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峭峰
[內容摘要]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為漢字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也讓人們尤其是讓學生有些依賴高科技手段,懶寫漢字,讀錯、寫錯、用錯漢字。筆者認為,漢字是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最生動、最豐富、最有效的活教材。本文對漢字的功能、意義、演變、分類、結構、特征進行闡述,對漢字教學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漢字;文字;學生;文化
漢字古老而精深,歷久而彌新。漢字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統(tǒng)一之根、文明之魂。筆者是一位中學美術教師,近年來特別注重漢字教學,提升學生素質,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認清文字的功能意義,增強學生學好和用好文字的使命感
人類語言的形成和運用對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語言使用上的許多障礙,如時間上的保留、地域間的通用、族群間的交流等。為此,先民們經過長期探索,終于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們在石器上打磨勾畫出的圖騰物象,就是人類最早的文字——圖畫文字。文字的使用彌補了人類語言的不足,開啟了人類文明社會的先河。
文字功能是書寫語言的符號、交流信息的工具、傳承文化文明的載體。文字意義在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落后向先進、蒙昧向文明前行,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文化藝術及人自身素質的發(fā)展與進步,產生了根本性、革命性、決定性的影響。
漢字是當今世界各種文字系統(tǒng)中獨一無二具有表意系統(tǒng)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使用歷史最早、人數(shù)最多、地域最廣的一種文字。一部漢字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中華文化的繁榮史、中華文明的傳承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史、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興盛史。漢字是中華民族留給我們最寶貴、最豐富、最燦爛的文化精神財富。只有讓學生認清文字的功能和意義,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對學好用好文字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生學會和用好文字的使命感。
二、了解漢字的演變歷史,增添學生學會和用好文字的自豪感
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漢民族先民在生產生活中為防備忘卻、方便記憶,在器物上刻成各種圖形標識,這是最早的漢字雛形。漢字真正形成于商周時代(約為3000年),先民用銅刀或玉刀在龜甲獸骨上契刻成各種物形圖像,這就是最早的漢字。
漢字演變大致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印刷文字——電腦文字。
其演變發(fā)展階段及特征(可見下表):
漢字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為表形字。這類字從先民們記事圖畫脫胎而來,主要是描摹實物的象形字,如“日”“月”“?!薄把颉薄八薄熬W”等。也包括一些指事字,如“木”“末”“刃”等。
二類為表意字。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會意字,如“休”“囚”“悶”“明”等。
三類為形聲字。用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組合的形聲字。需要指出的是,形旁表達的“義”并不是形聲字本身的含義,而是形聲字含義所屬范疇,即形聲字所屬的“義類”;聲旁所表的“音”,是形聲字初創(chuàng)之時的讀音,如“河”“鋼”“幟”“燃”等。
漢字受我國建筑學“天圓地方”思想的影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追求平穩(wěn)和諧的思想理念,符合人們認識事物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彰顯了先民豐富的形象思維和美學意識,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善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有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我運用豐富的文史資料,讓學生從漢字演變發(fā)展中加深對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善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偉大民族的認識,從而增添學生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三、知曉漢字的豐富內涵,增加學生學好和用好文字的責任感
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文明。漢字是中華民族衍生發(fā)展的記錄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拓者,是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傳承者,是中華民族的一部百科全書。漢字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體,從宏觀上看,漢字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表意為主,形音結合。二是形體工整,書寫優(yōu)雅。三是信息量大,字簡義豐。
先從形體上看,每個漢字就像一幅線條簡潔秀美的畫。漢字由筆畫組成,在構字時又并非一個筆畫接一個筆畫呈線性展開,而是在一個二維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多向展開,形成平面方塊體文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穩(wěn)重務實的品質。字謎:“有撇有捺,有婚有嫁,左高右低。”謎底“人”?!叭恕笔窍笮巫?,其一撇一捺,代表天地之間的“陰”“陽”兩極。從字體上看,上面高而窄,下面低而寬;左撇先重而后輕長,右捺先輕而后重短,在中一點相交成一個完整的人,立于天地之間,就仿佛是一幅中國人的立體畫?!叭恕弊趾唵蔚膬晒P涵蓋了世界之多變,人生之無常。由一撇一捺組成的字,并非都是“人”字,比如這個字謎:遠看像個人,近看不念人,要想變成人,除非大轉身。說明一撇一捺大小輕重組合順序與“人”不同,是個“入”字。
再從字音上看,每個漢字宛如一首動聽優(yōu)美的樂曲。現(xiàn)代漢語的每個漢字至少有一個音節(jié),但音節(jié)與漢字并不一一對應,一個音節(jié)往往對應幾個甚至十幾個或幾十個漢字,加上聲調,使字音更豐富多變。漢字讀音不同于物物碰撞摩擦之音、飛禽走獸鳴叫之音、風雨雷鳴之音,這種聲音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對聲音的創(chuàng)造,由一個個不同的音節(jié)組成,就仿佛是由不同音符譜成的優(yōu)美樂章?!拔凡豢蓚巍敝械摹皞巍币饧慈酥鶠椋魳肥且魳芳覄?chuàng)造出來的聲音,惟偽方可成樂。字音是人類智慧創(chuàng)造的碩果,人們根據(jù)漢字中的同音字創(chuàng)作了許多吉祥圖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的期盼與追求,如“蝙蝠”與“遍福”“遍富”諧音,創(chuàng)作了由蝙蝠為裝飾的字畫,“蝠中有?!北磉_了人們對幸福的祈求。又如 “年年有魚(余)”的年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春節(jié)前,我在豆芽攤位發(fā)現(xiàn)攤主攤位兩側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下聯(lián)都是十個相同的字:“長”,招來許多顧客,念著、唱著、笑著……正是這漢字變幻的音韻演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樂曲,表達了攤主對火紅生意的企盼。
又從字義上看,每個漢字仿佛是一顆內涵豐富精美的翠。最初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其表意易見,后來的字不只是表形,還表音,雖在表意上有些淡化,但還是保留了義的精髓。只要細細分析字的結構,就能發(fā)現(xiàn)其表意的獨特豐富。比如“仁”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其形體都作“二人”,為會意字,表明古代先民心目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社會關系,無論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都是這種“二人”關系,獨則無朋,偶則相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則,“仁”字成為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精髓的標志之字,中華民族文化對人的根本要求就是:做人要“仁”,相親相愛,仁者愛人,天下歸“仁”,這樣才能家人和氣、鄰居和睦、社會和諧。
漢字是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最生動、最豐富、最有效的活教材。我會致力于漢字教育教學工作,運用美術美學理論與美術的多種表現(xiàn)方式方法,提高學生漢字書法水平和賞析能力,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努力。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