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馬少華
梨園大師們的急智
文 _ 馬少華
崔永元做了一檔節(jié)目,非常火,叫“謝天謝地,你來啦”。節(jié)目把嘉賓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劇情中,周圍的人不斷地把他推向一個尷尬的境地,然后看他如何應(yīng)對,非??简炓粋€人的應(yīng)變能力。
我一直很喜歡急智,看節(jié)目的時候,甚至希望主持人或嘉賓能出點錯,然后用急智把它圓回來。可惜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節(jié)目都是錄播的,就算出再多的錯也看不到,對我這種“幸災(zāi)樂禍”的觀眾來說,少了不少樂趣。
如果回到幾十年前,就沒有這種遺憾了。在舞臺表演時代,沒有后期制作,更沒有假唱,所以更加考驗一個人的功力。如果表演時出了錯,能不能圓回來直接決定了你演出的成敗。所謂大師,并不是從不出錯,而是出了錯也不慌,反而能把錯誤變成別具韻味的段子。在這方面,很多大師都是高手。
梅蘭芳天縱奇才,小小年紀(jì)就名揚(yáng)天下,自然有人捧,也有人不以為然。
在天津,有一位票友叫王君直,戲曲造詣極深,跟譚鑫培、余叔巖、楊小樓等名角關(guān)系非常密切,在北方素有“票友之王”的美譽(yù),江湖人稱“王四爺”。梨園中人能得王四爺賞識,那可是天大的榮耀。
梅蘭芳初出茅廬時,有一次機(jī)緣巧合,跟這位王四爺一起演戲,演唱經(jīng)典劇目《四郎探母》。也許是在王四爺面前有點緊張,梅蘭芳竟然出了一次錯。
當(dāng)時,梅蘭芳演的是遼國公主。楊四郎先說了一段話,接著公主也有一段詞:“皇天在上,番邦女子在下,駙馬爺今日對我說了真情實話,我若吐露半點,就天把我怎么長……”可梅蘭芳一緊張,脫口而出:“駙馬爺在上……”
這出戲是名戲,臺下坐的又都是資深票友,自然知道這段詞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聽梅蘭芳一開口就說“駙馬爺在上”,大家都愣住了,齊刷刷地看著梅蘭芳。臺上的人也不知道該怎么接了,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但梅蘭芳畢竟不是一般人,那五個字一出口,立刻知道說錯了,還沒等冷場,緊接著雙手耍了一個花,輕輕推了一把旁邊的楊四郎,嗔道:“你都把我給弄糊涂了?!苯?jīng)過這一句轉(zhuǎn)折,場面頓時順暢起來,臺下一片喝彩。
看似簡單的一個救場,其實體現(xiàn)了極深的舞臺表演功力,在那樣的氛圍中能保持冷靜,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正因為這一次急智,向來吝于夸人的王四爺也豎起了大拇指:“梅蘭芳真是不得了,臺上這種火什么人救得了??!”
說到高人,不能不提譚鑫培。這位梨園界的性情中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的急智段子。
譚鑫培有一出經(jīng)典劇目叫《黃金臺》,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單救主的故事。有一次,《黃金臺》正在演出,因為還沒到譚鑫培的出場時間,他就在后臺待著。不知不覺睡意來了,他就把烏紗帽摘了下來放在旁邊,靠在桌子上打了個盹兒。不一會兒,輪到譚鑫培上場了,徒弟忙叫他起來。譚鑫培站起來,抖擻了一下精神,便匆忙往外走。
等到了臺上,卻感覺有點不對勁,下面的戲迷都驚訝地望著他。譚鑫培一個激靈,想起把烏紗帽忘在桌子上了。連帽子都沒戴,還演什么《黃金臺》?譚鑫培不愧是急智高手,望著臺下的戲迷高聲唱道:“國事亂如麻,忘卻戴烏紗?!比缓髲娜莸刈屚降馨褳跫喢蹦昧诉^來。臺下的戲迷紛紛叫好。
還有一次急智,更能體現(xiàn)譚鑫培的性格。
那是1916年6月初的一天,譚鑫培正在唱《擊鼓罵曹》,唱了沒多久,忽然后臺傳來一陣喧鬧聲,不一會兒上來一個人,附在譚鑫培耳邊說了幾句話。譚鑫培聽完后大笑三聲,接著唱,不過罵曹操的臺詞突然增加了不少,罵得“曹操”啞口無言,用眼神示意了好幾次,但譚鑫培裝作沒看見,指著“曹操”罵了足足有半個小時。不光是臺下的戲迷不知道怎么回事,連臺上的演員都不知道譚老板這是發(fā)的哪門子神經(jīng)。
直到唱完了,大家才知道,原來那個上來跟譚鑫培耳語的人是來告訴他一個消息:獨夫民賊袁世凱死了!譚鑫培大喜過望,當(dāng)即把罵袁世凱的詞都用在了曹操身上,罵了個酣暢淋漓。
消息傳開后,當(dāng)天在臺下聽?wèi)虻膽蛎詡兎堑珱]有怪罪譚鑫培,反而力挺這個唱段,認(rèn)為這場戲是譚鑫培舞臺生涯中最出彩、感情最充沛的一次表演。
圖/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