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5月10日甘肅隴原普降暴雨,蘭州市華僑實驗學校15歲的梁春霞與同村女孩舒春強放學回家。途中,平常一尺寬水面的小溝河水暴漲,足有一米多寬,而且水流湍急。泥漿讓溝沿和小坡變得格外濕滑,兩個小孩抓著溝沿的草,使勁爬也沒爬上去。
這時,梁春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舒春強踩著自己的膝蓋往上爬。梁春霞這個辦法十分湊效,一會兒舒春強就爬了上去。還沒等舒春強轉過身來拉梁春霞,瞬息之間,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梁春霞被咆哮的大水卷走了,被救上來后住進了醫(yī)院。
舍己救人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梁春霞一時成為網(wǎng)絡紅人,贏來了“隴原最美女孩”的稱號。
看了這則新聞,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因為,我的手頭正好有一篇文章,也是寫小孩遭遇困境的。
美國小孩查理·洛根放晚學的時候,路上突遇強降雨。河水漫過了橋面,小河擋住了查理的去路,會游泳和喜歡沖浪的查理和幾個同路的小朋友準備“走”過橋面。查理的這個決定,很快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反對。他們說:我們只玩過游泳和沖浪,但面對水流湍急的河流,從來沒有試驗過。在生命面前,沒必要冒這個險。
最終查理他們沒“走”過路面,而是返回了學校,并且把不能回家的理由及時地告訴了父母。
在遇到困境時,我們的孩子與美國的小朋友,為什么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呢?再回頭看看美國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
翻開美國小學課本,通篇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如“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財產(chǎn)第二”,“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遇到危險可以先跑”,“遇到困境時,學會自救和自保,生命比什么都重要”等等,不勝枚舉。
我不是個崇洋媚外者,不認為“外國的月亮總是圓的”。事實上,我們的小學課本里,早就有了安全教育,甚至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性教育”這門課程。不能說,我們的思想不前衛(wèi),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好多學校的安全教育形同虛設,被當做“副課”上,沒作業(yè)沒檢查。就算是有檢查,也是跑過場。更為好笑的是,現(xiàn)在管“副課”不叫副課了,叫“少課時學科”。試想,如果對這些“少課時學科”不加重視,冠以再好聽的名字又有什么用呢?
看看我們的家長,他們除了拼命地賺錢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外,還能在孩子的面前做些什么呢?他們只曉得把自己的孩子當心肝寶貝,卻缺失安全教育這方面的知識。什么時候,我們的家長能夠意識到:做一個稱職的父母,給孩子們上上安全課比掙錢更重要?!
再來看看我們的社會,就像報道梁春霞舍己救人事跡一樣,硬是有一種把英雄吹上天的架式,生怕指出梁春霞舍己救人上的半點不足——遇困境時,更應選擇自保和自救的重要性。媒體不能理性地去做宣傳,這恐怕也是個誤區(qū)。
在遇到困境時,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老是“長不大”?梁春霞的舍己救人事跡如果能給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長、我們的社會敲醒警鐘,相信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在遇到困境時一樣能夠從容面對,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夠長大!
(馮國偉摘自《黃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