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瓊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眾所周知,新聞和評論構(gòu)成現(xiàn)代新聞的兩大文體。作為一種有效地表達認識與意見的文本,新聞評論既表達作者對具體新聞事件的特定認識,也幫助人們通過新聞媒體對于由新聞報道而促發(fā)的意見進行交流。要使新聞評論收到好的表達和交流效果,就應注重增強可讀性。具體地說,就是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透析新聞事件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字修養(yǎng)功力。要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力求文字簡潔精要、生動活潑,用暢達的文氣和裴然的文采表達莊重的理性,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獲得美的感受。
依托新聞事實發(fā)表議論是新聞評論寫作的前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是新聞評論寫作的第一要則。隨著新型傳播媒體的出現(xiàn),新聞的求實性原則更加凸顯。盡量講真話,堅決不說謊話,努力少說空話,代表主流媒體說權(quán)威的話,代表民間說正義的話,這是新聞評論能否贏得大眾、獲得好評的關(guān)鍵。這其中首先是考驗作者的辨別能力,也考驗作者的立場、社會責任感、勇氣,更是對人格的檢驗。只有以敏銳的目光洞悉時事變化,以敬畏之心守護事實真相,不盲目,不媚俗,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寫出有見地、有思想、有力量的新聞評論。
不久前,微博傳南航一名空姐疑遭廣州一名軍官毆打,事件引發(fā)輿論高度關(guān)注。盡管廣州越秀區(qū)委宣傳部回應說,該名軍官并沒有毆打?qū)Ψ?,但外界對官方調(diào)查結(jié)果仍廣泛質(zhì)疑。由于涉及到廣州軍官的負面新聞,廣東本地媒體集體保持了緘默,但北京、上海等地的主流媒體則有不同的表現(xiàn)?!缎戮﹫蟆吩u論說:法治國家里,沒有摸不得的老虎屁股,沒有查不出的真相,沒有法律管不著的官員。公眾在期待一個真相:經(jīng)得起當事人質(zhì)詢、旁觀者圍觀的真相。公眾在期待一個公道:涉嫌毆打空姐者,不因身份特殊而逃脫法律的評判。[1]《京華時報》發(fā)表評論說:如果方大國的確毆打空姐,那么嚴懲他,最終只是他的信譽形象不佳,但如果有關(guān)機構(gòu)掩蓋下去,那后果可能會更嚴重。[2]新華社廣東分社則通過官方微博連續(xù)向廣州越秀區(qū)委宣傳部發(fā)出三個咄咄逼人的詰問,質(zhì)疑對方。[3]由于積極關(guān)注此事,敢講真話,新華社在媒體用戶中贏得了廣泛贊譽。這說明,新聞評論只有以事實為依據(jù),敢講實話、講真話,實事求是,才能贏得大眾,獲得好評。因為大眾閱讀新聞評論,需要進一步了解真相而不是謊言。
劉勰說:“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奔词钦f,寫論說文最可貴的是破開事物內(nèi)部的紋理,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新聞評論亦屬于論說文范疇,是就某一新聞事件發(fā)表的評說和論理,是對這一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和剖析。只有深入事物本質(zhì),抓住問題關(guān)鍵,分析評論,點到為止,文章就能出彩;就事論事或泛泛而談,滿紙空話或廢話,無關(guān)緊要,隔靴搔癢,就不會引起大眾的閱讀興趣。在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中,新聞評論寫作不僅要“真”,而且要“深”,應注意依據(jù)事實,深入思考,或揭示其意義,或挖掘其根源,或剖析其本質(zhì),或預測其影響,就事務虛,緣事議理,依托個別,指導一般。因此,要善于找好突破口,深入挖掘,直擊要害,議論精到,要言不煩。例如,不久前,有報道說, 南京市民丁先生存款時被ATM機吞去10000元,他當即聯(lián)系銀行工作人員,被告之要等兩個工作日才能處理。隨后,丁先生換電話致電客服,假稱機器多吐3000元,5分鐘后客服便趕到。銀行解釋稱,吞了客戶的錢,這錢在機器里還是安全的,但機器多吐了錢,就會影響現(xiàn)金安全。[4]銀行宣稱,他們這樣做是有“內(nèi)部規(guī)定”的。針對這一事件,《齊魯晚報》發(fā)表評論說:銀行這種截然不同的服務態(tài)度,問題顯然不在于其“內(nèi)部規(guī)定”,而在于銀行與客戶之間權(quán)利義務的不對等。正是源于客戶權(quán)利的貧困,銀行才會在制定規(guī)定和流程時,毫無顧忌地只規(guī)避自己有可能遇到的風險,而不必充分考慮客戶利益。顯然,銀行所謂的“內(nèi)部規(guī)定”,不啻一種赤裸裸的“霸王條款”。[5]新華社則針對銀行在處理銀行和顧客利益受損時截然不同的兩重態(tài)度,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出頗具幽默“小品”色彩的現(xiàn)實一幕,活脫脫折射出銀行唯利是圖的選擇性“服務”實質(zhì)。機器“吞進”的是客戶的錢,“吐出”的是銀行的款——這才是“吞錢和吐錢,‘客服’兩重天”的真正動因。銀行需要改進的不只是工作態(tài)度,更要有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6]找好評論突破口,實際上就是找到了直擊事件要害和解析問題的關(guān)鍵,在此基礎上進行辯證地分析、議論,文章就能寫得深入、精要、有說服力。
新聞評論貴能寫出氣派和氣勢。無論是闡明觀點,還是批評流俗,都應寫得感情鮮明,氣勢充沛。文章不是無情物。沒有感情、枯燥乏味的說教,是不能感染人、打動人的?!皟蓵逼陂g,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度嗣袢請蟆钒l(fā)表評論時說: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高度概括了雷鋒、郭明義、羅陽們的精神特質(zhì)。這些在不同年代、不同領域涌現(xiàn)出的楷模,何以書寫非同尋常的人生,何以給我們帶來震撼和感動,靠的正是這樣一些精神。這樣的精神,造就了執(zhí)著與堅持,造就了高尚與純粹,造就了毫無保留的奉獻,造就了畢其一生的埋頭苦干和閃光的業(yè)績。人,活的是精神。只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有力地展開和支撐人生向上、向前的維度,讓生命在時代的交響中奏出華彩。[7]字里行間激蕩著蓬勃向上的正氣和氣勢。
評論的氣勢首先來源于作者的自信,確信自己手中握著真理的旗幟,議論分析就能侃侃而談,文章就有一股浩浩蕩蕩的氣勢。常言所謂“理直氣壯”,說的就是此意。另外,要使文章有氣勢、有感染力,在寫作中一定要充滿激情。寫評論文章雖然重在說理,但也不能只有理性而沒有情感。只有將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滿腔熱情注入其中,把對光明的渴望、正義的呼喊、錯誤的痛惜、邪惡的憎恨等,融進所要評論的新聞事件中,蓄勢而發(fā),一瀉千里,文章自然就有氣勢和氣派。此外,語言文字的選用也很重要,盡量選用短句成語,注意音韻和諧,多用修辭句和感嘆句,也能增添文章的情感力量和說理效果。
新鮮有力、生動活潑是我黨一貫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文風。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號召全黨包括新聞界拋棄黨八股,倡導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文風。從此以后,我黨一直為培育和弘揚馬克思主義文風而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主席多次提出要重視文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10年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又一次提出:“大力糾正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yōu)良文風,已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一項重要任務?!?/p>
好的新聞評論是思想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兩者不可或缺,更不能厚此薄彼;否則,文章不鮮活、不生動,難以吸引大眾。
寫好新聞評論,首先要在內(nèi)容上求“新”——新鮮有力。在選題上,要善于抓住最具時效性的新聞報道或新鮮事實做出分析和評價;在立論角度的新穎和觀點的獨到上,能從新的視角觀察事物,做出與眾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個性的見解和結(jié)論;還要善于引入新的論據(jù),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評論給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啟迪。
寫好新聞評論,還要在形式上求“活”——生動活潑。分析說理應生動引人,議論風生,運用多種議論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氣;結(jié)構(gòu)方式應靈活多樣,要依據(jù)不同的評析對象,變換文章開頭、結(jié)尾與謀篇布局;語言文字也應生動活潑,使其在言之有物的同時生動風趣。
隨著博客、論壇、微博等新型傳播形式的出現(xiàn),新聞評論的寫作也日趨大眾化、草根化和普及化。這種來自民間的文章,雖然魚龍混雜,但不可否認的是,也為我們帶來大眾的聲音,帶來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新聞評論界思想的繁榮、文風的進步,有著促進的作用。這些草根評論文章,形式多樣,有的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有的奮筆疾書淋漓酣暢,有的幽默生動談笑風生;其中雖然不乏有恨鐵不成鋼的批評之聲,更多的是拳拳的愛國愛民之心和伸張正義的吶喊;有立于高山遠眺大海的從容,也有從平凡入手,于點滴看深遠,以小見大的睿智;讓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風,也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印證著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主流媒體應放下架子,重視并學習這種清新自然、生動活潑的寫作風格,并加以創(chuàng)新,而不是一味排斥否定。只有這樣,寫出的新聞評論才能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而不是令人生厭的官樣文章和八股腔調(diào)。
(責任編輯 紀富貴)
[參考文獻]
[1] 毆打空姐案沒有真相 何談和解[N]. 新京報,2012-09-02.
[2] 毆打空姐事件究竟誰在說謊[N]. 京華時報,2012-09-03.
[3] 李云芳. 新華社三問越秀區(qū)委宣傳部[N]. 東方早報,2012-09-03.
[4] 吞錢和吐錢 遭遇兩重天[N]. 揚子晚報,2012-09-09.
[5] 銀行“變臉”背后的權(quán)利不對等[N]. 齊魯晚報,2012-09-10.
[6] 張玉勝. 南京某銀行“吞吐”有別為哪般?[EB/OL].[ 2012-09-10].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09/10/c_113014629.htm.
[7] 廖言. 為夢想鑄魂[N]. 人民日報,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