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提起中國的山,泰山是第一個。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上,不乏比泰山更幽美的山川,不乏比泰山更古老的土地,但是,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沒有一座山可以和泰山相比。
泰山是一座“風(fēng)景山”
鐘靈毓秀,自然之神眷顧的神奇樂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望岳》,形象寫出了泰山的自然之美,傳誦古今。
25億年前,被稱為“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而在3000萬年前的新構(gòu)造運動中,泰山南麓發(fā)生山前斷裂,所處的盆地下沉,而北麓大幅度抬升,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聳的雄姿。泰山花崗巖、科馬提巖、三大斷裂,還有人們熟知的“穩(wěn)如泰山”、“醉心石”無不顯示著泰山在地質(zhì)、地貌上的神奇。
泰山起于平地,尤顯高大險峻?!八墒癁楣牵迦獮樾摹:粑钪?,吐納風(fēng)云”,山中谷深林密,松柏漫山,著名風(fēng)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zhí)讹w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從氣候景觀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盤、黃河金帶、碧霞寶光、霧凇雪凇都堪稱奇觀;從水文景觀看,黑龍?zhí)镀俨?、斗母宮三潭疊瀑、云步橋瀑布以及眾多的山泉溪流,都成為泰山風(fēng)景的點晴之筆;從季節(jié)和植被上看,春則遍山吐翠,百花爛漫;夏則云煙繚繞,氣象萬千;秋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則山舞銀蛇,松柏雪簾。四季殊色,多姿多彩。
泰山是一座“帝王山”
登臨封禪,天子與天對話的理想之地
在封建社會里,大凡帝王都會自命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而要祭天,最莊嚴、最神圣的儀式,就是到泰山去封禪,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萬物始生之地。
《史記》中就有七十二王封禪泰山的史傳。遠古時期的神農(nóng)氏、炎帝、黃帝、堯、舜、禹等,無不來泰山祭祀天地。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說:舜在春季的二月登上泰山,在山巔燒火祭祀,這是一個王者成功后取得最高祭祀權(quán)的標志,是帝王權(quán)力的象征。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帝王。繼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泰山封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則把封禪作為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的第一要務(wù),前后八次登封泰山。漢文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過泰山。
泰山封禪意味著受命于天,昭示著國家統(tǒng)一,彰顯著國泰民安。作為泰山特有的一種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文化形態(tài),多少帝王曾為泰山心馳神往,魂牽夢繞。泰山封禪這一“曠世大典”,在中國執(zhí)著的演繹了數(shù)千年。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
詩文碑刻,歷代名士歌吟題刻隱居之處
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泰山之于他們,是一種至關(guān)重要的精神具象,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象征。他們紛紛到此游覽,或歌詠泰山,或在此題刻??鬃?、司馬遷、李白、杜甫等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詩詞歌賦,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碑刻——秦泰山刻石、“大字鼻祖,榜書第一”——經(jīng)石峪刻石、摩崖石刻的薈萃——大觀峰等一千五百余處石刻,記載了泰山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中國文人的泰山情結(jié)始于孔子?!暗翘┥蕉√煜隆睂笫烂宋氖慨a(chǎn)生了巨大影響和示范作用。曹植宣稱“我本泰山人”,“俯觀五岳間,從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與生命歸宿。李白狂吟“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創(chuàng)造了奇麗壯美的神奇意境,體現(xiàn)了縱橫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鼓舞。蘇軾、蘇轍兄弟以未登泰山為憾:“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自稱“詩人愛山愛徹骨”的元好問,登泰山時,“山靈見光怪,似喜詩人來”,與泰山有著高度的心靈契。杜仁杰中年以后“歲以結(jié)夏泰山為例”,晚年更隱居優(yōu)游泰山,“金色界中無量在,可能此地了殘年”成為他終老泰山的寫照。王若虛在登山途中坐化仙逝,竟被視為難得的風(fēng)流而引人羨慕,其遺址稱“蛻仙巖”,成為山中一景。
泰山是一座“信仰山”
魂歸泰山,這里是人們魂靈的皈依之所
幾千年來,民間信仰都一直認為人死之后魂歸泰山,遂以《蒿里》為民間送葬時的挽歌。從遠古傳說到有文字記載以來,泰山一直被給予特殊的地位和披著神秘的色彩,既是眾仙所居之地,又是幽冥之地。
古人認為,泰山神是主管天下百姓亡靈的,泰山是中華民族魂靈皈依之地,由此而產(chǎn)生了對中國文化影響至為深遠的一種“木高千丈,葉落歸根”的觀念,無論在怎樣的流離遷徙中死去,先民們也仍然懷有這樣的心愿——把骸骨歸葬于泰山,使千秋萬載后,魂魄歸返于故園。“魂歸泰山”的迷信,經(jīng)過幾千年世世代代陶冶和提煉,終于積淀出高尚的民族情感。
泰山下有梁父,蒿(或作高)里等山,是當(dāng)時的葬地。在泰山,有衍化而生的陰曹地府——蒿里山神祠和地獄界河——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處的豐都廟,構(gòu)成泰山的冥府地獄系統(tǒng)。"奈河"在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勢而下,從大眾橋附近的大石峽起,經(jīng)泰城西部向南,出城后匯入泮河。蒿里山"鬼城"舉世聞名,目前正籌建世界最大的鬼神動態(tài)人文景觀。
泰山是一座“精神山”
國泰民安,這里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在中國人心目中,泰山具有雄偉、壯麗、包容、仁愛、泰而不驕、虛懷若谷、堅韌不拔和百折不撓的氣質(zhì)?!疤┥健蔽幕┐缶?,蘊含著“會凌絕頂”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價值取向、“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以及“國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無論是上古時期的大山崇拜,還是秦漢之際的天地鬼神之敬,無論是唐代的盛世慶典,還是宋朝的封禪鬧劇,乃至明清的巡幸祭祀,雖然他們也有諸多的私請密祈,但更多的卻是始終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國家一統(tǒng),社會穩(wěn)定,社稷昌盛,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姓安居樂業(yè)。
總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還沒有一座山像泰山一樣,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承載著一個永恒而厚重的主題,始終維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國泰民安”的信念,并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全過程。泰山已成為一種象征,在人們生生不息的活動中,泰山一直寄托著每一個炎黃子孫對生活“和諧”“平安”的期盼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