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在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掛、視頻有機組合,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并利用網(wǎng)絡使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主動識字; 多媒體;資源共享
一、用動畫讓漢字“活”起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樂之”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漢字本身有許多表意文字,特別是表意字和象形字,如果讓這些漢字通過動畫的形式賦予其生命,讓漢字“活”起來,煥發(fā)它們獨有的魅力,學習將變得有趣。
在上語文課時,應試著讓漢字“說話”。如課件出示生字“躲”,筆者說:“孩子們,看身字旁站在前面,讓自己的個子長得高一些,瘦一些,他告訴身后的‘朵’字,我長得高些,瘦些,幫你遮風擋雨,你就放心的挨著我吧。”邊說邊演示課件,學生興致高漲。讓學生試著說其他的字的時候,學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菜”:小熊要去采果實,太陽很大,你要戴上一頂草帽才能去菜園里。
“忽”上面的“勿”字說:“我不能長得太瘦,應該長扁圓些,要不然會傷到下面的心了”。
“巾”對“幣”說:兒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價百倍了。
“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面積,我卻有三室兩廳。
以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文章描繪了各種動物雪后玩耍的動人場景,課文將“會”和“畫”自然地出現(xiàn)在兒童面前,學生很容易理解“會”是能夠的意思,“畫”是畫畫的意思。在教師的指引和多媒體幫助下,學生先感悟文字的表面意思,再通過讀文感悟文字的深刻內涵。小狗和小雞的腳印,由于雪的特性,展示出像“梅花”,像“竹葉”的畫面。在課文語境中,枯燥乏味的識字蕩然無存,這樣做就由學生回憶熟知的身邊景物,自然引入大自然美景,加上多媒體的渲染,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興趣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