4]。在最初的幾年里,專家每隔一星期磋商一次,為地形命名確立合理的方向并提供指導。美國地形命名指導方針于1953年(1954年第一屆特設委員會會議之前)確立,并于1966年進行了修訂,于1970年、1978年和2005年進行多次修訂。目前,ACUF共召開300多次會議,每年開會6~8次。ACUF一般都會參考研究人員和公眾所提出的地形名稱建議。
1969-1990年,ACUF定期出版《地名辭典》,1990年后,USBGN停止出版ACUF的紙質(zhì)《地名辭典》,截至1999年年底,停止了其他所有的國內(nèi)和國際出版印刷的 《地名辭典》。目前由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國家測繪部負責維護美國國內(nèi)地名數(shù)據(jù)庫,而其他所有地名,包括全球的、美國專屬的國內(nèi)名稱和南極洲地名則通過美國國家地球空間情報局 (NGA)以地圖和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給公眾。
美國的海底地形命名標準化工作開展得很早,其相關政策和指導方針內(nèi)容十分完備,可為其他國家制定相應的標準化政策和指導方針時提供參考。USBGN的 《海底地形名稱標準化政策和指導方針》[5]于1999年4月6日獲得ACUF的通過,2005年7月19日USBGN又對方針進行了修改。SCUFN制定的 《海底地形特征命名標準》就參考了美國海底地形命名的相關標準規(guī)范。
3.1 美國海底地形命名的一般原則
美國的 《海底地形名稱標準化政策和指導方針》在通則中提到命名的范圍為:國際上對于海底地理實體命名的關注僅限于其全部或主體(超過50%)位于領海(即12nmile)以外的實體。 《海底地形名稱標準化政策和指導方針》還提出命名予以承認的原則,包括:① 已使用多年的名稱雖不符合命名的一般原則,但也可以采用。② 如果申請的名稱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則,那么可以采用國家地名機構(gòu)所批準的國家界限外水域內(nèi) (即國際水域)地形的名稱。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nèi)適用的名稱,其他國家應予以承認。③ 如果發(fā)生沖突,最直接參與的人員和機構(gòu)應解決問題。如果兩個名稱被用于同1個地理實體,那么一般應采用較早使用的那個名稱。如果1個名稱被用于兩個不同的實體,那么首先使用該名稱的實體一般應保留該名稱。④ 非羅馬名稱應根據(jù)美國地名委員會批準的體系進行音譯。如果提出者或團體使用變音符號或特殊字符,那么這些將被納入到ACUF地名數(shù)據(jù)庫中。
3.2 美國海底地形命名的名稱規(guī)則
美國地形命名的名稱規(guī)則涉及專用術語、通用術語和不適當?shù)拿Q。
專用術語的命名原則是:① 專用術語 (或名稱)應盡量簡短。② 命名時首先要考慮的原則是名稱要實用、使用方便和具有適當?shù)膮⒖夹?其次才考慮紀念人或船只。③ 在可能的情況下,專用術語的選擇應首先考慮與地理特征有關 (例如,阿留申海脊、阿留申海溝、秘魯-智利海溝、巴羅海底峽谷)。④專用術語可以用來紀念發(fā)現(xiàn)該地理實體的船只或其他運載工具、考察探險或科學研究機構(gòu)或者紀念知名人士。采用船名命名時,該船應是發(fā)現(xiàn)該地理實體的船只,如果該船名先前已用于命名類似的地理實體,那么該船必須是調(diào)查確定該地理實體的船只,如圣巴勃羅海山、阿特蘭蒂斯二號海山。⑤ 如果使用在世人的名字,最好用姓氏,并應僅限于那些已經(jīng)為海洋科學作出杰出的或根本性貢獻的人士。⑥ 相類似的地理實體群組可以采用某類集合名稱命名,如使用歷史人物、神話、星體、星座、魚類、鳥類、動物等,如音樂家海山 (構(gòu)成地形:巴赫海山、勃拉姆斯海山、舒伯特海山)。⑦ 可以采用形象化詞語命名,尤其是形象特征明顯的實體 (如鉤狀海脊、馬蹄型海山)。⑧ 將著名的或者大型實體名稱應用到其他實體時應該保持拼寫一致。⑨ 海底地形名稱中的專用成分不應再進行翻譯,可保留提供該名稱的國家語言形式。⑩ 不鼓勵在海底地形名稱中使用首字母縮寫,但如果所建議的名稱適當,則也可考慮采用。
通用術語的命名原則是:① 應從反映實體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定義表中選取。② 海圖上和其他產(chǎn)品上的地理實體用到的通用術語應該是英文的,如果含有國外通用術語的地理實體名稱已在國際范圍內(nèi)使用,則應予以保留。
不適用的名稱包括:① 用于其他地方類似地形特征的名稱;② 個人、機構(gòu)或組織的全稱或不實用的名稱;③ 商業(yè)產(chǎn)品或其制造商的名稱;④ 名稱建議者的朋友或親屬名;⑤ 單個建議者的名字;⑥ 貶損或冒犯性的名稱;⑦ 擔任高級職務但沒有對海洋或海底地形的認識作出直接和顯著貢獻的人的名字。
3.3 美國海底地形命名程序
USBGN制定了嚴格的地形命名程序,包括個人或機構(gòu)為國際水域中尚未命名的地理實體申請命名時,應遵循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程序,提出新命名建議時按美國規(guī)定的參考表格填寫。
對海底地理實體進行命名之前,應先充分確定識別實體所需的特征、范圍和位置,位置利用地理坐標表示。新發(fā)現(xiàn)的地理實體應具有通過GPS確定的地理位置。必須認真確定地理實體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之前命名過的地理實體,或是記錄了不正確的地理方位。如果現(xiàn)代導航技術更準確地確定了之前已通過的地理實體的方位,那么在文件中應用新方位作為最準確的標志地點。
新名稱必須經(jīng)ACUF和USBGN通過方可公布。如果ACUF有理由認為應變更原先通過的地理實體名稱,那么應將變更說明通報其他有關當局;如果就名稱改變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有關部門應相互溝通,解決問題。ACUF將定期公布其命名決定。
在談及國際標準時,USBGN的指導方針指出當前存在國家官方的和國際上的海底特征命名機構(gòu),如SCUFN。雖然SCUFN有一些地理實體描述標準和規(guī)則在措詞上不同于ACUF的相關標準和規(guī)則,但應由ACUF來考慮是否接受其他權威機構(gòu)所批準的名稱。如果在地形名稱、類型或描述中出現(xiàn)相互沖突的情況,那么應利用出版的文獻或地圖之前的名稱使用情況來為地理實體確定正確的名稱。由于一些國家、國際和非官方或?qū)TO命名機構(gòu)并不是定期召開會議或定期向ACUF通告其海底地形的發(fā)現(xiàn)情況和/或命名情況,因此,USBGN應努力進行核實,并與這些機構(gòu)聯(lián)系,向其通告ACUF的相關決議。由個人、研究所或機構(gòu)所確定的新發(fā)現(xiàn)的和提議的實體名稱,如果位于領海范圍以外,但位于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主張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那么應當交由這些國家的命名機構(gòu)和SCUFN來審議。
近些年各國提交的提案有較明顯的爭取海洋劃界權益最大化的企圖和向極地擴展的趨向。俄羅斯近些年的提案多位于北冰洋,使用的是60年代搜集的單波束調(diào)查資料,其關注的重點是北極大陸架權益;韓國在2011年第24次會議上的提案中也有多個位于極地。美國更是從很早就開始關注極地的命名,成立了專門負責極地命名的南極命名咨詢理事會(ACAN)并制定了相關的政策。ACAN是USBGN兩個咨詢理事會之一。ACAN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確保繪圖、制圖和相關領域的技術出版物中的地理命名的標準化。USGS和NGA為兩個咨詢理事會提供支持[6]。
4.1 南極地形命名問題
南極的地形命名問題不同于任何其他具有同等規(guī)模的地域。南極洲沒有永久定居點。即使在連續(xù)數(shù)年被占領的領域,居住者也在變換。許多國家的代表已經(jīng)造訪和考察過南極大陸,他們的英勇行為拓寬了人們對這片冰雪世界的認識。人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繪制了南極洲的大部分主要地形,但大量的次要地形特征一直只有部分被描繪出來并保持未命名狀態(tài)。
ACAN遵照 《南極地形命名政策》決定單個案例的命名。該政策也可指導人們對南極洲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提出建議。關于南極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確定,依據(jù)的是名稱的使用優(yōu)先性、適當性以及已確定的使用范圍。命名人的國籍不是考慮以人名進行命名時的影響因素。自然地形被分為3個量級,根據(jù)個人所作出的貢獻類型劃分相應的類別,自然地形分級是為了在確定實體名稱是否恰當時提供最大可能的客觀性。
由于南極洲在歷史上不存在永久定居區(qū),而且經(jīng)過探險家、科學家和其他人的努力,南極大陸已被開發(fā),所以USBGN認為用上述類型人名來命名南極自然地形具有實用性。地形命名的相關要求加上采用適當?shù)娜嗣M行命名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可行性。但是,這并不排除使用除人名之外的其他名稱。
南極的建筑物、設備、站點和其他設施不是自然地形特征,不在USBGN的管理范疇內(nèi)。這類名稱雖然不是決議列表中的主要項目,但在整體命名中是很重要的,并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決議文本中。
4.2 美國南極地形命名的相關政策
4.2.1 自然地理特征的分類
美國的 《南極地形命名政策》[7]對自然地理特征進行了分類。南極已命名的地理實體類型大致可分為3類。因為幾乎不可能為 “大冰川”“大山”或 “大海灣”設定大小界限,所以在劃分個別實體類型時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地理發(fā)現(xiàn)、科學考察或南極洲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或顯著地位的地理實體可能會被劃分到比其已證實的大小尺度更高一級的類別中,如海底高原、廣闊的山脈、冰川下的主要盆地、山脈或海底高原、大冰川和冰架等。二級地理實體如群島或冰隆、除大冰川以外的冰川、海灣、海峽或水道和廣闊的礁、灘或灣等。三級地理實體如海崖、小山和丘陵、小范圍礁、灘、灣、海角 (較大或較突出的除外)和小海灣等。
4.2.2 人名在地形命名中的應用
《南極地形命名政策》涉及人名在實體命名中的應用,從分為3個級別的自然地理實體進行論述。分別說明了以人名命名一級、二級和三級特征地理實體的要求。
以人名命名一級特征地理實體,可包括:在南極洲有重大發(fā)現(xiàn)的人或有這類發(fā)現(xiàn)的團隊的領導者或船長、通過南極考察工作為南極探險相關科學知識或技術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為考察提供重大經(jīng)濟或物質(zhì)支持使任務得以實施的人。
以人名命名二級特征地理實體,可包括:① 具有杰出的英雄品質(zhì)、技術、勇氣或不懈地進行努力,為考察成功作出顯著貢獻的人;② 在南極考察的策劃、組織、裝備或操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船長或這類考察的實地組織領導人;③為極地考察所需設備作出突出貢獻的人;④ 為南極考察活動提供重要資金或物資的人;⑤ 在數(shù)據(jù)利用、標本鑒定或南極考察結(jié)果說明方面作出杰出貢獻的人;⑥ 為南極科學領域作出貢獻的人。他們或是提高了我們對于南極洲的了解、或者是擴大了南極考察的可能性、或是對南極考察給予重大支持或作出實質(zhì)貢獻。
以人名命名三級特征地理實體,可包括:① 協(xié)助組織或進行南極考察或在考察過程中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的人員、南極考察成員、海上人員;② 為認知各自領域而作出有利于發(fā)現(xiàn)、識別、鑒定或記錄南極現(xiàn)象貢獻的人員;③ 為極地探險家培訓作出貢獻的高等院校的教師或管理者;④ 為南極考察提供物質(zhì)上的幫助,而不是從物資幫助中尋求商業(yè)利益的人員。
此外,還可使用非人名類名稱對相關的任何級別的地形特征進行命名。如為紀念重大事件而起的名稱(如NordenskjÖld希望海灣);發(fā)現(xiàn)地理實體的船舶名稱(如Norvegia海角);為南極考察提供贊助、支持或給予科學或財政援助的組織的名稱 (如英國皇家學會山脈、海軍山脈、班札海岸);為培訓極地探險隊員作出了貢獻的高等院校的名稱;地理實體特有的描述性名稱 (如,欺騙島、三角山或三片冰原島峰),但非唯一性的或并非特別合適的而且有可能重復的那些描述性名稱是不可用來進行命名的;其他那些因其被認可的重要性而在南極考察或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非人名類名稱(例如,Glossopteris山)都可用于命名。
美國的 《南極地形命名政策》還推薦了使用的語言和形式。遵照基于地理名稱的正常演變趨勢而制定的長期既定政策,應以簡潔、簡單和明確的方式思考依據(jù)程序衍生出的名稱的形式。使用人的全名和/或頭銜是不適合的。頭銜在需要使用時才會被翻譯出來;組織、船舶和其他非人名類名稱在過于冗長和繁瑣時,通常會采用某種簡短但可理解的名稱形式;英語是首選。一般應避免將名稱完全翻譯出來,但行之有效的名稱翻譯形式是可取的;如果出現(xiàn)包含通用或確切的條目或兩者兼而有之的非人名類、非英語的單個詞匯的名稱,那么可以增加一個英文通用詞或者可以代替一個已包含在內(nèi)的通用術語;使用地名委員會批準的羅馬體系對非羅馬字母進行音譯。
《南極地形命名政策》規(guī)定有幾類名稱應不予考慮用于命名,除非依據(jù)本研究已說明的原則在其他方面適用,或者除非這類名稱從這些原則批準之日起得到廣泛而牢固的確立。包括:因關系或友情而推薦使用的名稱不可用;借名稱宣傳的本質(zhì)和基調(diào)是想通過捐助活動利用或獲得一些商業(yè)利益的那些資金、設備和物資供應捐助者的名字不可用于命名。這不包括在南極條件下測試捐贈設備所獲得的利益;如有疑問,決議應傾向于使用已被提議作為實體名稱的人名;產(chǎn)品、雪橇犬或?qū)櫸锏拿滞ǔ2贿m用于作為自然地理實體的名稱。
目前,參與海底地名工作的國家越來越多,命名提案的數(shù)量也有了較大的增加,海底地名工作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海底地名工作的重視,我國開始加入到國際社會中的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工作之中。2011年,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專家成為我國在SCUFN的代表委員,這意味著我國具有對審議提案的投票表決權,從而贏得了我國在這一國際領域的話語權。
但長期以來,我國在海洋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未命名的海底地理實體,存在著命名不規(guī)范和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在海底地理實體命名規(guī)則、技術方法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技術體系,目前也沒有成立專門的海底地名管理機構(gòu)。對美國相應組織、標準和政策的研究可以為我國的相應工作帶來很多啟示。
5.1 亟待成立海底地形命名相關組織機構(gòu)
為加強我國海底地形名稱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管理,維護海洋權益,應積極籌備成立我國負責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相應機構(gòu),并下設專家咨詢組。負責制定我國管轄海域、公海以及極地區(qū)域的海底地形命名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審議與海底地形命名相關的標準規(guī)范及命名、更名的審批和管理工作;負責代表我國參與SCUFN相關領域合作以及命名提案及其相關方針政策、原則的修改案的審核。鑒于目前我國提交海底地形命名提案的緊迫性和命名工作的需要可以先成立臨時負責機構(gòu),暫理相關事務,待一切籌備工作妥當后,在水到渠成的情況下成立正式的機構(gòu)。
5.2 制定法律規(guī)范我國海底地形命名管理組織的相應機制
美國通過國會法案的形式確立了美國地名委員會的組織形式等機制。我國也可以通過法律形式確立我國海底地名管理組織的組織結(jié)構(gòu)形式,責任機制,協(xié)調(diào)、管理和執(zhí)行體制,從而規(guī)范我國海底地形命名管理組織的行為,在國際框架下,管理和協(xié)調(diào)我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
5.3 制定統(tǒng)一的海底地形命名標準和規(guī)范
在深入研究國際以及美國等海洋大國海底地形命名標準及規(guī)范性文件的基礎上,根據(jù)SCUFN的要求,參照國內(nèi)外已有海底地形命名標準,制定適合我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一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從指導方針、命名原則、命名程序等方面詳細規(guī)定我國海底地形的命名范圍、海底地物的術語和定義、特殊術語和署名的確定、命名申報表的格式等方面內(nèi)容,旨在加強我國海底地形名稱標準化管理,促進我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開展。
5.4 提高海底探測技術
美國確立了國家海洋戰(zhàn)略,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海洋觀測系統(tǒng);加大投資,開發(fā)新的觀測設施、技術和方法;擴大深海和外洋觀測能力,利用人造衛(wèi)星進行輔助觀測。這些都為美國的海底地形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要想積極推動我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也應加大各方組織機構(gòu)的人力和資金支持,提高我國的探測技術,為我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5.5 擴大海洋調(diào)查范圍
由于海底地形命名申請是以充分、準確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依托的,因此,建議在對我國海洋權益有重要意義的海域積極開展海底地形命名工作,在整合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及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確定海底地形調(diào)查的空白區(qū),對調(diào)查資料不充分的區(qū)域抓緊補充調(diào)查,填補和豐富我國海底地形地貌共享數(shù)據(jù)庫,為我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提供素材,并為未知及敏感海域海底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以為我國提出海底地形命名提案提供支撐。
美國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起步較早,有很多值得他國學習的經(jīng)驗。而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是我國近些年才積極關注的領域,該項工作涉及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復雜問題,我們需要運用綜合性的手段來加以研究與應對??傊?加快推進我國海底地形命名工作,制定相關的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和政策,可在國際上彰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實力和維護海洋權益的決心,可以為我國獲取海洋權益的最大利益爭取契機和話語權,鞏固我國的藍色國土。
[1] 崔宇晳.美國地名委員會[EB/OL].[2013-05-20].http://chn.chosun.com.
[2]CHERKISNZ,PALMERTC.“ACUF and SCUFN:Proced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B/OL].[2013-05-20].http://earth-info. nga.mil.
[3]USBGN.Public Law 242-80th Congress[EB/OL]. [2013-05-20].http://www.usgs.gov.
[4] CHERKISNZ.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Naming Undersea Topographic Features.[2013-05-20]. www.fiveoceanscon.com.
[5] USBGN.Polici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Standardi 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EB/OL].[2013 -05-20].http://www.usgs.gov.
[6]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General Policy(GNS)[EB/OL].[2013-05-20].http:// earth-info.nga.mil.
[7]USBGN.Antarctic Names-Search Antarctic Names or Download Names[EB/OL].[2013-05-20].http://www.usgs.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