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人文精神

      2013-04-11 07:39:00張素麗
      河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修正案人權人文精神

      張素麗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46)

      人文精神,顧名思義,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肯定[1]。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其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把這種從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孕育出的獨特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法律中去,會使法律更人性化,更符合這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刑法作為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其關乎人民財產、自由甚或生命,更是成為人文精神關注的焦點。因為刑法作為懲罰最為嚴格的法律,極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在刑法中確立人文精神十分必要。人文精神在刑法中的確立要求我們在立法和司法的過程中,轉變觀念,以人性為基礎,以人道為命脈,以保障人權為價值追求,開拓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關懷之路,使刑法典成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彰顯人文精神的一部現(xiàn)代化法典。目前,各國也都通過立法或修正案在法律中加強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以順應國際社會加強保障人權的潮流。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八)》)。概括來說,本次修正刑法共修改了50個條款,涉及49個方面的問題,相當于前七次修改的總和,其更是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例如減少死刑、設置有期徒刑最高限、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理等等。本文將要探討的正是《刑法修正案(八)》中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人性,人道,人權。通過對刑法修改中人文精神的研究,使我們能把握立法動向,體悟人文精神在刑法中的表現(xiàn),汲取國外立法經驗,與世界先進立法思想接軌,為未來刑法的修改提出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一、人文精神在刑法中強化的必要性

      (一)人文精神的本質及其發(fā)展

      1.人文與人文精神

      人文,在漢語中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指詩書禮樂等文化形式,二是指與“自然”“天運”相對比的人為性。在西方,“人文”從拉丁文“humanus”演變而來。而在英文中,“人文”為“humanity”,有三個基本的含義:人道;人性;人類[2]。

      人文精神內在于人的實踐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來,它是指存在于人類文化之中的理想觀和價值觀,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具有自己的特點,包括時代性、歷史性、大眾性以及民族性。

      2.人文精神在西方的發(fā)展

      古希臘羅馬不僅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萌芽地,它的城邦文明充分孕育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體現(xiàn)人本思想的法律。然而,法律也并非一開始就具有人文精神,法律文明在人類社會中經歷了以神為本的神法時代、以家為本的家法時代、以人為本的人法時代[2]。

      神在西方的統(tǒng)治權威一直持續(xù)到文藝復興時代。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后,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最終確立起來,人本思想也隨之確立。當然,私有制下少數(shù)人對資本的占有和絕對控制,引發(fā)了社會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于是,自19世紀末開始,西方各國通過立法限制有產者的絕對權利,加強關注和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繼而使法律能夠保護更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也同人文精神對大多數(shù)人的關懷的精神和要求是相一致的。

      3.人文精神在中國的發(fā)展

      與西方不同,以家為本的法律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長期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思想和學派此起彼伏,而佛、道、儒三家的影響尤為巨大,他們共同作用,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

      人文精神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體現(xiàn),在我國始于近代的“五四運動”?!拔逅倪\動”揭開了中國的人文精神從傳統(tǒng)開始走向現(xiàn)代的序幕??梢哉f,“五四運動”開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的大門,在思想上為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提供了依據(jù)和保障。

      總而言之,東西方的發(fā)展史中都閃耀著人文精神的火花,倘若要深入探討東西方之間人文精神的差距,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個人的發(fā)展和自由是西方社會人文精神的主題,而中國社會的人文精神則側重于在社會大環(huán)境許可下,允許人的發(fā)展并尊重人。但它們有一共通點,那就是:將“以人為本”作為人文精神的精髓。

      (二)人文精神在刑法中確立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儒家所主張的“慎刑”思想,對我國古代刑事法律影響深遠。因此,當今中國刑事法治走向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便是使人文精神作為它發(fā)展的根本。

      如今我們已經邁進一個嶄新的時代,“五四”以來的人文精神在被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同時,又被賦予新的含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精神。在法學領域,“保障人權”這一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已經被憲法所確認。刑法作為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更是成為人文精神關注的焦點。

      1.人文精神是刑法現(xiàn)代化的必須品質

      人類文化在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種價值和理想,即人文精神,它把對人的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作為自己的根本目標,即人文精神的實質是以人為本。作為規(guī)定犯罪和刑罰的刑法,在邁向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更應當高懸人文主義的風帆,以更為寬容的眼光看待人性。因此,基于寬容人性的刑法現(xiàn)代化的倫理要求,充分尊重和考慮人性應當作為刑罰制度的設計和司法實務的運行的基本要求,把人文精神作為現(xiàn)代化刑法的必須品質[3]。

      2.人文主義傳統(tǒng)貫穿中國古代刑法

      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體現(xiàn)。重視人的思想源自我國古代西周時期,經過五千年的傳承最終形成了體現(xiàn)中華人文精神的“人貴”思想、“人本”思想、“愛人”思想。這些思想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刑罰制度中也有多樣體現(xiàn),比如“仁政”思想下充滿人性化色彩的刑事責任年齡立法、“明德慎罰”思想下富有人文精神的慎刑主張和制度,都體現(xiàn)出古老的中國刑法有著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4]。

      關于如何在刑法中確立人文精神,我們有著自己豐富的被長期封存的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的“本土資源”,當代刑法確立人文精神完全可以向其借鑒。樹立刑法中“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才能更多地體現(xiàn)對人文的追求以及對人的利益的推崇和保護,使刑法在不斷發(fā)展中趨于文明與合理,更好地發(fā)揮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的作用。

      二、人文精神在《刑法修正案(八)》中的體現(xiàn)

      刑法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在總結國內外立法經驗基礎上的進步。而《刑法修正案(八)》更加注重對人權的保障,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刑事立法的文明性、人道性與進步性,不少法律條文都彰顯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性為基礎,以人道為命脈,以人權保障為價值追求[5]。因此,它在中國刑事立法史上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一)刑法修改的人性理念

      人性,是指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刑法是統(tǒng)治者用來規(guī)制人的行為的,因此,刑法的任一規(guī)范,除非是建立在對人性的科學假設的基礎之上,否則其存在與適用在本質上便不具有合理性[5]。因此,刑法的本原性思考,必然將理論的觸須伸向具有終極意義的人性問題。

      我國現(xiàn)行刑法體現(xiàn)了順應人性、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刑法修正案(八)》也更加重視對人性的把握。從現(xiàn)有立法看,立法者正努力通過刑法修改反思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的人性問題。

      1.進一步落實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

      由于人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者,因而人的行為受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趨利避害作為人的本能就是這種自然規(guī)律之一[6]。刑法中有關自首的規(guī)定便是考慮到人性,通過規(guī)定自首可以減輕其刑罰來鼓勵犯罪人自首。但在實際刑事司法過程中,坦白從寬雖被作為一項刑事政策被長期執(zhí)行,但一直未被規(guī)定在法律之中。因此,有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偵查過程中,“坦白從寬”通常被作為一種誘供的手段來使用,容易形成司法不公;二是在審判階段,“坦白從寬”作為一種酌定量刑情節(jié),容易造成量刑的不統(tǒng)一。

      可喜的是,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修正案(八)》得到落實,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不具有自首情節(jié),但若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輕處罰;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fā)生的,可以減輕處罰。因此加大了犯罪嫌疑人減輕處罰的機會,并且有助于避免司法的不公和量刑的不統(tǒng)一。

      2.提高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法定刑

      伴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由于一些必要的行政措施和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沒有健全,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的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并且愈演愈烈。個別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貪贓枉法,其財產和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其中有證據(jù)證明的,司法機關可據(jù)此認定貪污受賄犯罪,沒有證據(jù)可證明的,即使司法機關查獲了這些巨額非法所得,他們也拒不交代其來源,因為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最高法定刑才五年,而貪污受賄罪的最高刑都是死刑。因此,為懲治腐敗,《刑法修正案(八)》加重處罰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使得那些貪污受賄的犯罪人在趨利避害的人性驅使下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這樣才有利于與貪污受賄行為作斗爭。

      (二)刑法修改的人道觀念

      人道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萌芽的一種思想體系,就是指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刑法中的人道主義具體表現(xiàn)為:刑法的立法和司法都應盡可能寬緩,與人的本性相符合?!缎谭ㄐ拚?八)》通過對刑法進行一系列修正,體現(xiàn)并進一步貫徹人道主義精神。

      1.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

      從人道主義方面講,廢除死刑是人類良知的必然歸宿,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為響應國際人道主義的呼吁,《刑法修正案(八)》取消近年來適用頻率較低或基本未適用過的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胺潜┝π浴笔沁@些罪名的一個共性,廢除這13個非暴力的經濟類罪名的死刑,從根本上表現(xiàn)出我國正在更加嚴格地去適用死刑,畢竟生命與財產在價值方面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限制死刑符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也同國際廢除或減少死刑的趨勢相接軌。

      2.完善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規(guī)定

      年齡決定了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辨控能力較低,因此需要法律給予特別保護。從刑罰人道性的角度出發(fā),《刑法修正案(八)》完善對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理的規(guī)定,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第一,對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不作為累犯處理;若其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免除其前科報告義務;第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犯罪人除非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否則不適用死刑;并且根據(jù)其主觀方面的故意或過失分別量刑;第三,前述兩類人犯罪,若符合緩刑條件,應當予以緩刑。通過這一系列的修改,有助于特殊保護之群體在被適用刑法時享受更具人道性的待遇。

      (三)刑法修改的人權觀念

      人權是指人作為人,所享有或應當享有的根本權利。當代國際社會環(huán)境下,各國在進行政治、經濟、法律等交流時都把人權問題作為必須重點考慮的重要問題。在改善和促進人權的各方面保障中,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無疑就是法律保障[5]。

      刑法對人權的保障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刑法對被害人人權的保障;二是刑法對被告人人權的保障;三是刑法對一般人權利的保障。刑法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對全體公民的個人權利的保障。因此,刑法不僅是犯人的大憲章,更是公民自由的大憲章。

      1.通過增加新罪名,切實保障公民權利

      刑法通過剝奪少數(shù)犯罪人的權利,進而達到保障多數(shù)人權利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只有增加新罪名、完善立法,才能實現(xiàn)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目標。因此,《刑法修正案(八)》將一些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社會反映強烈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或提高法定刑,加大了懲處力度,如增設危險駕駛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修改完善生產銷售假藥罪,完善懲處黑社會性質組織等犯罪的法律規(guī)定。只有社會安定有序才能談得上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增設新罪名、完善法律規(guī)定,可以不斷加強對民生的保護,實現(xiàn)刑法對被害人人權和對一般人權利的保護。

      2.完善管制、緩刑和假釋的執(zhí)行方式

      管制屬于限制自由刑,是一種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的刑罰?!缎谭ㄐ拚?八)》根據(jù)新的情況,規(guī)定對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等犯罪分子實行社區(qū)矯正,這是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方式的一項重要改革,它僅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且犯罪分子未與社會隔離,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還可享受同工同酬的勞動待遇。對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等犯罪分子實行社區(qū)矯正是一種更具開放性、人道性的刑罰執(zhí)行方式,便于這些人更好地回歸社會、融入社會,實現(xiàn)保障被告人人權的目標。

      三、人文精神視野下《刑法修正案(八)》的不足

      通過對《刑法修正案(八)》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進行研究,我們更加確定,“人”應當為刑事法律創(chuàng)立和運行的中心。筆者認為,《刑法修正案(八)》還有一定的不足,如沒有親屬相盜的規(guī)定,對正當防衛(wèi)限制的規(guī)定也不夠明確。

      (一)“親屬相盜”制度的確立

      親屬相盜,即一定范圍的具有法律意義上的親屬之間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彼此竊取對方占有的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或者多次竊取的行為。由于該行為涉及倫理、道義等因素,因此對該行為的認定和處罰不僅要考慮人性,還要考慮刑法干預的必要性。現(xiàn)實中,我國刑法并未廢除公訴機關對親屬相盜的追訴權。因此,筆者認為,親屬相盜案件是一種發(fā)生在具有特殊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的刑事案件,鑒于對人性的充分考量,為了維護家庭的和睦、社會關系的穩(wěn)定,宜借鑒其他國家立法,賦予被害人追訴權,采取“告訴才處理”的模式[7]。

      (二)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完善

      正當防衛(wèi)是法律規(guī)定公民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懲治犯罪行為、保障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特殊防衛(wèi)權的規(guī)定,更是對打擊犯罪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現(xiàn)行刑法對“行兇”這一概念的規(guī)定過于模糊,司法實踐中,各地對于“行兇”沒有統(tǒng)一認定標準,這就不便于防衛(wèi)人判斷行兇的具體狀況,容易導致防衛(wèi)人主觀臆斷,只要防衛(wèi)人認為是嚴重危害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就盲目地進行反擊,直至剝奪不法侵害人的生命。實際上,即使是實施暴力犯罪的犯罪分子也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不應一概放棄對其權利的保護而任由他人剝奪。因此,嚴格限定并統(tǒng)一“行兇”的司法認定標準,勢在必行。

      關于對刑法人文精神的展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肯定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的成就,確保刑法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在前一次修改之上的重大進步;其次,吸收中國古代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及刑事法律的人文傳統(tǒng)中蘊含著的現(xiàn)代化刑事法治理念以及汲取西方先進立法經驗;最后,把人性作為刑罰制度的基礎,發(fā)揮人的自身價值,尊重人道,捍衛(wèi)人權,使刑法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所應有的人文精神得以體現(xiàn)。

      結語

      正如耶林所言,一切法律制度的基礎毫無疑問是人。我們能感受到刑法體現(xiàn)出更多的“剛”性,而人文精神展現(xiàn)出更多的“柔”性之美,過于“剛”則顯生硬,過于“柔”則威懾度不夠,因此,剛柔并濟才是最佳選擇。同時,我們還要在刑法的“剛”和人文精神的“柔”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努力使它們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并非絕對地相等,只是一種類似平衡的度,而這種平衡正是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現(xiàn)代刑法中,僅僅在宏觀層面確立人文精神是不夠的,宏觀上的理念最終只有在微觀中具體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還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中去落實人文精神。立法是司法的先導,可喜的是,刑事立法實踐已初步確立了人文精神,《刑法修正案(八)》以憲法為依據(jù),以人文精神為指導,注重對人權的保障,正一步步朝“人文刑法”邁進。刑事司法也應當同刑事立法齊驅并進,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雙管齊下,充分體現(xiàn)當代中國刑事司法的文明性、人道性、進步性,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1]葛劍雄.人文精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

      [2]樊崇義.人文精神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J].政法論壇,2004,(12).

      [3]黃燁.人文精神視野下的中國刑法傳統(tǒng)考察[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

      [4]陳超.論現(xiàn)行刑法之人文精神[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3).

      [5]蔣驗軍.刑法中的人性、人道、人權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3).

      [6]陳興良.刑法的人性基礎[J].法學研究,1994,(4).

      [7]李賢武.論刑法中的人權[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3).

      猜你喜歡
      修正案人權人文精神
      《基加利修正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摘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xiàn)及構建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簡評2018憲法修正案與監(jiān)察法
      行政法論叢(2018年2期)2018-05-21 00:48:14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關于刑法修正案的思考
      試論醫(y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yī)學的人文精神
      論社會組織的人權價值
      論人權的三個化身
      玛沁县| 获嘉县| 伊宁县| 巴里| 五指山市| 合山市| 佛学| 卢氏县| 沙河市| 英山县| 宜城市| 紫金县| 岑巩县| 小金县| 武胜县| 南充市| 保德县| 斗六市| 郁南县| 依兰县| 鱼台县| 苏尼特左旗| 宿迁市| 大连市| 桃园县| 商河县| 湖北省| 松原市| 海阳市| 平定县| 邻水| 肥城市| 桑植县| 辛集市| 厦门市| 广安市| 昌黎县| 平湖市| 博野县| 曲水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