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富人圈子里,有朋友穿了這些,自己也就一定要趕一趕潮流?!?/p>
如果以浪漫主義的角度來看,選擇設計師品牌、挑選小眾奢侈品是因為設計師獨特的個性吸引了獨特的消費群體,形成了一個建立在理解與欣賞基礎上的小型生態(tài)鏈,而事實上,在中國并非如此。
上海買手店Tips店主尹佳圣的VIP客戶名單,里頭大多是明星與富二代。據(jù)他介紹,如今穿衣炫富的方式早已有了進階版,著先鋒派設計就是其一:“我不認為他們對這些品牌的文化有何興趣。品牌小眾沒關系,他們主流的牌子照樣買。而一個富人圈子里,有朋友穿了這些,自己也就一定要趕一趕潮流。當然,現(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客人希望多了解品牌,”他補充道,“但那也是因為這個當下正熱門,有個說頭嘛。”
另一家買手店By的王建說話則更直接:“那些時裝編輯和先鋒品牌愛好者們,往往沒有消費力,又或是只盯著一兩個最頂端的牌子買,力求把錢花在刀刃上。我只想做頂尖客戶的生意,他們一年的置裝費可能高達一千多萬,既買Louis Vuitton、Chanel,也會來買我們家的東西,他們根本不在乎什么先鋒概念,你告訴他們這些是好貨,他們自己也覺得穿著似乎有些與眾不同,就立馬買走了?!?/p>
奢侈品進中國之初大多帶著資本主義奢華方式的炫耀,所以最初的購買者也多帶有“炫富”色彩?!叭ogo”只是一種潮流的消退、“審美疲勞”。20年以來我們需要“雙G”和“Monogram”來凸顯“我有錢”、“我有名牌”,當大眾已然熟悉這些之后。潮流先鋒者需要另一種顯示身份的工具,這時候他們傾向于選擇一些“小圈子內(nèi)的心領神會”,那些所謂“看不出logo的品牌”。
Maison Martin Margie、Celine被媒體熱捧的品牌,有幾個中國消費能明白它們的“解構(gòu)”和“廓形”呢?對于他們來說,這些設計不是“無logo”,它們只幻化成“四個針腳”和“臉包”,他們只是用新的方法來武裝自己,這和20年前購買大logo的名牌是同構(gòu)的:他們雖然沒有買那些大logo,但他們依然希望自己購買的奢侈品能夠被辨認,這種“辨認”不是來自路人,而是來自他們的階層認同。
結(jié)語:消費者真的是不再喜歡大logo了么?“去logo”只是奢侈品牌的一種新策略。品牌就像朝三暮四故事里的養(yǎng)猴人一樣,有l(wèi)ogo和沒logo其實是一樣的,銷售的東西還是那堆“桃子”。品牌只是用“去logo”告訴消費者:你們品位提高了,所以你們可以買這些新產(chǎn)品。如果能真正做到讓消費者了解品牌的文化與內(nèi)涵,“有l(wèi)ogo”與“無logo”也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