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遼寧 大連 116026)
出版物上數字的用法是否合乎國家標準的要求,是衡量出版物編校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和明確出版物上的數字用法,厘清目前出版物上漢字數字和阿拉伯數字使用混亂的現狀,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管委于2011年7月29日聯合發(fā)布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以下簡稱“新國標”),新國標于2011年11月1日起實施,代替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舊國標”)[1],舊國標于新國標實施日廢止。下面編者根據新國標中的一些變化,結合實際數字用法的問題,分析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新的處理方法。
新國標規(guī)定,“本標準適用于各類出版物(文藝類作品和重排古籍除外)”[2],相比較舊國標,“適用于各級新聞報刊、普及性讀物和專業(yè)性社會人文科學出版物。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出版物亦應使用本標準,并可制定專業(yè)性細則。本標準不適用于文學書刊和重排古籍”[3]。新國標的適用范圍無疑更廣了,它采用排除法,排除文藝作品和重排古籍之外所有的出版物都適用該標準,比舊國標采用列舉法所包含的內容更豐富。同時,新國標還規(guī)定,“政府和企事業(yè)公文,以及教育、媒體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數字用法,也可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2]由此看見,新國標不僅對出版物有規(guī)范作用,還給日常生活中的數字用法提出了參考建議,這更有利于語言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
(1)提高了漢字數字的地位,不再突出使用阿拉伯數字。舊國標第4.2 條針對一些數字體例不統(tǒng)一的情況,如年月日、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碼、代號中的數字,作出如下規(guī)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特別是當所表示的數字比較精確時,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3]。新國標對此條標準做了重大修改。根據新國標,表示年月日、表達計量或編號所需要用到的數字個數不多時,不僅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也可用漢字數字。
(2)增刪了幾個術語。新國標刪除了舊國標中的基本術語“物理量”和“非物理量”,而增補了“計量”“編號”“概數”作為基本術語。
舊國標要求修飾物理量的數字必須用阿拉伯數字,修飾非物理量一般情況應使用阿拉伯數字;而在新國標中,數字后面修飾的是物理量或非物理量不再是數字使用形式的判別依據,數字用于計量時,是選用漢字數字,還是選用阿拉伯數字,和數字修飾的是物理量還是非物理量沒有直接關系。新國標中增加的術語更突出了數字本身的功能性,數字0 的兩種漢字形式使用的區(qū)別也是據此而來的,這點在下文中將有闡述。
(3)數值范圍連接號有了新規(guī)定。舊國標第8.6 條要求,連接阿拉伯數字形式的數值范圍,應使用浪紋式連接號“~”;新國標則要求,“在表示數值的范圍時,可采用浪紋式連接號‘~’或一字線連接號‘—’”[2]。
值得一提的是,GB 3102.11—93《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明確規(guī)定:數值范圍號用“~”。[4]該國標作為強制性國標,其約束力應該高于GB/T15835—2011,因此,在科技出版物上,數值范圍的連接符號還是采用“~”為妥。
(4)四位數以上的整數或小數的表達方式的變化。舊國標第8.1 條要求,專業(yè)性科技出版物上四位數以上的整數或小數,從小數點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數一組,組間留四分空位置;只有對于非專業(yè)性科技出版物,多位數可采用千分撇進行多位數的數字分節(jié)。新國標對于四位數以上的整數或小數的分節(jié),千分撇和千分空兩種方式均可,不再區(qū)分是否專業(yè)性科技出版物。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舊國標還是新國標,均允許四位數的整數可以不分節(jié),這一點沒有變化。在出版物數字編校過程中,對于四位數字的千分位是否分節(jié),只要做到處理方式統(tǒng)一就可以了,而不宜機械地要求一定要在千分位上分節(jié)。
(5)明確了漢字數字“零”和“〇”的區(qū)別。新國標明確了阿拉伯數字“0”有兩種漢字書寫形式,作為計量用數字時,其漢字形式為“零”,作為編號用時,其漢字形式為“〇”。
(6)非公歷紀年不再要求括注公歷紀年。舊國標第5.2 條要求,中國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各民族的非公歷紀年應采用漢字數字形式,并應用阿拉伯數字括注公歷紀年。新國標第4.2.1條保留了非公歷紀年漢字數字形式的要求,但不再強調要求括注公歷紀年。
筆者以為,因為公歷紀年已經被世界范圍廣泛接受,舊國標括注公歷紀年的做法更能幫助讀者理解其所表述的準確時間,即使新國標沒有要求括注公歷紀年,但還是括注為宜。
舊國標采用平級羅列式行文結構,內容由適用范圍,引用標準,定義,一般原則,時間,物理量,非物理量,多為整數與小數,概數和約數,代號、代碼和序號,引文標注,橫排標題中的數字,豎排文章中的數字,字體等14 個部分組成;而新國標采用層級分類式行為結構,內容由適用范圍,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數字形式的選用,數字形式的使用等5 個部分組成。
新國標對舊國標的內容進行了歸納和分類,顯得更加有條理性,也便于編輯在工作過程中進行查詢和檢索。
舊國標要求,可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宜用阿拉伯數字;新國標不再將阿拉伯數字作為優(yōu)選項,在使用數字進行計量或者編號時,根據其醒目程度和易辨識的效果選擇用漢字數字或者阿拉伯數字。
示例一:
34.05%(百分之三十四點零五)、523.56 km(五百二十三點五六千米)、-3~5 ℃(零下三至五攝氏度)、120 dB(一百二十分貝)、郵編:116026(郵編:一一六〇二六)、ISBN 978-7-5632-2013-1(ISBN 九七八-七-五六三二-二〇一三-一)
很顯然,根據醒目和易辨識原則,示例一應選用阿拉伯數字,而不能用漢字數字。
示例二:
17 號樓(十七號樓)、2 臺主機(兩臺主機)、3個方面(三個方面)、500 余人(五百余人)、20 世紀90年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1997年7月1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根據舊國標,示例二也宜用阿拉伯數字,尤其是當表示公歷年代、年份、日期時,尤其強調選用阿拉伯數字。新國標規(guī)定,“如果表達計量或編號所需要用到的數字個數不多,選擇漢字數字還是阿拉伯數字在書寫的簡潔性和辨識的清晰性兩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時,兩種形式均可使用?!保?]顯然,依據新國標,示例二無論使用阿拉伯數字還是漢字數字,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稿件的編校過程中,數字選用除了考慮醒目和易辨識原則外,還要兼顧同類別的數字選用同樣的形式以及局部統(tǒng)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一章(不可寫作“第一章 第二章 ……第11 章”)
示例三也屬于可選用漢字數字,也可選用阿拉伯數字的情況,一旦選用了一種數字形式,根據同類別同形式的原則,不可再隨意更換采用的數字形式。有觀點認為,10 以下的數字用漢字數字形式容易被接受,10 以上的數字用漢字數字形式則不太容易被接受?,F在看來,這也是不符合新國標的精神的。當然不同類別(級別)不影響相互的數字形式選用,如第一章下面可以出現1.1 節(jié)。
示例四:
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公約1972年10月20日簽訂于倫敦,1977年7月15日(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五日)生效。
如果僅考慮辨識的效果,顯然無論選用阿拉伯數字,還是選用漢字數字都沒有問題,然而既然示例三的前半句用了阿拉伯數字,考慮到局部統(tǒng)一,后半句也應以采用阿拉伯數字為宜,否則,應將前半句也改為漢字數字。
新國標在第4.3 條要求,“如果要突出莊重典雅的表達效果,應使用漢字數字。”[3]
示例五: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不可寫作“11 屆全國人大1 次會議”)、六方會談(不可寫作“6 方會談”)。
再如例四,為顯莊重,在公約的落款簽訂日期常常采用漢字數字形式,“……公歷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日簽訂于倫敦?!?/p>
舊國標要求,表示歷史事件、重要節(jié)日的日期采用漢字數字。而新國標則規(guī)定,“現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物、現象、事件,其名稱的書寫形式中含有阿拉伯數字,已經廣泛使用而穩(wěn)定下來,應采用阿拉伯數字。”[3]
示例六:
七七事變(不可寫作“77 事變”)、“一二·九”運動(不可寫作“12·9 運動”)、“3·15”晚會(不可寫作“三·一五晚會”)、“9·11”事件(不可寫作“九·一一事件”)
如果按照舊國標,上述數字都應用與歷史事件或者重要節(jié)日范疇,應用漢字數字。而“3·15”晚會和“9·11”事件作為現代或者當代出現的節(jié)日和事件,其阿拉伯數字的表達已深入人心,在新國標沒有出來之前,此處用阿拉伯數字有違背數字用法國家標準之嫌。然而這種用法已被大眾所廣泛接受并習慣了,新國標也適時地順應語言發(fā)展的潮流,在此處數字用法上做了調整。
本文歸納總結了數字用法新國標的一些變化,并依據新國標的要求,結合出版物上涉及數字的具體問題,分析了編輯處理的原則和方法??偟膩碚f,新國標放寬了數字用法的標準,擴大了漢字數字使用的范圍,給予編輯人員在數字處理上以更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當然放寬標準,并不意味著放松要求,數字用法符合新國標的同時,還要兼顧編輯規(guī)范的一致性。
[1]金鐵成.對GB/T15835—2011《出版物數字用法》的幾點看法[J].科技與出版,2012(10) :74-7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5835—1995 出版物數字用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5835—2011 出版物數字用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4]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 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