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巖
2012年11月3日上午,第二屆中國柴窯文化高層論壇開幕式暨新聞發(fā)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北京、陜西、臺灣、廣東、江蘇、浙江、內蒙古、遼寧、河南、河北、深圳等地的近8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新聞發(fā)布會。
這次中國柴窯文化論壇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柴窯文化研究所等主辦,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耀州窯博物館等協(xié)辦,陜西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贊助。出席新聞發(fā)布會的領導和嘉賓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邰亞秦,中共銅川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馮新柱,中共銅川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莉霞,銅川市副市長何尚民,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員呂成龍,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翔宇,陜西秦煤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宣亮,西安市柴窯文化研究所常務所長兼秘書長王學武等。
11月3日下午至4日全天,論壇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金臺飯店九層會議室召開。會議室陳列了200多件(片)唐代秘色瓷、五代天青釉瓷及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標本和完整器物,供與會代表對比觀摩。最后,呂成龍先生代表本屆論壇組委會對會議作了總結。
本次會議共收到與會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29篇,共有20位代表在大會上作了學術發(fā)言,內容涉及有關柴窯的文獻考證、各地墓葬、塔基、遺址出土文物研究等。代表們在發(fā)言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詳細介紹了本單位或自己在柴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特別是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和證據(jù)引起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并得到大家的認可。
這屆論壇在2010年舉辦“首屆中國柴窯文化高層論壇”的基礎上,又有了不少新的碑刻證據(jù)發(fā)現(xiàn),取得了不少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糾正了以前揭秘柴窯必須要有一方柴窯碑記的誤導,為揭秘柴窯掃平了道路,將柴窯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呂成龍先生對本次會議取得的主要成果歸納為以下幾點:一、進一步促進了對有關五代史、宋代史記以及柴窯文獻的研究解讀,糾正了以前認為揭秘柴窯必須要有一方柴窯碑記的誤導,對一些問題要作符合歷史事實的合理解釋。二、提醒陶瓷界要重視五代耀州窯青瓷的斷代研究。應在進行更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更多地去尋找證據(jù)。運用“對比分析”“逐一排除”的新方法來揭秘柴窯。柴窯一定是“唐代秘色瓷”與“宋代汝窯瓷”之間最美的天青釉色瓷器。三、郭沫若先生曾考證“北地郡”延續(xù)設置到隋代,但新發(fā)現(xiàn)的“唐故北地郡”墓志和清代乾隆《續(xù)耀州志》中有關范仲淹“守北地”的記載,則證明“北地”的稱謂延續(xù)使用至唐、宋、明、清時期。而北地郡所轄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耀州窯遺址所在地,窯址發(fā)掘證明,五代末北宋初這里在全國首創(chuàng)天青釉瓷。四、從故宮博物院所藏4張耀州窯窯神碑拓片中,新發(fā)現(xiàn)了耀州窯建窯神廟祭祀窯神“創(chuàng)自周”的記載。這里的“周”應指五代后周。而且碑文中還提到“至五年、至宋,迄今重修”。其中“至五年”的提法恰與柴榮即帝位5年多的時間相吻合。而“至宋,迄今重修”則說明曹昭《格古要論》所記“世傳”不是“世間傳說”的意思,而是“世世代代傳承有緒、延綿至今”的意思。經(jīng)查,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數(shù)件五代末至北宋初耀州窯天青釉瓷器。六、從目前所掌握的文獻和實物資料看,在眾多柴窯學說中,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窯天青釉精品瓷器與文獻中有關柴窯瓷器特征的描述最相符合,這一觀點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
以文獻記載為依據(jù),以北地生產(chǎn)為線索,以天青釉實物為證據(jù),以窯址考古為依托。運用“對比分析”“逐一排除”方法,“柴窯”將有望解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