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俁
(江西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自從意大利刑法學家切撒雷·貝卡利亞在《論犯罪和刑罰》一書中首次提出廢除死刑的主張后,主張廢除死刑制度的呼聲從未停止,法學界對死刑制度的合法性也展開了論戰(zhàn)。對正處于法治轉型過程中的中國來說,同樣面臨著死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廢除的必要性之爭論。
死刑存廢之爭,互不相讓,綜合雙方的主要理論依據(jù),可以概括出兩大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雖然死刑制度對一些極大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具有威懾作用,但我們不能緣木求魚,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刑罰的警示作用,并不是利用刑罰制度的殘酷性和毀滅性,而應該用刑罰的教育性和不可復制性。雖然死刑的懲罰會極大地震撼人的心靈,但死刑的作用只是一般和暫時的,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犯罪問題。死刑對犯罪分子所帶來的畏懼感只會隨著死刑的執(zhí)行而被淡忘,死刑制度對犯罪的預防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死刑制度對犯罪分子具有最大的威懾力,可以從根本上遏制他人犯罪的欲望。
廢除論者認為,死刑只是原始社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復仇心理的延續(xù),以血腥和殘忍的方式剝奪人的生命權,是野蠻的、不人道的。死刑的執(zhí)行助長了人性的殘忍和血腥,另一方面,隨著接觸死刑執(zhí)行次數(shù)的不斷增多,人們對死刑的認知也會逐漸麻木。保留論者認為,犯罪分子一旦選擇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實施犯罪行為,就應當為他的犯罪行為付出同等的生命代價,剝奪那些罪大惡極的人的生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也可以徹底地杜絕犯罪分子的再犯可能性。對殺人者的一絲憐憫就是對受害人的最大殘忍,也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破壞,剝奪殺人者的生命正是人道主義的表現(xiàn)。當其他處罰措施無法徹底預防罪大惡極的罪犯再次犯罪的時候,或者犯罪分子所造成的危害無法彌補時,死刑的適用就顯得非常合理。對于被害人及其家屬來說,適用死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撫慰受傷的心靈。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將死刑作為一種不合理的制度考慮,已有128個國家或地區(qū)已經廢除或限制了死刑的適用。根據(jù)大赦國際的一項最新調查,仍然保留死刑的國家里,中國適用死刑的案例總數(shù)超過了全球總數(shù)的70%以上?;趪椋毡檎J為我國還不具有完全廢除死刑的客觀條件,只能更加嚴格地限制死刑的適用,少殺、慎殺。我國死刑制度缺陷明顯,需要改革和完善,以適應司法實踐的發(fā)展。
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之間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幅度存在明顯的不同。如果被判處有期徒刑最高15年,數(shù)罪并罰也只有20年的刑期,基本上犯罪人服完一半的刑期就可能被釋放。無期徒刑表面上是一種終身監(jiān)禁的刑罰,但刑法規(guī)定罪犯服刑滿10年就可以申請假釋。對于死刑制度來說,出于挽救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考慮,我國設立了一個緩期2年執(zhí)行的情況,一旦犯罪分子被判死緩,實踐上都可以減為無期徒刑,有的情況下還會減為有期徒刑。這里就有一個很大的真空地帶,從死刑到死緩以及下面的無期徒刑之間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可操作性,給準確量刑造成了困難,法院有時不得不適用死刑以找到罪行相適應的處罰。
1997年的刑法規(guī)定:對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和犯罪時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當然,現(xiàn)行刑法嚴格遵循了對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的人道主義精神,對死刑適用對象的范圍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這是我國刑罰體系的一大進步。遺憾的是,現(xiàn)行刑法并未規(guī)定對年長者不適用死刑。這與我國刑事立法所長期奉行的崇尚死刑、擴大死刑的指導思想相符合,但有違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死刑制度的立法方向,有的學者認為,要在刑法中更多地體現(xiàn)“少殺、慎殺”的慎重政策,盡量少用或者不用死刑。因此,在我國的刑事立法上應進一步改革刑罰體系,最大限度地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以達到限制死刑的目標。
強化法官的獨立性,就要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根據(jù)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的規(guī)定,在各級人民法院內部設立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內部對審判實行集體領導的一種組織形式。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審判委員會干預案件的審理過多,弱化了審判法官的獨立性,從而造成大量審判分離的情況。審判委員會僅僅是在聽取承辦法官的口頭匯報基礎上,不參與案件的具體審理就進行案件的討論和決定。這種操作模式很容易導致真正的判者卻不參與審理案件的問題,從而造成錯案;也很容易導致庭審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流于形式,出現(xiàn)審判不公或者徇私枉法的現(xiàn)象,而且審判責任也難以劃分。如果將死刑的判決權限完全賦予法官本人及合議庭,賦予刑事法官獨立斷案的權限,參與審理的法官就必須要承擔錯判或者誤判給自己帶來的不利責任,這必將敦促法官辦案時更加謹慎小心,防止案件的錯判。
進一步強化刑法的公正性,清理和優(yōu)化刑罰體系。首先是要進一步減少和限制刑法分則中死刑條款的規(guī)定,減少死刑的適用范圍,將一些社會危害性小的犯罪排除在死刑之外,減少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適用規(guī)模。一些經濟犯罪案件,既不涉及暴力,也不會對社會公共安全造成大的影響,不宜大規(guī)模地適用死刑;還有一些非暴力的犯罪,如教授犯罪方法罪,該罪既不會涉及暴力,又無直接的被害人,完全不需要用死刑進行懲罰。其次,在司法實踐中,盡量減少死刑的適用。慎用死刑是建國以來的刑事司法實踐都在追求的目標。其實,無論適用死刑的政策還是實踐,一直都秉承著“堅持少殺”、“可殺可不殺的不殺”的原則,這是一個社會成熟的標志。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待死刑的適用都經歷了從濫用到慎用、從苛酷到輕緩直至廢除的發(fā)展歷史。死刑制度的慎用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當前世界司法改革實踐來看,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刑事司法改革的潮流,殘酷的死刑制度正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雖然我國死刑制度的徹底廢除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放棄對死刑制度的管理和改革。我們應該從立法、司法上對死刑的適用進行嚴格的限制,減少死刑的真正適用。這既符合現(xiàn)在的具體國情,也順應了國際人權及司法改革的大趨勢。我們應該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我國也將跨入廢除死刑國家的行列。
[1][意]切撒雷·貝卡利亞.論犯罪和刑罰[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2]劉仁文.刑事政策初步[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305.
[3]趙秉志.刑法爭議問題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627.
[4]張文,米傳勇.中國死刑政策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J].法學評論,2 0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