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傳鐸文學創(chuàng)作論略*①"/>
車振華
( 山東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所,山東 濟南,250002 )
摛詞清真與儒家精神的貫通
——孔傳鐸文學創(chuàng)作論略*①
車振華
( 山東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所,山東 濟南,250002 )
孔傳鐸是清代衍圣公中文學成就較高者,詩、詞、文兼擅。其詩歌多為賦物和詠古,注重意象的呈現(xiàn)和情感的表達,在詩風上崇尚清新自然。其詞作題材廣泛,以寫樂事為主,風格溫柔尚雅。其議論文鮮明地反映出他對儒家文化立場的堅守和他作為孔子在人間代言人的政治身份??讉麒I的文學創(chuàng)作鮮明地代表了清代衍圣公作家群體的文學風格和審美追求。
孔傳鐸;文學創(chuàng)作;衍圣公
雖然孔子從政為學孜孜以求,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尊為“顯學”,但其生前周游列國,始終沒能得到重用,甚至還被譏笑為“累累若喪家之犬”。直到漢代,漢武帝采納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23頁。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才正式開始成為2000年來皇權(quán)社會的主要統(tǒng)治思想。而作為儒家思想主要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也開始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一次又一次的追封,其嫡系后裔也受其蔭澤。從漢代開始,孔子嫡系后裔的封號屢經(jīng)變化。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改封為“衍圣公”,從此一直延續(xù)到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圣公”封號,改稱“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前后綿延800余年。這800年間,包括“南宗”在內(nèi),前后共有數(shù)十位衍圣公。
因為繼承這一光榮的職位事關(guān)孔子和冊封者的榮譽,所以,歷代衍圣公自幼便受到嚴格的道德熏陶、規(guī)范的禮儀培訓和良好的文化教育。相傳孔子曾經(jīng)刪定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并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5頁。因此,孔子的后裔普遍鐘情于文學,將文學視作淵源有自的家學,有多位衍圣公在為自己的詩集和文集作序言時,開篇就要先追溯先祖孔子。即以清代衍圣公而論,在文學上小有成就的就有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第68代衍圣公孔傳鐸、第69代衍圣公孔繼濩、第70代衍圣公孔廣棨、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第73代衍圣公孔慶镕等。這其中,孔傳鐸的詩、詞、文俱佳,在文學方面,堪稱是清代衍圣公中的佼佼者,其詩風、文風對其后的衍圣公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孔傳鐸(1673-1735),字牖民,號振路,孔子第68代孫,衍圣公孔毓圻之子,雍正元年(1723)襲封衍圣公??讉麒I為人恭謹,遇事果斷,喜讀書,工詩詞,精研“濂洛關(guān)閩”之學,博求律呂之書,對樂理頗有研究。雍正二年(1724),孔廟遭災,孔傳鐸率族人素服痛哭三日,引咎自責。后朝廷撥帑重建孔廟,由孔傳鐸總其事,增設(shè)樂器庫直房。作有《申椒集》、《盟鷗草》、《繪心集》、《炊香詞》、《紅萼詞》、《安懷堂文集》等。*本文所引孔傳鐸作品及時人的序言評論,皆出自《清代詩文集匯編》,《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孔傳鐸自幼酷嗜吟詠,有所作必與人相質(zhì),“雖京邸相逢,馬足靡暇,亦常偷片晷相與細論”。他與家族中幾位愛好詩歌的親屬“自相師友,創(chuàng)為吟社”(顧彩《申椒集·序》)。這個詩社的成員,有孔氏同宗,有同邑友好,也有四方名士。他曾選編詩社中諸同人之佳作成《學步唱和集選》。在“序”中,他介紹了當時的詩社情況:“集以學步名者,余兄弟始事操觚,猶壽陵之學步邯鄲未成步也。其同會諸君子,或四方,或同邑,或吾宗,而皆以學步名者,余忝司茲會,諸君子俯從余志也。其四方諸友,或偶一至焉,或歲頻至焉,或信宿余家,或十年不去,但同心者輒邀入會,而同邑同宗諸子鼓舞其間焉。……每會以一詩一詞為率,詩則古律不拘,詞則短長任取,必拈韻,必鬮題,必沉思,必苦吟,無愆期,無缺補,此會之規(guī)矩也。”
在孔傳鐸所說的“四方諸友”中,有一位不能不提,這就是顧彩。顧彩,字天石,號夢鶴居士,無錫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被孔傳鐸的父親孔毓圻聘為西賓,教授孔傳鐸、孔傳鋕兄弟。據(jù)孔祥霖《曲阜清儒著述記》記載,顧彩“素矜名節(jié),耽吟詠。三十年中,或之燕趙,或之楚粵。天下之風俗,無弗識也;古今之人物、事變,無弗悉也;而應(yīng)世之經(jīng)權(quán),無弗通也。當代明公巨卿,罔不折節(jié)交之。然不屑屈志權(quán)要,以乞援引。詩,得力于李、杜、昌黎”*孔祥霖編:《曲阜清儒著述記》,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0年。。顧彩與孔氏族人交往甚密,對孔傳鐸的影響也最為深遠。
詩社起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止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歷時10年,每月聚會一次或兩次??滴跛氖吣暌院?,因為詩社成員或返回故鄉(xiāng),或散之四方,或已去世,詩社也就漸漸非復往日之盛了。但是這10年中,“晦冥不移,寒暑無曠,相與分題刻燭,慘淡推敲”,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諸人雅集,常常浴風分韻,得切磋琢磨之樂??讉麒I在多首詩中記述了詩社聚會的情形,而“每恨詩壇少一人”(《叔父翰博公南游數(shù)月,忽得手書,知歸期在即,同人志喜》)、“虎頭別我去何之,且喜重來快論詩”(《喜顧天石復來入會》)的詩句可以想見他沉湎于詩的熱情。
孔傳鐸的詩歌受屈原影響很大。其詩集《申椒集》“申椒”二字即取自《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蓖跻葑ⅲ荷?,重也。椒,香木也。其芳小,重之乃香。孔傳鐸用“申椒”作為詩集的名稱,體現(xiàn)出他對自己的詩歌自謙又飽含信心。
因為身份的特殊,孔傳鐸的詩集中幾乎沒有感時傷世之作。雖然他也作有一些關(guān)心民事的篇什,如《憫旱吟》、《龍神祠禱雨》、《禱之次日雨》、《早春喜雨》等,對于旱魃的肆虐表達出深深的憂心,對及時喜雨的到來流露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還寫下了“二麥依時秀,群芳照眼紅。四郊沾足后,鼓腹慶年豐”的詩句,但他詩歌的重心還是在賦物和詠古。
孔傳鐸所賦皆為尋常習見之物,他既描摹這些景物的自然狀態(tài),又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將其擬人化,在其中寄予個人的情感。如《梅意》:“何處飄香雪,年年繞此亭。粉痕侵蠟屐,玉質(zhì)慕銅瓶??皵M凌波步,羞為行雨靈。倚欄明月夜,想象立娉婷?!睂h香的梅花想象成娉婷的美女,將梅花的冰清玉潔刻畫得淋漓盡致?!痘ㄔ鲁铒L雨》其二則借用花月,抒發(fā)出胸中的歷史滄桑感:“花月愁風雨,芳辰一半消。名園空自鎖,良夜只增遙。漢代黃金屋,秦樓碧玉簫。徒勞貯歌舞,婉轉(zhuǎn)為誰嬌?”《約同人共飲紫藤花下》將春歸后的紫藤與朋友的相聚暢飲聯(lián)系起來:“豈不知春歸,春歸亦已久。雜樹花盡凋,紅紫竟何有。巖巖蒼崖高,藤蔓俯榆柳。紫萼吐繁英,紛披來戶牖。剩此一架花,似為群芳守。荼蘼已零落,視之覺形丑。我欲芟群蕪,于焉置樽酒。迎夏以餞春,諸子能來否?”好春將逝,雜花落盡,惟有一架吐著繁英的紫藤繁茂地遮住了戶牖,在此送春迎夏的關(guān)節(jié),呼三五摯友小酌一場,豈不樂哉?
孔傳鐸的詩歌有著很強的復古傾向,詠古之作占據(jù)了其詩歌的半壁江山,而且大多是以擬樂府的形式出現(xiàn),帶有鮮明的詩社社友會文切磋的特點。如《短歌行》、《東門行》、《君馬黃》、《子夜歌》、《行路難》、《折楊柳》、《妾薄命》、《猛虎行》、《神弦曲》等,或是感嘆少婦閨中念遠,或是表現(xiàn)東門貧者的哀嘆,或是感嘆世事無常,或是表現(xiàn)邊塞的艱苦凄冷,大都入情入理。他更是完整地模仿了《古詩十九首》,基本能做到惟妙惟肖。如《擬客從遠方來》:“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明鏡。團團似秋月,皎皎菱花凈。持以照我穎,儀形自端正。天寒繡奩掩,日落空帷靜。何由睹雙鸞,于此影相并?!币浴扮R”為媒介,引起詩中主人公對遠方愛人的思戀,字字句句飽含深情。
孔傳鐸喜歡以專題組詩的形式,將賦物和詠古結(jié)合起來,如《洛水》、《馬嵬》、《琴臺》、《苧蘿村》、《青?!?、《御溝》,分詠幾個富有歷史意蘊的地點,每個地點都飽含著一段凄婉的故事,將地理與時空聯(lián)系在一起,給人巨大的歷史滄桑感?!端碇兄G》、《筑中鉛》、《玉斗碎》、《烹而翁》,則直接唱嘆古代的幾個經(jīng)典故事,內(nèi)中蘊含了作者的褒貶。《夏卉十二詠》分詠杜鵑、虞美人、十姊妹、夜合、宜男、安石榴、牡丹、魚子蘭、夾竹桃、虎耳、錦帶、松花等12種夏季花卉,既刻畫其作為花卉的屬性,也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賦予這些花卉以人格化的特點。如《杜鵑》:“紅雨點春山,首夏方未歇。汝非望帝魂,胡為亦啼血?!睂⒆鳛榛ɑ艿亩霹N與傳說中啼血的望帝杜宇聯(lián)系了起來?!队菝廊恕罚骸巴ね垭A墀,獨立色姣好。露眼為誰啼,重瞳不相保。”將虞美人花與歷史上的虞姬聯(lián)系了起來。《和內(nèi)兄徐象求十臺詩》分詠歷史上著名的10座高臺,如姑蘇、朝陽、章華、黃金、銅雀等,每一高臺都引出了一段對歷史的憑吊和感慨。
而在《書燈》、《花燈》、《客燈》、《戍燈》、《閨燈》、《塔燈》、《漁燈》、《山燈》中,“燈”本身并不是描寫的重點,作者要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在不同的場景中,燈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感受。如《戍燈》:“戎衣凌亂斗纓斜,老大宵征聽鼓笳。駐馬關(guān)前防有警,連營河上總無嘩。短檠坐驗弓刀影,列炬遙驚霜露華。卻憑戍樓舒遠望,鬼磷點點在蘆花?!薄稌鵁簟罚骸皢栕诌B年業(yè)未成,紙窗雪案寄閑情。殷勤汗簡三冬富,斷續(xù)蘭膏五夜明。志苦何妨偷鑿壁,家貧休恥借囊螢。石渠閣上青編在,自有仙人道姓名?!蓖瑯拥倪€有《和美人詩四十首》分詠“樓上”、“蒼苔上”、“秋千上”、“妝臺上”、“雕欄上”、“月下”等不同場景中美人的意態(tài),營造出或歡娛或凄婉的不同意境,令人想見其人其境。
在談到自己詩歌的宗法對象時,孔傳鐸認為李白、杜甫之詩固然是上乘,但學之不易,于是他退而求其次,“于宋人得陸放翁,于明人得高季迪。蓋此兩家雖不逮李杜遠甚,亦是李杜之宗派也?!?孔傳鐸《申椒集·序》)為《申椒集》作序的羅筮豫則認為孔詩“殆庶幾乎三李之間”??讉麒I的表弟沙克岱也認為孔詩“沉酣于太白而得其雄放也,浸淫于昌谷而采其幽奇也,含吐于義山而得其微眇也”(沙克岱《申椒集·跋》)。的確,從孔傳鐸的詩作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李白、李賀、李商隱及陸游、高啟的影響。以下三首詩即可見“三李”的影子:
云為冠佩月為裳,太乙遨游此路長。綠竹陰中逢阮肇,碧桃花下遇裴航。曾經(jīng)海外煙霞異,未覺天邊歲序忙。小駐鸞旌空翠里,自斟名酒勸東皇。(《游仙詩》)
十三女子擅西陵,花落煙消嫁未曾。歌扇至今搖絳樹,舞裙猶似閃春燈。一原茂草風吹雨,三尺荒塋棘掛藤。昌谷有詩誰解和,芳魂長隔亂云層。(《吊西陵蘇小》)
東風飄雨逼虛窗,百尺游絲滿一腔。閬苑迢迢遲皓月,巫山寂寂鎖春江。琴中彩鳳聲求配,鏡里孤鸞影欲雙。斜倚畫屏彈淚眼,情魔未許片時降。(《無題》)
影響孔傳鐸詩風的,不僅僅有“三李”和陸、高??讉麒I曾自言:“吾企屈與宋,文章泣鬼神。吾慕謝與陶,摛詞必清真。命意貴絕俗,寄懷在先民。雖非經(jīng)綸具,性情得自伸。豈云炫文采,著作誓還醇。唾余良不拾,鄙之若埃塵?!?《古詩》之二)可以說,從屈原、宋玉,到謝靈運、陶淵明,都是他取法的對象。崇尚自然清新、淳樸曉暢,不求字雕句鏤、拾人牙慧,是他詩歌的美學追求。即使是寫作古詩,孔傳鐸也“不求奔放,惟尚渾樸”(羅筮豫《申椒集·序》),更不用說面對家鄉(xiāng)的大好山川和鄉(xiāng)間生活了。他寫道:
東望何蔥蔥,山光繞城郭。云是尼與防,幽然足溪壑。是中無市塵,逸士可棲托。聊分一峰意,瀟灑甘濩落。攤書坐秋窗,綠竹已隕籜。流光倏云逝,今我胡不樂。興罷歸去來,相期采紅萼。(《古詩》之四)
回首高城隔翠煙,玉池水滿月輪圓。青娥大有驕人意,似博山公買笑錢。(《中元即事》之二)
南池疑似小江鄉(xiāng),又喜初成一葉航。雨后渡人歸水榭,月中載酒下橫塘。鸕鶿見慣無猜貌,魴鮪時來有熱腸。好在半篙新霽后,泳游曾不礙荷裳。(《新得小舟》)
小雨絲絲送麥秋,蠶成繅罷百無憂。相攜婦子鋤瓜去,余興提壺醉陌頭。(《村夏即事》之二)
對自然景物包含感情的刻畫,字句的天然優(yōu)雅和對田園閑適悠然生活的向往追求,像極了陶淵明,也帶有些孟浩然的風味。
崇尚清新自然,并不代表用筆沒有佳構(gòu)與巧思。相反,孔傳鐸很注意詩歌意境的營造。如《申椒二集·雁字》:“塞上風高嘹嚦聽,南征時過短長亭。蟲魚變體成奇畫,蝌蚪書天作斷銘。遠浦卻回應(yīng)寄帛,平沙齊落似傳經(jīng)。關(guān)河無阻遄飛早,猶向寒潭亂曙星?!蓖ㄟ^對雁陣的描摹,將塞上的凄冷寂寞刻畫得入人骨髓。再如《秋山》:“一峰參碧落,爽氣薄蒼冥。日暮光尤紫,云歸影亦青。飛泉依澗冷,弱草傍巖零。身在山中住,無因識翠屏?!鄙椒濉w泉、云影、弱草的關(guān)聯(lián)搭配,碧落、蒼冥的上下輝映,光的紫與影的青的變幻交織,將秋季的山景烘托得如一幅著墨不多卻色調(diào)飽滿的山水畫。
在《七夕感興》中,孔傳鐸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反其意而用之,將懷疑的筆觸伸向了傳說中可以向人間送巧的織女:“忙殺天邊累鵲橋,雙星無寐夜迢迢。滿身風露愁將別,送巧何人下九霄?”真可謂奇思妙想,耐人尋味。
詩社同人定期聚會,切磋琢磨,可以相互提高,但同時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也造成了很大局限。詩社雅集,互相酬唱,對詩歌的用韻往往有所限制,所以,孔傳鐸也作有很多“賦得……”、“分得……韻”、“……分韻限蘭字”。詩中講究煉字雕琢、用韻對仗,往往顯得工整有余而生氣不足。而大量擬古題材的組詩,在馳騁才情的同時,也因為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常常雷同,容易流為為文造情和陷入模擬的泥淖。
孔傳鐸自幼就學習寫詞,他曾自言:“余少嗜風雅,學步小詞?!?《<詩余牌>序》)“余自束發(fā)操觚,即喜拈長短句。謂其小調(diào)溫柔蘊蓄,足以抒情。長調(diào)頓挫瀏漓,足以詠物吊古,詩之所不能達者,詞能達之?!?《<選詞粹>序》)他高揚詞的地位,認為:“詩近莊也,曲近俚也,惟詞介于莊與俚之間。”(《<今詞選>序》)他反對詞是詩之余的說法,認為自《詩經(jīng)》起,長短句的體式就已經(jīng)具備了,只是“古之長短句無定格”,而狹義上的詞則“一字一句不可增減”。他不但寫詞,還編選古人之詞為《詞粹》,編選清代的詞作而成《今詞選》。
孔傳鐸對詞牌很有研究,曾將各種詞牌連綴在一起寫成詩歌,以為游戲。他還曾“別制詞牌,取其便于觴政為調(diào),凡百二十,皆取調(diào)不聱牙,詞堪擊節(jié)者,付之棗梨”。是為《詩余牌》。
因為熟悉詞牌,所以孔傳鐸幾乎用遍了各種詞牌。他的詞所涵蓋的內(nèi)容也很廣,尤以詠物、繪景、記游、抒情、懷人為主。他曾自述:“余屬在壯齡,未曰悲哉秋氣;方當雅化,何言仆本恨人。無如洋望蘇、辛,竊愿寢興周、柳。身非羈客,常馳曉風柳岸之懷;情不香奩,愛誦少婦綺窗之句?!?《紅萼詞小引》)明確以詞作寫樂事的宗旨,所以,四時節(jié)令(尤其是春、秋)、花、酒、友、歌、思成為他詞中最常見的字眼?!稘O家傲·十二月行樂詞同顧天石賦》,以12首詞分詠一年12個月份的景色與樂事,觀察細致,用筆甚工。如其四:“四月園林饒雨露,蒼山隔斷春歸路。高下麥疇云錦布,迷津渡,回頭卻被鶯聲誤。陌上提桑多少婦,蠶饑待葉須歸去。細碾蒙茶傾玉注,饒佳趣,黑甜又報斜陽暮?!痹撛~生動地描繪出了四月天里的自然景觀和農(nóng)婦養(yǎng)蠶的繁忙景象。
正如孔傳鐸自己所言,他作詞不言悲哉,不作恨人,所以能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對描寫對象的細致工繪上面,以準確的字眼和流暢的思緒打動讀者。如《唐多令·雨中垂柳》:“青眼艷陽天,河橋正斗妍。甚朝來長是淚涓涓。只為弄晴還弄雨,腰肢弱,可人憐。枝重更拖煙,三眠第幾眠。禁幾番折向別離筵。惹得絲絲縷縷恨,攬取系,釣魚船。”短短幾十個字,就刻畫出垂柳在雨中的柔弱及其傳達給人的情緒?!爸χ馗蠠煛蔽鍌€字更是寫出了雨柳之神。
《如夢令·秋色老梧桐》:“葉葉涼生院宇,更帶秋容如許。爽氣拂簾清,勝似楚宮朝雨。無緒,無緒,一枕北窗容與?!背尸F(xiàn)給讀者的是清冷、寂寞但不哀怨的意境,開篇二句就已藏盡無限詩意。
《蝶戀花·送友南歸二首》其二借用友朋送行所常見的意象,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凄切的送行圖:
隔水芙蓉秋意晚,零亂橫斜,雁字江天。遠此際,著君帆一片,斜陽滅沒何由見。
無計攀留惟扼腕,滿院秋英都做啼時眼。楓落寒潭波似練,也應(yīng)較此離懷淺。
他還借用詞的形式來呈現(xiàn)田園的閑適和富有煙火氣的生活場景。如《少年心·夏景》:“何處最堪消夏,藕池邊柳陰堤下。借池蛙為鼓吹,黃鸝傳話,催侍史活火煎茶。一局枯棋才罷,解衣衫薜蘿閑掛。玉人斟送,瓊漿滿斝。微醺后再沉李浮瓜。”饒有田園之風。而《喜春來·除夕》:“緩燒松火留殘臘,細酌屠蘇待早春。這回還是隔年人。遲片晌,節(jié)物又重新?!眲t富有民俗生活的意味,寫盡守歲之景。
有時,孔傳鐸也寫一些凄冷惆悵的意境。如《破陣子·出塞》:“迢遞平沙冷月,迷離古戍霜華。寂寂無人時過虎,荒荒薄暮亂啼鴉。傍關(guān)村幾家。不耐朔云寒雪,爭禁海角天涯。玉壘近聞烽火息,祁連遙指雁行斜,夢歸鄉(xiāng)路賒?!苯铺迫诉吶姷钠囡L苦雨,讓讀者也有“悲哉”之感。
孔傳鐸的詞風并不單一,而是豐富多變。著名詩人宋犖評價孔傳鐸的詞是“芊綿俊邁,別具勝情”(《紅萼詞序》)。的確,他在大多數(shù)時候接近南宋的溫柔尚雅,如顧彩評價《春風裊娜·春寒》曰:“宜向銷金斗帳中緩斟低唱,以十七八女郎檀口歌之。”評價《惜秋華·賦得秋風起兮白云飛》為:“竹山白石之間”,認為他的風格像蔣捷和姜夔。其實這并不能完全代表孔傳鐸詞作的風格。很多時候,他的詞作又帶上些柳永的韻味。如《浪淘沙·秋郊》:“雁影過晴嵐,兩兩三三。柳垂衰葉骨征驂,此景卻疑重九日,身在城南。菊艷映黃衫,楓樹霜酣。束薪歸去倦樵擔,事事都成搖落也,斜照西銜?!迸c柳永的《八聲甘州》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傳鐸的散文有賦、序、記、傳、書、啟、論、碑記、說、銘、題辭、跋、祭文等形式,從數(shù)量來說較之詩歌不算宏富,內(nèi)容也多應(yīng)酬之作,但其議論文很有特點,值得注意。他評論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他的觀點往往帶有濃重的儒家正統(tǒng)的價值觀和倫理觀的意味,這也是他身為衍圣公所一貫堅持的文化立場。他曾在詩中言明“儒門不解盂蘭會,一樣中秋賞月明”(《申椒集·中元即事》),斥責非儒家的文化形態(tài)。也曾作《先世擊蛇笏》詩,贊美孔子45代孫孔道輔在云南寧州做推官時,以笏板擊蛇,破除迷信的故事,明確闡明了自己的文化立場,那就是儒家思想。
其實,衍圣公對儒家思想以及道統(tǒng)的堅持和高揚,并不僅僅是個人主觀文化立場的選擇,這也是他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清朝入關(guān)之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基礎(chǔ),在尊孔崇儒的問題上,較之前代更加重視和用心,也更加優(yōu)渥孔子的嫡系后裔。自順治、康熙以下,清代歷朝皇帝毫不吝惜對衍圣公的敕封和賞賜,正如孔傳鐸在詩中所說:“祖澤長蒙帝澤宣”(《恭紀<幸魯盛典>告成》)。與此同時,作為受皇權(quán)冊封的世襲爵位,衍圣公也先天具有了繼承先祖孔子的思想,身兼道德楷模去勸化民眾的責任,這一點為清代皇帝所特別強調(diào)。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途中專程前往曲阜祭孔,除了表達他對至圣先師孔子的敬重之外,也要求衍圣公以及孔氏族人要不忘孔子的教誨,時時敦德崇義,砥礪倫常。
孔子的73代孫衍圣公孔慶镕于嘉慶十四年(1809)和二十四年(1819)兩次入京為嘉慶皇帝祝壽并受到召見,嘉慶就數(shù)次對他耳提面命。據(jù)衍圣公奏折檔案,第一次陛見時,嘉慶告誡孔慶镕道:“你一身為人總要遵《四書·論語》,日子要好生過。不但你一人,即你族中總要嚴加約束,一體遵行。”“你回去好生用功,我們雖不能為圣為賢,亦總要行事按禮。況你們家與別人家不同?!銈冏宕笕朔?,總一凡姓孔的,要與我不時嚴加訓飭。其中如有滋出事者,我總問你?!钡诙伪菀姇r,嘉慶告誡孔慶镕道:“你詩禮承家,好生承先圣世業(yè),總要忠孝存心?!?孔繁銀、張秀榮:《孔慶镕兩次赴京為嘉慶祝壽紀實》,《歷史檔案》1984年第1期。
雍正三年(1725),孔傳鐸主動向皇帝請求頒賜《圣諭廣訓》和《朋黨論》二書,用以在族人中宣講,以利于修身齊家、化導民風。雍正皇帝認為二書不必頒賜,他在諭旨中對孔傳鐸作了勉勵和申誡:
我圣祖仁皇帝教育群生,御制上諭十六條,期以厚民風而端風俗。朕仰承先志,推衍發(fā)明,著為廣訓,使愚氓易曉。凡茲作述之間,悉本先師孔子之道,以為是訓是行之本并無一語出乎圣教之外也。卿為至圣后裔,果能祗遵祖訓身體力行,則修身齊家之道,化民善俗之模莫大乎是。且植黨為圣人所深戒,向來孔氏子孫從無趨附匪黨之事。所請二書不必頒發(fā),卿其恪遵好學,力行知恥之訓,能光家乘即廣國華,勉之慎之!*《欽定四庫全書·皇朝文獻通考》,第74卷。
正如雍正所言,《圣諭廣訓》和《朋黨論》其實都是對孔子思想加以政治化解讀和實踐的產(chǎn)物,但因為它們是由皇帝加以生發(fā)頒行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因此,孔傳鐸所請既有宣示孔氏族人恪守先祖遺訓的用意,更是以此行動表達對皇權(quán)以及正統(tǒng)統(tǒng)治思想的頂禮膜拜。
孔傳鐸的議論文所持觀點和立場與他的政治身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斗对稣摗丰槍钤u價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結(jié)果落敗的觀點,認為范增“可謂拙甚而暗于時者矣,未見所謂奇也”。他總結(jié)了范增有“七失”,如“懷王之約,入關(guān)者王。增在羽側(cè)而顧使沛公入關(guān),此計之失也”;“賊在主側(cè)而不知,使泄言于敵,可謂密乎”;認為“假令增以大義朂羽使輔義帝以終臣節(jié),則沛公之仁必無自戕兄弟之理”,“增奈何不以死諍乎”。所以,他得出個結(jié)論:“羽之亡,無增亦亡,有增亦亡甚矣。增之失于計而暗于時,不足為楚重輕也?!蔽恼聦嶋H批評的是不講君臣大義的臣僚。
《狄梁公論》盛贊狄仁杰“堅忍其志,屈辱其身,以立武氏之朝,而俟廬陵可還之一日也”;認為狄仁杰在武則天改唐為周之后,能忍辱負重,講求計謀,針對武則天性格的弱點,“惕之以天命人心,曉之以姑侄母子之親疏”,“內(nèi)以忠誠深結(jié)于后,外維持調(diào)鑊于嬖倖外戚之間,卒能潛移默奪以還李氏之天下”。他得出結(jié)論說:“無柬之中宗不安,無梁公唐之社稷不安。柬之定變于倉卒,功顯而小。梁公定亂于平日,功隱而大?!辟濏灹说胰式軐η俺凸手鞯膱载?。
《趙普論》對北宋的開國名臣趙普沒有原則的見風使舵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沒有恪盡人臣之責。趙普曾迎合宋太祖趙匡胤之母杜太后的意思,諫言太祖讓位給太宗趙光義,卻又勸趙光義傳于自己的兒子??讉麒I批評道:“太祖友愛則聽其誤而傳之于弟,太宗猜測則又迎合其意而傳之于子,若普者,尚得謂之社稷臣歟?”認為“人臣為社稷萬世,而不顧后日之爭端,惟求利于己也,非社稷臣之所為也”,趙普當日應(yīng)該“效竇嬰故事,引卮酒進太后”以諫,結(jié)果“不知出此,而唯唯惟命,亦見普之寡學也”。
孔傳鐸還擬仿古人的語氣寫作書信?!稊M蘇武再答李陵書》,借蘇武之口,對李陵投降匈奴并為自己尋找借口作了反駁。認為李陵身為名將之后,出兵前驕傲自滿,以致于敗,敗后貪生怕死而降,又助單于為漢邊患,逼得漢朝誅其母妻。是李陵負漢在前,漢負李陵在后也。他評判道:“人生實難幸具齒發(fā),當知禮義。君猶父也,父雖失慈,子不可以不孝。今足下怨望漢室,至于仰天椎心,每顧不悔,不亦惑乎?”
《復仇論》對《禮記》中所說的“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提出商榷,認為“何其戾哉?殆非圣人之言也”。孔傳鐸認為為親人和朋友復仇,不能簡單化,應(yīng)該先問其有罪無罪。即使有罪,也不能陷入冤冤相報的血親復仇中去,而應(yīng)借助法律來做一個決斷。他認為“國有常刑,不必其子弟交游親操復仇之刃也”。《長生論》批評了幻想長生的荒唐觀念,指出“生死者,圣賢仙佛所不能出其范圍者也”??讉麒I說,凡人希望長生是因為塵世生活中有很多歡樂和值得留戀之事,而傳說中的神仙生活在高山上深林,與麋鹿為友,與魑魅作伴,則人生有何樂可言呢?所為養(yǎng)生之說,只是君子“所謂正命也”。
《千里馬論》有些別出心裁。世人提及千里馬,都會感嘆千里馬之不遇伯樂,悵然空老櫪下,而孔傳鐸卻認為:“千里馬者,匹夫之馬也,非天子馬也。”因為天子出行,“千乘萬騎,百官文物咸備”,天子不可能縱橫馳騁,一騎絕塵,所以,“千里馬者,天子終其世不得一用焉”。但凡人又不能私留千里馬而不獻于天子,因為那樣會其罪當誅。所以,孔傳鐸對這一難解的悖論發(fā)出感嘆:“噫!天既生千里馬,不獻之天子則馬不遇,獻之天子而不能一試則馬仍不遇?!?/p>
孔傳鐸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對其詩詞的有益補充,他借助詩詞來言情,借助散文來說理。在文中,他拋棄了自己在寫作詩詞時的款款深情,而代之以凌厲的氣勢。他在散文中借助具體的事例對君臣大義加以闡明,對臣子的責任加以強調(diào),其指導思想正是儒家的倫常理念。他在《長生論》中對長生觀念的批評,本的正是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立場??梢哉f,孔傳鐸的議論文是他作為孔子在人世間代言人的衍圣公政治身份的最鮮明的體現(xiàn)。
綜合孔傳鐸的詩、文、詞來看,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風格是與他的身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51歲直至去世,他是位高譽隆的衍圣公。在這之前,他的身份是衍圣公的接班人,是不知稼穡之苦、不解伐檀之勞的貴公子。鐘鳴鼎食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保持著心境的平和,以青年人的細致眼光去觀察自然和審視社會,反映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就是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工繪和樸實清新的風格,注重情感的傳達。作為一位綿延久遠家族的繼承人和肩負道德楷模重任的公爵,孔傳鐸堅守著儒家文化的立場,有著近乎本能的歷史感,喜歡擬樂府的題材。這讓他的部分詩歌充滿了濃濃的復古傾向,讓他的散文帶有濃重的儒家正統(tǒng)的價值觀和倫理觀的意味。其實,這些特點不僅僅是孔傳鐸一人所具有,還存在于他之后的衍圣公孔憲培和孔慶镕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成為清代衍圣公文人群體的共同特征,而孔傳鐸可以說是這種帶有普遍意味的“衍圣公文學風格”的重要開拓者。
A Brief View on Kong Chuanduo's Literary Creation
Che Zhenhu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002)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of all the Dukes of Yanshe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Kong Chuanduo was good at verses (Shi), ditties(Ci), songs (Ge) and odes (Fu). Most of his verses depict things and scenes and sing of ancient events, highlighting the presentation of imag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 and emotions, and advocating the pure and fresh, and the natural in style, whereas his ditties, with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give priority to the pleasant in a tender and elegant style. His argumentative writings vividly reflect his insistence on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his political identity. His literary creation clearly represents the literary style and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writer group of Dukes of Ynas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Kong Chuanduo; literary creation; Duke of Yansheng
2013-04-01
車振華(1979—),男,山東沂南人,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①本文為作者參與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孔府文化與文學研究”(2009JJD750014)的階段性成果。
I206.2
A
1001-5973(2013)05-0069-07
責任編輯:孫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