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輝
摘要: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密切、實踐性很強、發(fā)展極其迅速、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叭蝿镇寗印苯虒W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密切、實踐性很強、發(fā)展極其迅速、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如何在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呢?
一、結合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好的學習任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學生,并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發(fā)展。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要做到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任務”。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
第一、“任務”要有層次感
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任務”要有層次感。
第二、“任務”要在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
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用“任務”來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置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那么學生在這種愉悅的環(huán)境中,便會自覺自愿地學習,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任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
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看,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引導學生分析任務,提出問題
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問題。這個時候應該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中,一些是以前學習過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都是由學生提出,最初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還沒有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奶崾尽8鶕?jù)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時,要采用先粗后細,逐步求精的方法。對于某些任務,在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都提出來。對于一些任務中存在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再提出并解決相應的問題。
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三、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使學生進入學習情景;師生討論,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在任務完成階段中,老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給學生以鼓勵,讓每位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教師要走進學生當中,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還要主動地全面觀察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
學生還要獨立完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學生通過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本、軟件尋求幫助或是網(wǎng)上請教,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任務完成中,學生圍繞著如何解決任務去掌握各個知識要點,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舉一反三,在這種開放式的“以任務帶知識”的直接教學環(huán)境中,老師沒有必要再絮絮叨叨地做導游,而應該成為“Windows”,讓自己簡化成一個窗口甚至一個圖標,在課堂上提供一個良好的"師生交互界面",在學生前進時指引方向。
四、總結與評價
為了檢驗和促進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評價不僅有助于設計成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而且有待于學習者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評價的內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xié)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能力。評價的方法可以是觀察法和作品評價法。觀察法即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完成任務活動中的發(fā)言、技能、協(xié)作、創(chuàng)新等做出評價。作品評價法是對學生完成任務所形成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應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創(chuàng)意??梢杂蓪W生自我評價、同學間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但每堂課后,教師必須作好全班同學的評價結果,每位學生必須記錄下自己這堂課的評價結果,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一目了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做到心中有底,這對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益大有好處,同時也有利于以后的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