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信
據(jù)傳中國最早紀(jì)年為黃帝所定,即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對應(yīng)。六十年一循環(huán),公元2012年為壬辰年,亦稱龍年。雖中、西方均有“龍”,其外表貌似相近,皆由蛇演變而來,但其性質(zhì)與內(nèi)含差異頗大。竊以為,若將中西“龍”等同視之,極為荒唐。如2006年12月初,上海灘刮起“棄龍(long)”風(fēng)波。按西方龍(dragon)說法,框范東方,欲將中華龍(long)廢除,塑造新形象標(biāo)志,引起強(qiáng)烈反對而不了了之。而將中華龍(long)與《圣經(jīng)·啟示錄》龍(dragon)混為一談,更加荒謬絕倫。如以《圣經(jīng)·啟示錄》龍(dragon)為依據(jù),將中華龍(long)圖案之物視為魔鬼而銷毀,引起矛盾。為此,分析總結(jié)中西方“龍”之差異,以區(qū)別對待,十分必要。
一
“中華龍”為“圖騰”
“圖騰”一詞,源自北美印第安鄂吉布瓦人之方言“Totem”,意為“他之親族”。圖騰為人類社會早期產(chǎn)生,為與自然崇拜、族祖崇拜、宗教崇拜、社會制度等交織在一起之復(fù)雜文化現(xiàn)象,對后世文化影響極大。
中國最早以圖騰理論分析龍之學(xué)者聞一多先生,提出“綜合圖騰說”。其《神話與詩·伏羲考》說:龍“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龍為多元融合,既來自自然物與天象,又高于自然物與天象,其徽號標(biāo)志功能極為明顯,故可稱為廣義之“中華民族圖騰”,是精神象征、文化標(biāo)志與情感紐帶。
其實,后世以至于今天,人們理解之圖騰,已與原始意義上之圖騰有所區(qū)別,只要具備徽號標(biāo)志意義,似乎皆可稱為圖騰。既然為本族徽號標(biāo)志,就理應(yīng)受到高舉、尊奉、敬重。
“西方龍”為“怪物”。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龍,dragon傳說中一種怪物,或成一巨蜥蜴,長蝙蝠翅螃、身披鱗片、能噴火;或成一大蛇,尾巴帶刺,此乃想象之狀。古人雖信這類動物存在,但顯然對史前巨大龍狀爬蟲一無所知?!?/p>
《圣經(jīng)·啟示錄》龍為暗喻。該書原文為希臘文,后譯為英文,而后又譯成中文。
中文“啟示”為啟發(fā)指示,使有所領(lǐng)悟、亦多解釋為“虛幻”。但希臘文apokalytein,代表揭開或顯露人們看不到之事物。又譯“天啟”,意謂“神諭方式揭示隱蔽之真理”。啟示文學(xué)為去掉遮擋,明確事物,即指未來可發(fā)生之事情,其中最重要為世界之終結(jié)?!皢⑹尽庇⑽臑閞evelation,有顯示、表明、展開、揭露、暴露、透露事物之意,尤指上帝對人啟示之事物。而《啟示錄》(亦譯《默示錄》)成書于多米提安統(tǒng)治時期(公元18~96年),基督教處于前為猶太人,后為羅馬帝國兩大強(qiáng)敵夾擊之下,苦難境地中,故作者采取暗喻,使“龍”被描寫成怪物模樣。
二
“中華龍”之外貌、形象
民國聞一多《神話與詩·伏羲考》:“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tuán)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tuán)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駝的頭、鬣的尾、鹿的角、鷹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如今,中華龍(Long)已從基于狹隘血緣關(guān)系、氏族文化象征,即狹義圖騰,升華飛躍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象征,即廣義圖騰。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前人分龍(Long)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應(yīng)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實際還有多種。《漢語大詞典》:龍(Long)為“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身長,形如蛇有鱗爪,能興云降雨,為水族之長”。即中華龍(Long)之基本特征。
“西方龍”之外貌、形象
英文“龍(Dragon)”來源于希臘文“Drakon”,《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希臘文中,該詞原指任何一種大蛇,而神話中之龍,不管以后被描寫成何樣,主要仍為一種蛇……自古以來,龍形狀有各種各樣變化,迦勒底龍有4只腳,身上鱗,長翅膀,”而“希臘之許德拉”龍,“有多個頭”等。
《圣經(jīng)·啟示錄》(中、英文摘錄):“有一條大紅龍(a great red dragon),七頭十角……它的尾巴拖拉天上星辰三分之一,摔在地上……大龍(Thegreat dragon)就是那古蛇(that ancient serpent)”。以后,該章中“龍”(the dragon)與“蛇”(the ser-pent)兩詞交替使用,為描寫同一物。而英文“Serpent”龍指大蛇、毒蛇。綜上所述表明龍為紅色,七頭十角,一條巨大毒蛇。
三
中、西“龍”性質(zhì)與結(jié)局
中華龍(Long)主要以農(nóng)耕文明為背景,為水利與農(nóng)業(yè)之神,由此而生諸多祈禱龍神,以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習(xí)俗,如“二月二龍?zhí)ь^節(jié)”等?!稘h語大詞典》:中華龍(Long)為“傳說中一種神異動物……能興云降雨,為水族之長”。后“喻指人君”,或“喻才俊之士”等?!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罚褐腥A龍(Long)為“行善動物……民族象征與王室標(biāo)幟。”“在道教中,它們是被神化了的自然力量”。中華龍與人類共存,亦代表大自然。
西方龍(dragon)有海洋文明背景,為暴力與邪魔之怪物?!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罚骸敖鼥|……蛇或龍為惡之象征。如埃及阿佩皮神為冥界一大蛇……總之,龍邪惡名聲更大,在歐洲這種惡名亦十分長久?!庇纱硕T多屠戮龍之傳說,如英國圣喬治即戰(zhàn)勝龍之英雄?!妒ソ?jīng)·啟示錄》:有天使“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綁一千年”。以后又“被扔在硫磺火湖里……直到永永遠(yuǎn)遠(yuǎn)”。
四
綜上所述,兩者無論從起源、形象,還是功能、地位等方面,皆屬性質(zhì)不同的兩種象征物,不可混同。世界為多元,文明為多樣,既不可以東方講究要求西方,亦不可以西方說法框范東方。
造成上述兩者混同,很大成分為翻譯時未注明。但亦有例外,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龍dragon”條目中,詮釋東、西方主要龍;而在“龍Long(dragon)”條目中,詮釋中華龍。如前所述。又如《大美百科全書》,在“dragon龍”條目中,詮釋世界各地主要龍,其中有“中國傳統(tǒng)龍的外表,雖然與中東和歐洲的龍相似,但《易經(jīng)》中所呈現(xiàn)的龍卻大不相同。在中國的傳統(tǒng)和藝術(shù)里,龍象征權(quán)威,豐饒和安和樂利?!?/p>
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對中世紀(jì),將這類怪獸譯為“龍”,再恰當(dāng)不過。而近年來,一些學(xué)者提出:將中華“龍”英譯為“Loong”,因拼音long英文發(fā)“朗”音,故加一“o”,且將第一字母大寫,以示區(qū)別。
綜上所述,這些“棄龍”說詞與做法,其表象似乎對一文化符號不重視,但其實質(zhì)反映出,一則將中西“龍”文化混為一談;一則缺乏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此,應(yīng)按中共十七大六中全會《決定》:“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
(作者:天津市河西區(qū)黑牛城道176號,郵編3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