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亞 偉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信仰的塑造
張 亞 偉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當下,在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與融合過程中,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激烈碰撞,人們價值選擇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日益突出。這使正處在價值觀逐步確立過程中的大學生面對核心價值選擇時變得更加困難。這個時期,大學生亟需對各種觀念進行梳理和定位,在兼容并包的同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核心”信仰。
大學生;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信仰是一種德性的堅守和對制度的敬畏。雖然大多數(shù)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是比較堅定的,但也有一些人的信仰軌跡開始變得模糊。從大學生層面來看也是如此,部分大學生在信仰方面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他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
當代大學生已經(jīng)進入了獨生子女多的“90后”時代。這個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明顯的特點,主要是:網(wǎng)絡依賴多,現(xiàn)實接觸少;理論接觸多,社會實踐少;夢想談的多,實際動手少[1]。對于光怪陸離的快餐文化,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大部分大學生能夠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影響下,樹立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是有些大學生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信仰變得廉價而易變,“老人跌倒該不該扶起”等類似問題接踵而至,這種道德困境和價值缺失正在煎熬著這些大學生。概括起來講,大學生的信仰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定位出現(xiàn)錯位
隨著社會轉(zhuǎn)型的日益深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日益加速,團結合作、包容共生逐步成為當今社會的潮流和對個體融入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中堅力量的大學生中,價值本位的個人本位取向卻日益明顯。在“個人本位”的視野中,個人利益的獲得和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是至高無上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最大的變化是自主意識增強,追求獨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在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上,把個人與社會并重,甚至社會處于次要地位,且明顯地向自我和以個人為本位的方向偏移”[2]。同時,受新媒體文化的深刻影響,大學生表現(xiàn)出對實際利益的不適當?shù)淖分?,使崇高、神圣、莊嚴、正義、功德失去了對于秩序的權威性。這樣,在面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選擇時,每個人似乎都很清楚應該怎么選,可是在現(xiàn)實考驗面前,很多人卻沒有堅定自己的信念;在面對精神價值和物質(zhì)價值的誘惑時,出現(xiàn)搖擺、迷茫,缺乏對核心價值觀堅定的信仰,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信仰,這就直接從根本上影響了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二)價值評價變得模糊
有什么樣的社會土壤,必然會生長出什么樣的信仰,也必然產(chǎn)生同等的社會期許,即價值評價。當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素質(zhì)的不斷提升,尊重勞動、鼓勵創(chuàng)造、公平正義逐步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人們的價值評價日趨明晰。但是,部分大學生由于只關注知識性認識而缺少價值性認識的積淀,其價值觀定位與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錯位,直接導致了其價值評價的模糊。在當前的轉(zhuǎn)型期,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市場經(jīng)濟的熔爐如火如荼,監(jiān)督與機制都尚未健全,但市場經(jīng)濟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惡,卻能容納名譽、權利等各式各樣紛繁復雜的東西。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想也逐漸被部分大學生接觸,比如個人中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成為“個性鮮明”“張揚”的個體等都對他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在此過程中,大學生的功利色彩日趨嚴重,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錯位,很多大學生開始接受功利價值評價,考慮問題往往是市場經(jīng)濟標準多于道德評價標準。
(三)價值的實現(xiàn)扭曲無序
當代大學生是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強烈的一代,他們非??释揽孔约旱穆斆鞑胖菍崿F(xiàn)人生價值。但是,市場經(jīng)濟往往以利益最大化為追求,這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實現(xiàn)方面的急于求成和過度注重“結果”,他們中的個別人甚至信奉“自我高于一切,實惠就是理論”的極端個人主義,用“一切向錢看”取代“為人民服務”的觀念[3],他們還以“自己是個小人物沒有為人民服務的資本”作為不為人民和社會奉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時,社會局部存在的明里暗里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也對大學生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涉世不深的他們誤以為這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捷徑。這種導向使得實現(xiàn)物質(zhì)利益成為最大化的追求,這不免要大大削弱部分大學生對傳統(tǒng)價值觀和信仰的敬畏之心,從而產(chǎn)生考試作弊、論文造假、超越道德底線的炒作緋聞等種種不良現(xiàn)象。在這些大學生中,“信仰,變得廉價而易碎;真誠真情,變得奢侈起來;價值觀的實現(xiàn)路徑變得扭曲無序起來;如今我們物質(zhì)豐富了,但是卻只剩下物質(zhì)了”[1]。
一切問題都有其產(chǎn)生的土壤。對于大學生信仰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真分析,以便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有所裨益。
(一)一些錯誤思潮干擾了大學生的正確判斷
對于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濟發(fā)展至上的片面理解,往往使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遠離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美德倫理,但同時經(jīng)濟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體系并沒有真正地確立。在這樣的背景中,各種錯誤思潮甚囂塵上,不斷影響和干擾著人們的判斷。這中間,首先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一味地注重解構,反權威、反規(guī)訓、反基礎,這種不確定性、非理性的思維與簡單的二元思維對立,同時也在消解著原有的價值規(guī)范約束。媒體文化就其實質(zhì)而言是一種解構主義的文化,它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無中心、無權威。對權威的破壞成為青少年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宣言[4]。其次是倡導文化自由和多元文化,其極端表現(xiàn)就是最終導致了條塊分割、各行其是的現(xiàn)象。再次,“個人存在主義理論倡導個人的自由選擇決定個人的本質(zhì),一味崇尚個人主義,這種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是極端的,必將助長極端個人主義的增長”[5]。這些往往導致部分大學生容易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明確的人生航向,造成他們迷惘不知所措。各種理論的充斥使得部分大學生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選擇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造成責任感缺失、公德意識淡漠、理想信念搖擺,甚至價值觀的扭曲和價值評價的模糊。這些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就會造成部分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排斥與抵觸。
(二)我們的思想理論教育沒有很好解決大學生的自覺認同問題
我們的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毋庸置疑。但是,與我們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相比,還是有一定落差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從理念上我們自覺不自覺都在固守著“以教育者為中心”,僅僅把學生當成不會說話的“物”,習慣于把教育者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我講你聽,我講什么你必須聽什么,而很少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惑等實際特點和實際需求。其次,我們往往把一些原本抽象的理論講得過于抽象和高深,給學生以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的感覺,無法使其回歸可以觸摸的具體,從而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再次,我們還常常采用劃一性的模式化教育,對所有學生“一刀切”地采取一種標準、一種要求,無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實際需要,教育內(nèi)容很難得到學生的主觀認同和主動接受,使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變成教育者的一廂情愿,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實際上,教育只有使其內(nèi)容得到教育對象的自覺認同,實現(xiàn)受教育者主體的合目的性,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教育就要轉(zhuǎn)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看到學生身上“同質(zhì)性”的同時,又要重視其“異質(zhì)性”的存在,分類別、分層次、分階段地有針對性地有序推進。
(三)大學生價值觀在媒體文化的孵化中嬗變
許多學者尤其是批判學派學者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媒體文化,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系統(tǒng)。通過媒介的宣傳,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大學生的頭腦,使之更好地認識、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傳統(tǒng)。于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種媒體上充分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取向的思想觀念以不同的形式在媒體上盡情展現(xiàn)。媒體文化通過自身特有的快捷、信息量大、形式豐富等特點作用于大學生,他們在媒體文化的潛移默化中經(jīng)歷著價值觀的嬗變。一是媒體文化的開放性動搖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面對著開放的媒體文化,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處在一種動態(tài)、開放的環(huán)境中,大學生價值選擇的空間空前擴大,一方面能夠滿足現(xiàn)代社會大學生價值多元的需要,豐富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內(nèi)容;另一方面,面對存在差異甚至是沖突的價值懸殊,也潛在著選擇迷失的重重危機。二是媒體文化的大眾化沖擊著大學生價值權威。精英文化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在媒體文化的強烈刺激下逐漸喪失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價值權威,大學生價值選擇因缺乏一定的價值標準而迷失,在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無所適從。三是媒體文化的多樣化模糊了大學生的價值評價。在媒體文化開放的環(huán)境中,面對媒體展示不一而足的內(nèi)容,大學生開始變得眼花繚亂,再加上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稍差,很容易受媒體的引導,在價值評判的標準上可能會動搖不定[6]。
面對大學生信仰問題,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涵,才能使其樹立科學的信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與時代緊密聯(lián)系起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獲,走進大學生的心靈深處,有針對性地開展信仰和價值觀教育。
(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占領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和靈魂,更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處于統(tǒng)領地位。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才能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7]。歷史和現(xiàn)實一再證明,我們黨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工作,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中之重。要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必須加強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使大學生認識到“我們現(xiàn)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的持續(xù)努力,都是朝著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這個目標前進的”[8]。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和實際生活,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起大學生的“精神家園”,使大學生從思想到行動成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真正踐行者。
(二)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指引大學生的理想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這個主題要求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各族人民現(xiàn)階段的共同理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時期,更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與大學生的理想追求結合起來,把民族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會使個體不致出現(xiàn)成功之后的失落感,才能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這也是實踐檢驗之后的真理。習近平指出,“人人都有追夢的權利,也都是夢想的筑造者”。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引導他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打牢他們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xiàn)中國夢增添強大的青春正能量;要讓他們相信我們“曾經(jīng)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在我們的團結奮斗中不斷靠近。兩個一百年目標,已是‘望得見桅桿尖頭了’的航船,是‘已見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紅日”。
(三)堅持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升大學生的凝聚力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也是中國夢的具體內(nèi)涵。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chuàng)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同樣,沒有改革創(chuàng)新,就不可能有今日中國的巨大進步。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面對多元文化和價值的強烈沖擊,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實際需求出發(fā),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引領大學生科學規(guī)劃人生,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四)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升大學生的價值追求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契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協(xié)調(diào)了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范,承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評價部分和實踐檢驗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中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為大學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價值標準和規(guī)范,比如在道德選擇的時候做出正確選擇,在價值混亂時堅定價值取向。有了這樣的價值標準與評價尺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才能不斷提高、信仰才能更加堅定,在面對各種誘惑與挑戰(zhàn)時,才能表現(xiàn)出堅定的意志,才能使大學生分清是非、善惡、美丑,并能時刻反思自己,使個人價值追求與事業(yè)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近期利益與長遠發(fā)展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書寫壯麗的人生篇章。
[1]吉喆,謝春虎,鐘京鳳.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2]毛佳麗.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與大學生價值觀定位[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李滿忠,劉長華.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矯正與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1995(3).
[4]汪敏.新媒體文化征候探析[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7(6).
[5]崔振成.拯救孱弱的靈魂——我國當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危機與救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
[6]劉巧鳳.媒體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嬗變的影響[J].教育學術月刊,2011(3).
[7]李繼兵,徐秦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1).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22.
[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責任編輯孫景峰]
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andtheShapingofCollegeStudents’Belief
ZHANG Ya-we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t present,multi-cultures and multiple values collide intense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tradic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complex and variability of people choosing valu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xtrusive, which makes it a harder task to choose the core value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their values gradually. Meanwhile, it is urg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ort out all kinds of values and fix their own positions. The core belief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built in the case of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The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home will be occupied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Marxism. We must hold on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 pursuit with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aising college students’ cohesion with our nationality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imes, and upgrading college students’ value pursuit with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college students;belief;socialism;core value system
G41
A
1000-2359(2013)06-0177-04
張亞偉(1956- ),男,河南汝州人,河南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8-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2JD7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