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坤
負面新聞傳播從廣義上來說,包括負面新聞的人際傳播和負面新聞的大眾傳播。而狹義的負面新聞傳播則僅指負面新聞的大眾傳播。在這個意義上,負面新聞傳播亦可視為負面新聞報道。為了討論的方便,本文擬在這一層面上展開對相關問題的探討。
長期以來,負面新聞報道承受著這樣一種偏見——負面新聞報道就是不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不利于民族團結、不利于國家發(fā)展的新聞報道。在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傳統下,負面新聞報道一直是媒體的禁區(qū),從業(yè)者一度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直到近些年來,隨著輿論環(huán)境的逐漸寬松和媒體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從一些固有的新聞宣傳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正確區(qū)分了負面報道和報道的負面影響,負面新聞報道才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成為媒體爭相嘗試的香餑餑。但是,隨著負面新聞報道在媒介,特別是在新媒體上所占比重的逐步增加,出現的問題也與日俱增,愈益引起人們的關切。對于這一現象,有人進行指責、詬病,認為有矯枉過正之嫌;有人表示歡迎、支持,認為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趨向,有助于加強輿論監(jiān)督。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媒介生存環(huán)境下,對負面新聞的傳播問題進行一番新的審視。
雖然“負面新聞報道”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對于何為“負面新聞報道”,學術界和業(yè)界至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學者們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見解來進行概念詮釋。對于“負面新聞報道”這一概念,學術界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觀點以新聞報道題材的負面性質為認定標準,認為負面新聞報道就是對負面新聞信息的報道。有學者據此定義負面新聞報道為:“負面報道聚焦于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F象。一般說來,犯罪、性、丑聞、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類事件往往是它報道的重點。對于具有社會內容的負面報道來說,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警醒和震驚。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當局相反的一面來挑剔和批評后者的政策;它強調變動、反常和沖突?!雹俚诙N觀點以新聞報道引起的社會效果為評定標準,認為報道中傳播的新聞信息對受眾產生了消極的、破壞性的影響的報道就是負面新聞報道。這些報道的素材未必都是負面事件,但即使報道的不是負面新聞信息,也在報道中傳播了負面價值,制造了負面效果。②
這兩種觀點正好說明了“負面新聞報道”的概念具有雙重涵義:一是負面事件的新聞;二是負面效果的新聞。也就是說,對負面新聞報道可以有兩方面的理解:一種理解是,新聞報道的內容為負面的新聞信息,產生的影響也是消極的、負面的;另一種理解為,即便新聞報道的內容是非負面的事實,但由于表現不當,也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的消極影響。③盡管對負面新聞報道這一概念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分歧,但對負面新聞報道的功能,學界和業(yè)界卻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即認為負面新聞報道是一把雙刃劍。④負面新聞報道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功能。消極影響主要指破壞功能、腐蝕功能、瓦解功能和煽情功能。而積極功能主要體現在能夠引起人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反思”;能夠通過對消極的、污濁的現象的揭露,給人以警醒告誡,抑制不良活動的擴張蔓延;還能夠起到放松情緒、緩解矛盾、協調環(huán)境的作用。⑤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負面新聞報道”主要指以負面新聞信息為內容的報道。一般說來,犯罪、丑聞、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一類事件往往是它關注的焦點,而它所產生的影響有消極與積極之分。
負面新聞報道的形成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原因??陀^因素主要是指負面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忽略甚至否認它們的存在。主觀原因在于,媒體和受眾對于負面新聞有著濃烈的興趣和深究動機,媒體對負面新聞事件的報道率與媒體的信譽度已直接掛鉤,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絡時代,是否報道負面新聞以及如何報道負面新聞,不僅關乎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形象,也關乎媒體的利益和生存境況。
值得指出的是,僅從傳播效果角度考察的負面新聞報道的出現,還有其特殊原因。主要是媒體工作人員對負面新聞事實的報道有著錯誤的動機,采取了不得當的報道方法,媒體對負面新聞報道的失衡沒有及時規(guī)制。⑦其中有些不良媒體動機不純,為了爭奪受眾,往往借負面新聞事件進行發(fā)揮,鼓吹錯誤思想,刺激社會敏感神經,錯誤引導輿論。這樣的媒體要么只關心負面新聞信息,而對正面新聞信息能不報就不報,從而造成報道量的不平衡。比如,有的媒體只講看病難、看病貴,批評政府的不作為,而對政府制定的惠民就醫(yī)政策卻視而不見。要么對負面新聞采取不恰當的傳播方法,在負面新聞報道中立場選擇、情感表達、事實取舍和價值判斷很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種報道方式的失當和價值取舍的走偏在一定程度上與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的主觀故意有關。近年來有的媒體從業(yè)人員動機不良,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往往歪曲事實,漠視生命,調侃悲劇偏離新聞報道的正確方向。
一般來說,大眾傳播具有環(huán)境認知、價值形成與維護、社會行為示范三個方面的功能。⑧媒體報道負面新聞信息,主要目的是向受眾真實反映社會,向受眾傳播負面信息中所包含的正確經驗,反思不良社會現象,以達到影響、改變受眾行為的目的,這實際上有利于受眾和社會。但是負面新聞信息本身具有問題性和負面性,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消極影響。媒體工作人員對負面新聞信息把握不當,還可能使新聞報道的負面影響擴大化,引發(fā)公眾不安情緒,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在報道負面新聞信息時,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必須取謹慎態(tài)度,堅持適度原則。只有這樣,媒體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實現關于負面新聞傳播的初衷。
負面新聞報道的內容是有價值的負面新聞信息,具有負面的性質,引發(fā)負面的影響是正常的。但媒體卻不能以之為借口,持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聽任負面影響的存在或擴散,更不能過度渲染,有意放大負面影響,誤導受眾,激化矛盾。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堅持適度原則,盡量控制負面新聞傳播的負面影響。需要規(guī)避的負面新聞報道的消極影響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引發(fā)不滿情緒,激化社會矛盾。媒體在報道負面新聞事件時,如果只是簡單地暴露問題,而不是從分析事件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報道負面新聞事件,刺激受眾的情緒,很容易引起不滿和沖突,激化社會矛盾。⑨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迎合受眾的情緒,往往刻意營造沖突的氛圍。如某些媒體對某一富家公子飆車撞死人的報道,往往會強調撞人的是豪車,肇事者沒有個當官的爹也有個有錢的爸;而對受害者很自然地往凄苦里寫。在這種強烈的貧富對比中,人們的憐貧仇富情緒很可能油然而生。
第二,誤導受眾判斷,影響社會和諧。在媒介化生存的現代社會,人們依賴媒介了解外界信息。雖然大部分受眾能夠正確區(qū)分媒介中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和現實社會的區(qū)別,但仍有部分受眾缺乏辨別能力,相信甚至自我放大媒體報道的現狀。受眾通過負面新聞報道,看到社會的不安全因素,容易對周遭環(huán)境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當人們看到媒體報道交通事故、劫財劫色、恐怖襲擊、拐賣人口等新聞時,就會認為自己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社會,進而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對他人心存戒心;不再愿意幫助他人,害怕自己會上當受騙,受到傷害。總的來說,負面新聞報道會降低負面新聞信息主體的公眾支持率。
第三,腐蝕正確價值,擾亂社會秩序。負面新聞報道常關注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行為以及一切反?,F象。一些媒體報道犯罪、事故等一類事件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或倡導正義,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當局相反的一面來挑剔和批評后者的政策;強調變動、反常和沖突。雖然那些鼓吹反政府、教唆犯罪的言論經不起深究,但對一些沒有辨別能力的受眾來說無異于迷魂劑,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他們原有的正確的價值觀。
第四,誘導教唆犯罪,渲染社會危機。有的媒體在報道負面新聞時,常會有意無意地過度渲染事件,比如刻意描寫犯罪細節(jié),盲目跟風炒作熱點,通過所謂合理想象制造信息等。這些在負面新聞報道中的失當、失衡,很容易帶來渲染社會危機、誘導教唆犯罪的危害。
過度渲染負面新聞細節(jié)的報道以19世紀產生的黃色新聞為代表。這類報道罔顧新聞真實和新聞報道的原則,是建立在煽情主義之上,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等問題,強調災害和娛樂的一種消極性報道。⑩這類新聞以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宣傳,迎合受眾口味,以實現獲得利潤的目的。但在追求利潤、追求發(fā)行量、收視率或點擊率的同時,這類媒體往往將媒介使命、社會公正置之度外,過度渲染丑惡現象和社會危機,加劇社會恐慌。對負面新聞細節(jié)的過度渲染,往往會強化公眾的社會危機感,需要在負面新聞報道中通過堅持適度原則加以防范和克服。
第五,道德主義泛化,消解社會理性。所謂泛道德化,又稱為“道德主義泛化”。它說的是道德意識在社會文化系統中占據主要地位,道德評價被無限拔高,無限度地滲透到政治、法律、科技等其他評價話語體系中,使其他的評價體系都淪為道德的附庸。[11]
媒體負面新聞報道中的泛道德化,一方面表現為媒體對負面新聞事件,不是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報道,指引受眾全面、準確地把握新聞事件,而是從社會道德的角度,集中對事件中的人、行為進行道德批判。媒體負面新聞報道中的泛道德化的另一表現是,媒體在負面新聞報道中,對報道對象或行為喜歡加上標簽化的借代詞,突出對象的錯誤行為,刻意描述迎合關于社會道德淪喪的認知形象,誘導受眾。
顯而易見,讓社會變得更和諧靠的不是“憤青”,而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媒體不應該只把自己視為簡單判斷對與錯、只會批評的“憤青”。在負面新聞報道時,媒體有必要堅持適度原則,控制主觀情緒在報道中過多的體現和表達。
總之,負面新聞報道中的這些問題不容忽視,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新聞報道中談“負”色變。事實上,這類問題正是需要也可以通過適度傳播來規(guī)避的。
媒體報道負面新聞信息是其多種職能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媒體的要求。媒體必須尊重受眾的知情權,真實全面地反映社會,幫助受眾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媒體報道的負面新聞信息一般都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新聞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傳播價值。而這些傳播價值也正是負面新聞報道產生正向效果的價值基礎。不過,要使負面新聞報道真正發(fā)揮其正向效果,就必須堅持適度原則??梢酝ㄟ^堅持適度原則保證的負面新聞報道的正向效果主要有:
第一,客觀反映社情,促使敏感事件脫敏,促進社會穩(wěn)定。當較大的負面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媒體如果不報道,受眾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真實信息,就會根據捕捉到的一些小道消息進行想象和胡亂猜測。輕則議論紛紛,重則造謠生事,以訛傳訛。如果媒體在適當的時機恰當報道新聞事實,解除公眾心中的疑惑,就會產生脫敏效應,從而有利于及時遏制不實言論的散播,維護社會穩(wěn)定。
第二,觸發(fā)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減少負面事件發(fā)生。媒體報道的負面新聞信息都是經過篩選和過濾的,是有一定新聞價值的。這一價值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批評教育意義上。媒體通過報道具有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負面新聞事件,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關注,有助于引導受眾對該類事件進行思考,總結經驗和教訓,避免類似消極事件再次發(fā)生。如對醫(yī)療衛(wèi)生行業(yè)專業(yè)化程度不高的負面新聞報道,往往有助于督促行業(yè)加強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助推醫(yī)療衛(wèi)生行業(yè)的改革。[12]
第三,揭露弊端,進行輿論監(jiān)督,推動懲治不法行為。馬克思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wèi)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13]如今的媒體已經構成了與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種社會力量,被稱之為“第四權力”,對前三種權利起到制衡作用。負面新聞報道,是媒體輿論監(jiān)督功能的重要體現。媒體通過對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過程中負面新聞信息的報道,揭露貪污腐敗現象,揭露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輿論監(jiān)督,有利于促進政府解決人民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遏制不法行為,懲治不法分子。這對端正黨政風氣、反腐倡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適度宣泄,扶助弱勢群體,緩和社會矛盾。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民眾生存和競爭壓力較大。隨著轉型期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生活中不公平的現象和侵害基層群眾利益的問題時有發(fā)生,社會矛盾隨時都可能被激化。為此,媒體應該適度發(fā)揮疏導功能,為弱勢群體與社會、與黨和政府溝通建立信息通道,幫助弱勢群體表達正當訴求、化解積壓在內心的怨恨,疏導不滿情緒,以緩和社會矛盾,消解社會壓力。
在負面新聞報道中堅持適度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度”的方法論在新聞領域的具體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本質,超過了度,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在新聞實踐中堅持適度原則,就是要使事物的變化保持在適當的量的范圍內,既防止“過”,又以免“不及”。
然而,適度原則中的“度”是難以把握的,事物不同,要把握的“度”不同;同一事物面對的情景不同,要把握的“度”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只有明確“度”的參考標準,對適度原則有一個清晰、完整、科學的認識,才能堅持適度原則。負面新聞報道堅持的適度原則的參考標準,從宏觀上來講就是要堅持報紙的黨性和人民性,顧全大局,正確引導輿論,對國家、社會和人民負責。適度原則具體可以從報道的量度、角度和尺度等幾個方面來把握,并在這樣的把握中,科學進行事實取舍、恰當持取情感立場、正確作出價值判斷,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保持信息量與版面空間或欄目時間的平衡、不過度渲染血腥細節(jié)、始終堅持人文關懷。
列寧在《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中提出,報刊應堅持黨性原則,報刊作為“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14]我國的新聞事業(yè)是黨的“耳目喉舌”,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也是負面新聞信息報道的基本指導原則。媒體在報道負面新聞時,堅持適度原則,首先就是要顧全大局,從黨和國家、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fā),自覺維護黨和國家、人民的尊嚴和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使負面新聞信息傳播活動順利進行,并且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人民性”這一概念源自俄羅斯文學史和文藝理論。馬克思早年也曾提出過“報刊的人民性”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在新聞報道工作中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和要求是報刊人民性的體現。媒體在報道負面新聞時,要能充分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意愿,重視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群眾、社會弱勢群體。在報道社會貧富沖突和矛盾時,應該對沖突雙方持客觀公正的評價。媒體既不能礙于權勢而巴結、包庇權貴,也不能煽動和刺激民眾的仇富情緒。
真實性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是新聞的根本屬性,是新聞的生命。一切新聞要想產生和存在,就必須確認構成這一新聞的內容是符合事實原貌的,是客觀存在的。新聞如果失真、失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聞媒體對負面事實只有如實傳播,實事求是,為大眾描繪真實、全面的社會圖景,在宏觀上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與完整,才能保障受眾的知情權,才能取信于民,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15]媒體工作者應該自覺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不歪曲事實。只有確保報道內容的真實性,負面新聞報道才能立穩(wěn)足,才能充滿力量。[16]
特別重要的是,記者在報道殺人、搶劫等犯罪新聞時,不能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進行任意想象,乃至是任何所謂的“合理”想象,更不能捏造、夸大、渲染新聞事實。記者應做的是報道客觀事實而不是寫懸疑小說,因此務必謹慎描寫犯罪和災難現場細節(jié),不得故意渲染細節(jié)的殘暴與血腥。對此類事件的細節(jié)最好采取淡化處理,不給他人提供模仿犯罪行為的依據;即使為了增強報道的畫面感,也不宜過度渲染血腥場面,更不能憑主觀好惡添加記者個人的想象。
新聞報道同其他事物一樣,同樣存在質與量的范疇,當數量達到一定的限度,就會導致其性質發(fā)生變化。負面新聞報道的數量控制有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媒體的負面新聞報道不能太少。負面新聞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不能以負面新聞信息的否定性、破壞性等消極影響為借口過度控制負面新聞報道的數量,企圖粉飾太平。在信息逐漸公開的時代,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獲得信息的數量也越來越大,人們不會簡單到相信社會只有正面、沒有負面的程度。相反,媒體遮掩負面新聞報道,只會讓受眾反感和失去信任。第二,負面新聞報道的內容是消極的、甚或是丑陋的,所以不僅不能大肆報道,還應控制它的報道數量,避免過多報道而引起不良后果。如果媒體的報道都是在暴露這個社會有多混亂,人心有多險惡,看不到一點美好、和諧和希望,受眾面對這樣的報道,也只會感到無力和窒息,覺得自己身處亂世,生不逢時。因此,媒體在報道負面新聞時,既不能吝嗇,也不能泛濫。
這就要求對負面新聞報道進行平衡,這種平衡在宏觀上體現為所有媒體都應受到一定報道量和報道規(guī)則的約束。在中觀上則指某一具體媒體按實現正向效果的要求恰當進行版面空間或欄目時間的平衡。在微觀上則要求具體報道應該盡量客觀、全面。媒體工作者要從多方面來看問題,不能以個人意氣、感情或是個人標準來隨意剪裁報道內容,主宰報道方向。比如涉及沖突的報道,要對沖突各方都進行采訪報道,不能厚此薄彼,只報道沖突中某一方的意見和看法,而對其他人的觀點、意見和看法置之不理。當然,媒體在追求平衡報道的同時,不能將“平衡”簡單理解為均衡、面面俱到,否則就失去了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媒體在負面新聞報道中,常出現人文關懷缺失的問題,比如對新聞對象隱私的過分暴露,侵犯他人隱私權;對弱勢群體的歧視和漠視;對生命的冷漠。[17]許多媒體在面對災難報道時,都會盡量往積極向上的方向寫,淡化災難,爭取負面消息“正面化”。他們用災難中出現的英雄事跡,掩蓋受災群眾的生存現狀和困難;用政府指導救災和重建災區(qū)的功績,掩蓋災難產生的社會原因和不完善的救助機制等。也有媒體對政府和社會救災行為和措施置若罔聞,濃墨重彩描寫災難的毀滅性,將負面新聞事件“擴大化”。這兩種極端的災難新聞報道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媒體在報道此類新聞時既要擇中選取報道內容,更要注意傳播積極價值。
負面新聞事件,尤其是災難新聞事件的報道既不宜過分“正面化”,也不能過分“負面化”,這是負面新聞報道中堅持適度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何做到兩個“不過分”?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人文關懷。譬如,對災難新聞事件的傳播要想做到適度,除及時地報道災難,理智、科學地分析災難之外,新聞記者還應力求把受眾的內心體驗放在心上,讓受眾看到生命在災難中的真實情狀,充分彰顯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18]說到底,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指新聞報道要有人情味,要以人為本。這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實施:第一,回歸對災難事件本體的報道,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尊重生命,哀悼遇難者、撫慰受災群眾和遇難者親人。第二,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尤其是困難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及所面臨的困難。第三,弘揚人性向善的一面和災難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真情。
負面新聞報道主要包含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指報道負面新聞事件或信息的新聞;第二種理解是引起負面效果的新聞。雖然目前學術界對負面新聞報道的概念是否準確還存有爭議,但它的確又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在承認負面新聞報道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對負面新聞報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事實上,對于負面新聞報道,只有充分認識,才能有效利用。
負面新聞報道是把雙刃劍,它既有負面影響,又具有正向功能。負面新聞報道具有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它可能影響受眾對客觀世界的判斷,教唆犯罪,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蕩。負面新聞報道也有維護黨和國家利益,維護人民權益,實施輿論監(jiān)督,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正能量。探討負面新聞的適度傳播問題,重在探討如何運用適度原則,規(guī)避負面新聞報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最大限度地釋放負面新聞報道的正能量,實現媒體報道負面新聞的良好初衷。
適度原則其實是一個很難準確把握的原則,“度”的把握沒有明確量化標準,只能根據具體事物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探索和確定?!岸取庇猩舷藓拖孪蓿蚨覀儾粌H要注意控制報道的量不超過標準,而且要注意報道的一定的量的保持,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負面新聞報道中的適度原則從質的角度來說,體現在宏觀把握和具體措施兩個方面。宏觀把握管的是大的方向,是要遵守的基本原則,不能有所違背。如堅持媒體的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的要求就是宏觀要求,如果一家媒體不以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就存在報道動機錯誤的問題。適度原則從具體要求上來講,就是要從新聞采寫編評攝錄播的關鍵細節(jié)入手,恰當把握新聞事實和新聞價值,平衡報道。
總的來說,負面新聞報道是新聞事業(yè)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適度原則的負面新聞報道以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進步為目的,有利于改變人們對負面新聞報道勢必引起負面影響的刻板成見,有利于將負面事件的“危”轉化為“機”,有利于促進社會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注 釋:
①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廣州:南方日報社出版,2002年,第346-347頁。
②謝暉:《關于“負面新聞”的困惑》,《新聞記者》2009年第5期。
③鄧利平:《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多維視野》,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第7頁。
④馬輝:《淺議負面新聞報道中必須遵守的適度原則》,《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第8期。
⑤巫瑩:《負面新聞的正面引導與正向效果》,《中國記者》2008年第8期。
⑥燕道成:《論新聞欲》,《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⑦劉建明:《負面報道的概念釋疑》,《新聞與寫作》2008年第7期。
⑧田中陽:《傳播學基礎》,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第239頁。
⑨傅明霞:《防范和降低負面新聞的負效應》,《新聞知識》2003年Z1。
⑩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7頁。
[11]湯景泰、張曦:《論負面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泛道德化》,《爭鳴》2012年第1期。
[12]吳帥:《媒體應該如何報道醫(yī)療糾紛》,《中國青年報》2010年7月30日第04版。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75頁。
[14]《列寧選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662-667頁。
[15]周瑞:《淺談負面新聞及其正面操作》,《今傳媒》2011年第9期。
[16]龐超、陳玉杰:《真實讓負面報道充滿力量——石家莊火車站前“打車難”系列調查淺析》,《采寫編》2012年第4期。
[17]任惠湘:《“負面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聲屏世界》2009年第5期。
[18]陳晨:《災難報道中的人文主義關懷》,《青年記者》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