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情況不盡人意,教學模式有待改革。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應該圍繞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組織教學,固本強基,同時增補和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的教學,適當開展專題教學;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應當綜合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實訓法等教學方法,徹底告別過去的以應試為唯一目的的“注入式”課堂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的開展方面,倡行參觀音樂博物館、組織樂古文翻譯大賽、開展專業(yè)性辯論賽等實踐教學方式;在學生成績的評定方面,完善平時考核的依據,提升平時考核所占分值的比重,同時全面改進期末考試試卷的命題質量。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教學模式;改革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我國音樂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是與專業(yè)相關的基礎性理論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本專業(yè)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提高音樂修養(yǎng),為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梢哉f,音樂素質教育更應該是一種全面的音樂學科教育和音樂文化教育,而不能囿限于演奏技藝的教育。
我國的音樂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我國音樂院校也重視繼承和發(fā)展本民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普設《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等專業(yè)基礎課程即是明證。上海音樂學院更是將有關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根據不同專業(yè)細化為多門不同課程,如鋼琴專業(yè)開設了《中國民歌概論》和《民族器樂概論》等,這樣的課程設置使有關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時數遠遠超過西方音樂文化課程。
一、《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
教學內容的組織是創(chuàng)新《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堪稱《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頭等大事。
(一)圍繞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組織教學
《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依其內在的邏輯序列,有條不紊,漸次拓展。筆者主張緊緊圍繞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展開,對前者加強記憶,對后者加強理解。關于先秦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西周的禮樂和音樂教育、樂舞與歌唱、先秦諸子的音樂思想等內容;關于秦、漢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樂府、鼓吹、相和歌與相和大曲、古琴音樂、百戲等內容;關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佛教音樂、文人音樂、清商樂、歌舞戲等內容;關于隋、唐、五代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宮廷音樂(宮廷音樂機構、宮廷燕樂)、民間俗樂(曲子、俗講與變文、參軍戲、散樂)等內容;關于遼、宋、金、元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市民音樂、說唱音樂(鼓子詞、唱賺、諸宮調、貨郎兒、涯詞和陶真)、戲曲音樂(宋雜劇、元雜劇、南戲) 、樂器與器樂等內容;關于明、清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宮廷音樂、城市音樂、民間歌曲、說唱音樂(鼓曲、說唱大鼓、子弟書、牌子曲、彈詞、琴書、漁鼓道情)、戲曲音樂(傳奇、四大聲腔、花部亂彈、梆子腔、皮黃腔、川劇、豫?。⒏栉枰魳?、器樂等內容;關于中華民國時期的音樂,引導學生掌握傳統(tǒng)音樂、聲樂、器樂、歌劇音樂、音樂教育、音樂美學等內容。[1]
(二)增補和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的教學
在我國現階段的高等音樂教育中,《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不是“厚今薄古”,反而是“厚古薄今”。尤其是1949年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僅在中央音樂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等少數院校作為必修或選修課開設,且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層面。絕大多數院校的《中國音樂史》教學基本是以古代史和近現代史為主,甚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只字不提。反觀俄羅斯的音樂院校,則是在《俄羅斯音樂史》課程之外,特別開設《20世紀俄羅斯音樂史》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在此期間,音樂事業(y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這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十七年和粉碎“四人幫”之后的新時期,并在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批評、思潮論爭等各方面均有反映。無論是知青歌曲,抑或是音樂劇,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即使是“文革”時期的“樣板戲”,也憑藉其成功的藝術傳播效果,對今后的藝術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啟示性價值。
《歌唱祖國》《我的祖國》《草原之夜》《洪湖水,浪打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祝酒歌》《軍港之夜》《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我愛你,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長江之歌》《讓世界充滿愛》《黃土高坡》《濤聲依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涌現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值得音樂學子對其作音樂分析。港、澳、臺地區(qū)是中國的一部分,其音樂作品亦應納入到關注的范圍之內。
教師在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時,應該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皩τ谝呀浻兄^強價值判斷能力的大學生乃至研究生而言,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音樂歷史的鋪陳,更需要對音樂作品的價值判斷、音樂歷史發(fā)展的邏輯線索以及對歷史的闡釋與批判等深層問題加以思考和認識”。[2]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的教學,絕不能停留在簡要的歷史敘事的層面之上,而應不乏深刻、恰當的理論闡釋和歷史評價。
(三)開展專題教學,引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教師應盡其所能,開展專題教學,引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學中有研,研中有學。專題教學能夠很好地把有關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與統(tǒng)合,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
筆者認為,樂律學、記譜法等內容,是比較適合專題教學的。樂律學方面,《管子·地員》記載了“三分損益法”,《呂氏春秋》在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推算出十二律,漢代律學家、易學家京房提出了六十律理論,南朝何承天創(chuàng)設新律,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蔡元定創(chuàng)立十八律理論,明朝朱載堉的“新法密率”更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率先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數列原則。記譜法方面,西漢時就有投壺鼓譜,隋唐時有古琴文字譜、古琴減字譜、燕樂半字譜,宋代時有工尺譜、俗字譜、律呂字譜,明清時主要流行工尺譜。上述問題,講清講透,也是對《樂理學》課程教學的強力支應。至于古琴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分量較重,地位較特殊,亦適合用于專題教學。
筆者認為專題教學既是對教材有關內容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對教材有關內容的拓寬和延展,所以要求主講教師在教材框架內自行補充講授內容。
二、《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方法的運用
課程教學方法應當綜合采行講授法、討論法、實訓法等教學方法,改變過去的以應試為唯一目的的“注入式”課堂教學方法。
盡管時代發(fā)展至今,講授法依然是《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講授法的運用,引導學生系統(tǒng)研習光輝燦爛的上古音樂、多姿多彩的中古音樂、豐滿成熟的近古音樂、迅速發(fā)展的近世音樂,從宏觀上把握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吨袊魳肥贰氛n程是專業(yè)課程,對其的講授應富有條理性和清晰度,并且展現出專業(yè)上的深度。如在講授南宋姜夔的自度曲時,應以《揚州慢》和《杏花天影》為例,分析作品的音樂結構,說明其音樂上的特點,進而了解宋代歌曲藝術的成就。而在介紹民國趙元任的創(chuàng)作時,主要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為例,肯定其按照中國語言在聲韻上的特點來處理歌詞與曲調間關系的做法;同時,也肯定其對曲調寫作的民族風格的大膽探索以及對“中國化”的和聲的孜孜以求。
除卻傳統(tǒng)的講授法之外,討論法也是《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的另一主要方法。討論法可以催生課堂教學的啟發(fā)性和趣味性,亦可以激活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大幅提升教學績效。當然,如欲討論法運用得當,則教師應能善于拋出議題,并且掌握足夠的材料,此外還擅于掌控討論的進程。如討論和評價音樂人物,就應當引導學生對音樂人物作客觀、全面及歷史的評價。
實訓法是音樂學教學的常用方法,在《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廣泛,在教學方法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國音樂史兼具音樂學和歷史學的雙重學科屬性,屬專門史,而專門史的教學應該突出一個“?!弊帧9P者提倡在《中國音樂史》的課堂教學中多作實際演訓,相信這也是對《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加持。由于筆者主攻聲樂,在《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中特別注重演訓音樂名曲。漢族民歌與歌舞方面,演訓了《黃河船夫曲》《搖籃曲》《走西口》《瞧情郎》《槐花幾時開》《對鳥》《采茶撲蝶》《十大姐》等;古典詩詞歌曲方面,演訓了《關山月》《清平調》《木蘭辭》《滿江紅》等;中國近現代歌曲方面,演訓了《玫瑰三愿》《鐵蹄下的歌女》《天涯歌女》《漁光曲》《北風吹》《南泥灣》等。[3]
三、《中國音樂史》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
我國音樂文化約有8000年的可考歷史,相關音樂史料豐富,音樂考古成果更是振奮人心,如河南舞陽縣賈湖的骨笛、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出土的陶鐘、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夏磬、湖北隨縣曾侯乙編鐘、秦始皇陵刻有“樂府”二字的錯金銀鈕鐘等,不一而足。應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的博物館、展覽館、陳列館,尤其是一些專題性質的博物館,深切觀察人、自然、藝術的本來面貌以及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激活音樂學子強烈的生命感受和審美體驗。
自實踐教學的視角而言,古譜今譯,難度極大,實不可行,但古文今譯,卻是可行。自《樂記》肇始,我國歷朝歷代都遺留了較為豐富的音樂文獻資料,宋元時代尤是如此。筆者認為,兩漢時代的一批專門論及器樂的文論,如西漢王褒的《洞簫賦》、牧乘的《笙賦》,東漢劉幺的《簧賦》、傅毅的《舞賦》與《琴賦》、蔡邕的《琴賦》與《瞽師賦》、侯瑾的《箏賦》、張衡的《舞賦》、馬融的《長笛賦》與《琴賦》、阮瑀的《箏賦》等,[4]所談多為人們對音樂的體驗描述,可供樂古文翻譯大賽的不時之需。北宋朱長文所著《琴史》,實是我國第一部音樂家傳記作品,亦可節(jié)選相關內容,用于樂古文翻譯賽事。
組織專業(yè)性辯論賽,也是開展《中國音樂史》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方式。辯論賽舉辦的成功與否,辯題的設置攸關重大。如果辯題沒有爭論點,辯論賽的開展也就了無意義。
四、《中國音樂史》課程學生成績的評定
教師應運用教育測量學的基本原理,科學評定學生成績,以考促教,教考互動,這也是《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中國音樂史》課程學生成績的評定包括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兩個部分,前者占30%的分值,后者占70%的分值。筆者認為,平時考核所占分值的比重似可提升至40%,充分發(fā)揮考試對教學的督促作用,帶動學生注重學習過程,而期末考試所占分值的比重相應降低至60%,同時堅持閉卷考試的形式。
平時考核的依據應該全面、多元,切忌粗糙、單一。考核依據可包括平常作業(yè)、單元測驗、成績、課堂出席情況、學習態(tài)度、即席發(fā)言和回答問題情況、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參加各種課后活動情況等。平常作業(yè)的布置,在題型上不應再以名詞解釋、簡答題為主。那些要求學生做“樂府”“鼓吹”“相和歌”“清商樂”“歌舞戲”之類的名詞解釋題或“漢代俗樂的發(fā)展表現為哪些主要內容”、“簡述近代新型器樂創(chuàng)作的主要歷史進程”之類的簡答題,其結果是讓學生抄書,了無意義。應以論述題、選擇題為主,加大考核的廣度和深度,力促音樂理論水平的提升以及音樂文化素質的養(yǎng)成。應布置“透視《聲無哀樂論》背后的音樂思想”“析論近代鋼琴音樂的藝術特征”等論述題、督促學生獨立思考及勤勉寫作,并對學生作業(yè)作出批改以及講評。
期末考試的命題質量,對“寬正面、大縱深、高密度”的殷殷期許,的確有很大的改進的空間。教師命題完成之后,應交系主任、院長認真審題,以策萬全。首先,應確保試題的覆蓋面相當寬廣,能夠涵蓋中國音樂史的方方面面,包括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歌舞、傳統(tǒng)器樂等;其次,試題應該突出教學重點,加強對秦漢時期、隋唐五代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音樂的考核;再次,試題應該適當顧及教學難點,不宜輕忽對音樂思想、古樂理、樂律學、記譜法的考核;又次,善于運用作品分析、論述題進行考核,驗證學生的理論水平以及音樂素養(yǎng);最后,大幅增加客觀題(如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的比重,進行深入、細致的考核,切忌流于空泛。
參考文獻
[1]臧一冰.中國音樂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7.
[2]白云.史論結合 深入淺出——讀居其宏著《共和國音樂史》[J].音樂與表演,2012,(3):15.
[3]曹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63-140.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