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維星
桿秤也叫手提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了數(shù)千年。磅秤的出現(xiàn),讓桿秤退出了生產領域;后來電子秤的出現(xiàn)又讓桿秤在生活領域漸漸銷聲匿跡。
西安:祖孫三代“稱”量人生
楊衛(wèi)斌是西安市手工制作桿秤的“非遺”傳承人,他的小店就位于戶縣秦鎮(zhèn)西街。
除了門頭紅色招牌上的大字“老字號秤鋪”之外,楊衛(wèi)斌的小店夾在這條街里一點也不起眼,甚至門口的小攤上擺的都是不銹鋼廚具,走近細看才能看到懸掛著的一排桿秤?!?0年前我跟著父親楊博文學做桿秤的時候,一天就能賣出十幾桿,可今年上半年,我才賣了10多桿秤?!弊跔敔斄粝聛淼摹爸瞥訉S霉ぷ髋_”前,30幾歲的小伙楊衛(wèi)斌憨厚的笑容中,帶著幾分無奈和苦澀。這個“專用工作臺”是這家店鋪里最老的物件了,“這是我爺爺楊逢吉自己發(fā)明、親手制作的,論起年歲來它比我都大,所以現(xiàn)在每逢過年時節(jié)我都要給這桌子燒香點蠟,祭拜一下。”楊衛(wèi)斌說。如今這張“專用工作臺”早已破舊不堪,木頭舊得辨不出本色,兩條桌腿用銹了的鐵絲固定著,而臺面上斑斑駁駁,都是祖孫三代人制秤留下的刻痕。
楊衛(wèi)斌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年前自己跟父親學制秤時的情景,每做一桿秤,工序就有十幾道之多,除了開始的選料、加工,最后的拋光、打磨、包銅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術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桿上劃上一條水平線,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準線;然后給每桿秤定出最準確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定盤星”;再將基線等分,定出兩、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桿秤都要反復試驗多次才能達到最準確的等分;隨后要在刻度上鉆出不同數(shù)字、形狀的眼,再嵌上銅絲做出秤花;最后用絲刀、小錘等將秤花固定、磨光。在等分刻度這道工序里,楊衛(wèi)斌的“爺爺牌自制工具”再次登場?!斑@是可調分度尺”,楊衛(wèi)斌亮出手里形似圓規(guī)的工具,經過三代制秤人近百年掌心汗水的浸泡,已經讓這幾件銹跡斑斑的工具呈現(xiàn)出類似“包漿”的光澤,而這幾件工具,也見證著三代人堅守的“老理兒”:做秤就是做人,刻度一點不能差、斤兩一點不能少!
“當年這手藝是不外傳的,可如今我免費收徒,就是希望有人能把手藝傳下去?!闭械搅说谝粋€學徒,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艾F(xiàn)在不是很多人搞收藏嘛,我想把桿秤做得更精致、更美觀,像工藝品一樣具有收藏價值?!睏钚l(wèi)斌也在嘗試讓手工桿秤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長沙:百年老街最后的制秤人
走進長沙城中心(五一廣場)太平老街,你就會看到一家號稱“歷史文化街老秤店”的店鋪。店鋪主人文 志飛老先生說,他13歲開始跟父親學藝,一直在太平老街。幾十年來,他從未忘記父親“要學手藝,首先要學做人”的教誨。遵照此囑,不論買家貧富,他都憑良心一視同仁做好秤,生意上也秉持“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則。
文志飛已在長沙太平街做秤40多年,他在見證太平街變遷的同時,也經歷了手工制秤這一古老行業(yè)的榮衰──當年他剛到太平街時,一條街就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鋪,可如今他已成為太平街上最后的制秤人,據(jù)有關單位普查,他也是整個長沙城最后的手工制秤人了。
文志飛說,桿秤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制造工藝十分講究。祖宗傳世以來,文家做的每一桿秤,大到用質地堅硬的油柞木做的能稱200公斤的秤,小到用駱駝骨做的稱重精確度0.1克的微型秤,無不精雕細刻,毫厘不差。
文志飛說,祖宗的遺訓是,“做秤就是做良心”。十六進制的中國古秤,秤桿上的16顆星就代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再請來福祿壽三顆星,以告誡做生意的人不要動壞心眼兒缺斤少兩。這些年來,藉他的名聲,經常有不良商人出高價求他在做秤時做點手腳,但每次他都拒絕了。
作為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文氏家族的秤吸引了許多海外游客的目光,他們紛紛買來收藏或贈送親朋好友。一個德國力學家聽聞后不遠萬里找到太平老街老秤店,回家后還特地寫了一本《中國歷史衡器》的書郵寄給文志飛。
如今的老秤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工藝品或吉祥物,做壽、結婚,小孩周歲時可以表達“稱心如意、吉祥、福祿壽”等美好祝愿。不過,跟很多古老的手藝一樣,手工制秤也不例外地受到現(xiàn)代工藝的沖擊,電子秤正逐步取代桿秤是不爭的事實。文志飛說,不管怎樣,文家祖輩傳下來的制秤手藝不想在自己手中丟掉,希望能一直傳下去。如果收不到徒弟,就讓自己的女兒來繼承這一遺愿。
泉州:修稱技藝也難留
手工秤,一種曾與閩南生活息息相關,而今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小商品,在老輩人的記憶里,那是市場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當年,泉州城里有國營的計量廠,專門生產秤,現(xiàn)在手工秤沒有了,變成了電子秤、臺秤等。而那些懂得修秤的師傅,也日益減少,在泉州市區(qū),人們熟悉的只有一位叫鮑建興的師傅,幾十年來,他一直守著這門手藝,為需要的人上門服務。他說,修秤很累很臟,而且賺的錢不多,他堅持的目的只是不想讓修秤的技術這么快在泉州消失。
據(jù)鮑師傅介紹,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于市制廢除,一律改為公斤制,手工秤的生意一夜之間火爆起來,每天都有顧客排隊等候取貨。這是手工秤的輝煌時期。而2000年以后,國家經濟發(fā)展速度很快,泉州計量部門規(guī)定固定攤販一律改用電子秤,這給傳統(tǒng)的手工秤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隨著電子秤價格的逐漸下降和其實用性較強,手工秤悄然從歷史舞臺上引退。如今,除了農村一些人家里還留有以前的桿秤外,市場上已經看不到手工秤的存在了。鮑師傅說,廠里根據(jù)規(guī)定,改成生產電子秤,一些師傅留了下來,而一部分人從國營廠里出來,改行修秤。
隨著制秤技術不斷革新,手工桿秤退出市場后,出現(xiàn)了電子秤、臺秤、案秤等不同產品,一些大型電子公司還需要用到磅秤等。鮑師傅說,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拿秤過來讓他維修的時候,會暗中提示多給他一點錢,讓他在秤上做一下手腳,以達到賺錢的目的,但鮑師傅堅決不答應。他說,修秤的人如果心不正,不講公平、公道,那市場就亂了,消費者也要受到損失,修秤要先修正自己的良心。
現(xiàn)在,鮑師傅跟幾家電子公司有了長期合作,公司的磅秤出了問題,打個電話他就過去,很方便,而且價格也不高,一般500公斤的磅秤拉到工廠去修要50元左右,運費還要自理,而他上門去修,只要30元。盡管賺的錢不多,有時候來回還要走上十幾公里的路,但鮑師傅說,自己有這個手藝,正好別人也需要,不用的話就浪費了。
說到以后,鮑師傅有點感慨,他說,現(xiàn)在年輕人都嫌累嫌臟,不愿意學習修秤技術,以前他曾教過幾個學徒,讓他們到惠安、安溪一帶去發(fā)展,如今也不知道怎么樣了,現(xiàn)在家里幾個孩子都做別的工作了,只有他還一直堅持著,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資料來源:《西安日報》香港《大公報》《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