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曼,毛正天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在心理學史上,無意識的概念是與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用“冰山理論”來比喻無意識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格如一坐漂浮于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是意識的部分,這只是整個人格的十分之一,是心理結構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水面下的是無意識的,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構造,正是這個構造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言行和發(fā)展,因此,要了解人類行為就必須揭示無意識。而后的無意識理論已不再是一般的關于心理學的理論,它已滲透到哲學、文學、藝術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近年來在無意識心理研究領域興起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即在決策中的無意識思維理論。該理論通過大量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和意識思維具有不同的特質(zhì),這就導致兩種思維模式適用于不同的決策情景,比如無意識思維在解決越復雜問題時效果越好。
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離不開決策。作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的編輯工作也不例外。從心理運行機制的角度而言,編輯決策過程是歷時性的存在,也是共時態(tài)的疊合,是有意識的、邏輯的、自律的理性心理與無意識的、抽象的、原始的無理性心理的合成體。那么,這個“合成體”的機理特性如何去把握?無意識思維對編輯決策有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在編輯工作中如何訓練自己的無意識思維能力并將其合理利用?
無意識思維容量原理認為意識思維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而無意識思維不受主體對結果的預期與頭腦內(nèi)部圖式的影響,是一種先將信息慢慢整合再作出整體判斷的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因此,無意識思維相較意識思維,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可關注的范圍更廣,對目標的評價更全面。心理學刻板印象理論認為信息解碼過程中認知資源的限制會更多地導致刻板印象的產(chǎn)生。因為意識思維認知資源受限,其又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所以更容易產(chǎn)生刻板印象。而無意識思維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容量更大的加工過程,所以盡管刻板印象本身是自動激活和無意識的,但無意識思維卻能減少刻板印象的產(chǎn)生。在決策管理中,刻板印象的產(chǎn)生是非常普遍的,編輯工作莫不如此。在編輯決策中,編輯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定勢和思想偏見,造成刻板印象。如在選稿、用稿決策中產(chǎn)生名人崇拜和不懂崇拜等心理,對于專家名人的稿件往往不作深入分析就給予過高的評價,甚至不加審讀先入為主地對其稿件水平加以判定。而對于低職稱的年輕作者的稿件又囿于成見,產(chǎn)生一種輕視心態(tài),許多學術期刊基本不刊載副教授職稱以下作者的論文,一些期刊還對此作了專門的約稿聲明。這種以人論文,先入為主地審稿方式,很顯然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但對編輯來講,卻是一種心理通病。在編輯決策過程中,編輯主體的決策要求是一種思維高度集中的理性活動,編輯對整個編輯活動意識非常明確,所以自覺不自覺地就受刻板心理圖式的制約。如果在編輯活動中能較好得運用無意識思維,編輯的刻板印象就能減少,從而保證編輯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
傳統(tǒng)決策理論即“主觀效應期望理論”,認為人的決策過程是經(jīng)過大量意志努力的最優(yōu)化決策過程。在傳統(tǒng)決策理論影響下,人們習慣于強調(diào)意識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意識思維是解決問題的理想方式,所以人們在面臨復雜的問題時,傾向于長時間反復思考后再做決策。無意識思維則一直被認為是非理性和消極性的,是獨立于意識思維之外的。但認知心理學通過對內(nèi)隱學習、內(nèi)隱記憶和閾下知覺等現(xiàn)象的研究表明,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即相互獨立又密切關聯(lián)。決策心理學家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意識思維會干擾原本有助決策的啟發(fā)式策略,從而產(chǎn)生決策偏見。他們經(jīng)過一列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實驗室環(huán)境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無意識思維都能比意識思維幫助決策主體做出更好的決策。無意識思維理論修正了在信息過量的情況下,決策者反復思考會產(chǎn)生最優(yōu)決定的觀念,提出應主動積極得調(diào)動無意識思維的思想。無意識思維理論對于編輯決策同樣適用。編輯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決策活動始終貫穿于組織、審閱、編選、加工等過程中,編輯要用邏輯方法判斷文稿科學性,用系統(tǒng)論方法優(yōu)化編輯過程,用信息論方法選擇編輯文稿,這都必須經(jīng)過精深反復地有意識思考。但也正是受制于意識思維容量的有限性,編輯有時不能做出最優(yōu)決策。當信息不全面、不完整時,編輯的理性分析、判斷和推理和選擇就不能完成,這時就需要調(diào)動編輯的無意識思維,才能保證決策任務的圓滿完成。
很顯然,編輯決策是一種以意識思維為主的理性判斷,但充分認識無意識思維在編輯決策中的積極作用,并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與方法培養(yǎng)無意識思維能力,能增強編輯決策的有效性、科學性、合理性與公正性。無意識思維能力的高下與我們的先天資秉有關,但也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在編輯決策中,如何根據(jù)無意識思維的特性,激發(fā)無意識思維幫助編輯做出最優(yōu)決策呢?
編輯活動是具有高度重復性的工作,在長期的編輯實踐中,編輯人員容易形成懈怠心理,墨守陳規(guī)、按部就班。典型表現(xiàn)有:對專家作品,認為不會有差錯,草草一看就做出決策;對重印作品,認為不會有問題,不認真審讀;依賴和相信作者已核對引文,不再對此提出疑慮等。殊不知,編輯工作不是無創(chuàng)造性的重復勞動,同樣需要有懷疑精神,而這種有意識的懷疑正是引發(fā)我們無意識思維的重要手段。編輯在決策活動中,要有科學的懷疑精神,科學的懷疑態(tài)度,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編輯的主體作用,把握編輯工作的主動權。懷疑可以刺激無意識思維的運作。懷疑現(xiàn)有模式的合理性,掙脫已建立體系的影響,在一個不受已成意識思維操控的陌生領域,無意識思維便在不自覺中慢慢啟動。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心理學實驗均證明,長時間接受不變的重復的信息,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會受負誘導的干擾,而降低思維的靈敏度。久處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久處鮑魚之肆不覺其臭,即是此理。[1]編輯工作常懷懷疑之心,就可打破這種感知的鈍化狀態(tài),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編輯決策中,敢于懷疑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不迷信權威,不全盤就收現(xiàn)成模型和標準,用一種懷疑的精神尋找差異,是提高編輯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亦是編輯應該具有的一種操守和品行。
丹麥學者布里丹講述過這樣一則寓言:一頭小毛驢費盡心力、千辛萬苦在荒原之上找到了兩堆草,小毛驢面對兩堆草開始了它的長時間的艱難抉擇,但它始終沒有想好先吃那一堆草比較好,最后被活活餓死。這種無從取舍、猶豫不決的現(xiàn)象被人們稱之為“布里丹效應”。編輯決策中,也會有冥思苦想仍然舉棋不定的情況,那么,如何避免“布里丹效應”的產(chǎn)生呢?按照心理學的理解,對一樣事物的擱置或者轉移,即是對它遺忘的開始。遺忘會對大量材料進行重新清洗和淘汰,保證重新開始時的高效率。人在生命旅程中接受了難以計數(shù)的信息,但只有微小的一部分呈現(xiàn)在意識的“光圈”中,而絕大多數(shù)則落入到意識閾下去了。無意識領域是心理世界中的深層海洋,其中積蓄著為意識所失落的更為廣大、更為浩瀚的信息元素。心理學家華勒士認為,在問題苦思不解時將問題擱置一邊,暫時忘記,這時個體雖不在意識上解決問題,但潛意識或前意識仍在積蓄從事問題的解決;由于前意識中儲存有更多的資料,同時又沒有意識中的顧慮和阻撓。因此新訊息和觀念可以任意組合而產(chǎn)生新的想法或思路。[2]在編輯工作中常有這樣的情形:當編輯全神傾注,目不轉瞬地進行有意識的決策時,一旦遇到難以抉擇的問題時,思維會十分疲憊,常常感到似乎是在一個固定框子里繞圈。如果反復循環(huán)處于這種心理定勢中,陷入困境的思想就會疲沓以致松弛,最終就會形成慣性和惰性,編輯審讀中對專家審讀的依賴、對二、三審的依賴即是源于此。這時,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問題暫時擱置。在擱置的間隙中,沒有意識的限制,也沒有第二信號系統(tǒng)所要的有序化對思維的束縛,各種信息再無意識中自由分合、變化無窮,最終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以頗高的效率完成決策。決策的高效率和問題的擱置之間,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微妙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心理學根據(jù)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在我們的編輯決策中,非常需要有意識思維的松弛與問題的暫時擱置。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擱置本身以一種有意識的暫時遺忘,不代表主觀思想上的漫不經(jīng)心。這種擱置是一種為了調(diào)動無意識思維的積極行為,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做出最佳的編輯決策。
在編輯決策中,編輯的胸襟器識、經(jīng)驗積累是其做出最優(yōu)決策的前提條件。所謂遠想出宏域,高步超常倫,編輯的知識越廣博,閱歷越豐富、信息占有量越大,其提取信息的速度就越快,決策的合理性也越大。因此,編輯的知識積累非常重要,知識積累的過程包括顯意識積累和無意識積累,這其中無意識積累也就是內(nèi)隱記憶顯得尤為重要。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問題決策中,編輯內(nèi)隱記憶中類似的知識經(jīng)驗能夠在無意識思維中被自動迅速地激活,從而促使問題的解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版業(yè)在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和比重加大,出版者和編輯也越顯重要。過去靠作者寫作投稿為主的出版主流方式已經(jīng)退居次要。由編輯根據(jù)需求提出選題和出版計劃,再約請作者按照要求寫作的方式逐漸成為主流。[3]在這種情勢下,編輯決策更突顯出重要性,編輯要擁有合理的決策行為,必須要不斷學習,積累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的積累包括有意識地進行有計劃、分階段、邏輯性的專業(yè)知識學習,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內(nèi)隱學習。內(nèi)隱學習不像外顯學習,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計劃性,它更多是一種不自覺的經(jīng)驗積累。從理論而言,凡是大腦接觸到的外界事物,諸如見過的人、讀過的書、聽到的話等,都會在大腦中留下印記。當我們思考某一問題時,就會出現(xiàn)與之相關的記憶的復現(xiàn)。內(nèi)隱記憶通常不是建立在意識和思維之上的機械記憶,而是一種具有體驗性質(zhì)的原生性記憶。這種記憶是無功利性的,但又是能充分體現(xiàn)主體主觀能動性的。從某種程度而言,編輯“為他人作嫁衣裳”,容易產(chǎn)生“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困惑,也容易對工作失去熱情,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內(nèi)隱學習,要求編輯熱烈地擁抱生活、敞開心懷接受大千世界的無窮信息,唯有這樣,才能“隨心所欲”地調(diào)動相關信息,并在最短的時間抽象出問題隱含的潛在結構,做出最優(yōu)的決策。對編輯而言,擴大生活的接觸面,增進知識文化涵養(yǎng),豐富拓展自身心理結構,都是一種內(nèi)隱學習。
誠然,人類已全面進入信息時代[4],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被太多的訊息包裹著,被太多的觀點沖撞著。保持一種內(nèi)隱學習的習慣,不投機、不躁妥、不俯就,對一名編輯而言,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克雷奇,等.心理學剛要[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383.
[2] 錢谷融,魯樞元. 文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66.
[3] 雪崗.我的讀書觀與我的編輯觀[J].中國編輯,2013(1):86.
[4] 毛正天,史紅玲.當下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嬗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