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
【摘 要】 目的:阿奇霉素與紅霉素治療支原體肺炎的療效比較。方法:選取了2011年5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支原體肺炎患者90例,將其均分為2組,對2組患兒的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阿奇霉素療效優(yōu)于紅霉素,且副作用前者低于后者。
【關鍵詞】 阿奇霉素;紅霉素;支原體肺炎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B
我科從2011年5月-2013年2月共收治支原體肺炎90例,隨診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均以常規(guī)降溫、止咳、支持治療,治療組給予乳糖酸阿奇霉素抗感染;對照組予紅霉素抗感染,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符合主編的《實用兒科學》第七版診斷標準,將9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其中治療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5歲的20例,3-5歲的17例,2-3的8例,小于2歲的0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5歲21例,3-5歲18例,2-3歲6例,小于2歲的0例。全部病例均有發(fā)熱,且大于5天,在38-39℃的51例,39-40℃的39例。均有刺激性干嗽,有兩例轉(zhuǎn)為粘稠痰液,帶有血絲;肺部聽診,無異常體征81例,有濕性啰音7例,有干鳴音2例。在住院前均予青霉素和/或頭孢類抗感染治療3-4天。兩組病例均無肺外并發(fā)癥。血常規(guī)白細胞10-12×109/L 22例,6.0-10×109/L 57例,4.0-6.0×109/L 11例。肺部X線改變:右下肺片狀陰影64例,雙肺門陰影增重20例,左上肺炎薄片陰影4例,右肺中葉肺不張2例。血沉20-50mm/h 36例,50-80 mm/h 42例,>80mm/h 12例。支原體IgM1:80-1:640 87例,>1:640 3例。兩組病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乳糖酸阿奇霉素(齊宏)(合藥集團制藥總廠),每天每公斤10毫克加5%葡萄糖1毫克/毫升靜點,共5-7天,之后間隔5天后可口服或靜點。對照組予每天每公斤30毫克加5%葡萄糖1毫克/毫升靜點,共7-14天。
2 治療結(jié)果
主要癥狀、體征、住院天數(shù)以x±sd表示,其比較經(jīng)X2檢驗,見表1。
兩組經(jīng)X2 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副作用比較采用資料的Ridit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見表2。
兩組經(jīng)X2比較差異顯著性(P>0.05)
3 討論
支原體肺炎,又稱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是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常見的一種肺炎,近年來嬰幼兒也不少見,本次小于2歲的未發(fā)現(xiàn)。主要的病原菌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無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微生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約3-7年發(fā)生一次流行,流行特點為持續(xù)時間甚長。近幾年肺炎支原體肺炎發(fā)病率明顯升高,流行年份則高達30%以上[1]。本病特點[1]:1、潛伏期較長,約2-3周;2、癥狀輕重不一,此病癥的臨床癥狀較輕,多數(shù)有發(fā)熱、咳嗽,發(fā)熱為中等熱度,體溫達39度左右;咳嗽為突出表現(xiàn),咳嗽初期陣發(fā)性刺激性干咳,以夜間為重,咳少量粘稠痰液,有時有少量血絲,一些年長兒童或者青少年有頭痛、咽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狀,也可有呼吸困難、胸痛;3、體征:年長兒往往缺乏顯著的肺部體征,嬰幼兒期可有濕性啰音;4、肺部X線改變: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單側(cè)病變約占80%以上,大多數(shù)在下葉,可表現(xiàn)在右下肺云霧狀肺侵潤、雙肺下葉多見,部分可表現(xiàn)在左上肺肺炎薄片陰影;有時僅為肺門陰影增重、大葉性實變影、肺不張,極少數(shù)可合并滲出性胸膜炎、肺膿腫;總之,體征輕微而胸片陰影顯著是本病特征之一。5、化驗:白細胞大多正?;蛏愿?;抗支原體IgM是機體受到支原體感染時最早出現(xiàn)的特異性抗體,血清中的IgM在支原體感染臨床癥狀出現(xiàn)48-72小時即可被檢出,15-30天達高峰,15-30周后消失,因此,我們認為患兒發(fā)病5-8天是檢測抗支原體IgM的理想時期,應用血清明膠顆粒凝集法對抗支原體IgM予以檢測滴度1:80或更高,即可按照相關規(guī)定認為是陽性。6、肺炎支原體屬于細胞內(nèi)病原菌,支原體無細胞壁,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頭孢類)對支原體無效,故治療支原體感染應選擇影響病原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為最理想藥物。機制為大環(huán)內(nèi)酯類作用于細菌細胞核糖體50s亞單位,通過阻斷轉(zhuǎn)肽作用和mRNA位移,阻礙細菌蛋白質(zhì)的合成[2]。傳統(tǒng)治療采用紅霉素為首選抗支原體藥物。其副作用方面,紅霉素的代謝需要細胞色素P450的參與,靜滴紅霉素的濃度如過高或滴速過快易引起疼痛及靜脈炎,影響胃腸道功能,長期應用亦可引起血膽紅素、轉(zhuǎn)氨酶的增高及藥疹與藥物熱的發(fā)生。不少患兒難以堅持配合,致使使用藥物劑量偏小或療程不足而復發(fā)。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強、長效、療程短、耐酸、良好的組織滲透性等特點。阿奇霉素是多房室模型,它有2個氮基團,細胞內(nèi)的溶酶體很容易結(jié)合外周血吞噬細胞中線粒體上的溶酶體與進入血液的阿奇霉素很快結(jié)合,當它被巨噬細胞攝入后由巨噬細胞轉(zhuǎn)運至炎癥細胞,故其在炎癥組織中的濃度較非炎癥組織濃度高6倍[3]。阿奇霉素的代謝不需要細胞色素P450的參與,對肝臟更安全。由于有較長的半衰期(35~48h),阿奇霉素在用藥后72h血漿濃度仍高于它對肺炎支原體的最小抑菌濃度,所以阿奇霉素最大的優(yōu)點是具有抗生素的后效應,只需每天1次給藥。本文統(tǒng)計資料顯示,阿奇霉素和紅霉素對支原體肺炎均有較好療效,但阿奇霉素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和臨床有效率均優(yōu)于紅霉素組,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紅霉素。阿奇霉素與紅霉素相比,具有較強的抗肺炎支原體作用,且不良反應較紅霉素少而輕微,療程較短,患兒的依從性好。紅霉素的主要副作用是胃腸道不良反應及對肝臟毒副作用。本組觀測到紅霉素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阿奇霉素高。
總結(jié),傳統(tǒng)的治療支原體首選大環(huán)內(nèi)脂類抗生素敏感,紅霉素為首選藥物,近幾年用其衍生物阿奇霉素。從兩組治療結(jié)果看,兩組退熱、咳嗽緩解時間、住院天數(shù)、副作用特別胃腸道反應明顯有差異,且紅霉素輸液時間長,增加了患兒和家長的精神負擔。輸注乳糖酸阿奇霉素退熱快,咳嗽緩解時間短、住院天數(shù)少,胃腸道反應低,給藥時間短,家長和患兒易予接受,可以認為輸注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療肺炎支原體效果好。但未對病人的肺部X線改變和遠期療效隨診,有待進一步臨床觀察。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 陳新謙,余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7.
[4] 袁壯,盛錦云,葉啟慈,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治療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8):44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