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唱獨角戲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教師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一堂語文課是不是學生說得精彩了,那課堂也就精彩了呢?其實語文課堂除了動嘴還要動筆,只有舞起動筆的飄帶,學生的閱讀和表達才能更深刻,才能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才能收獲更加精彩的語文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采用這樣的一些方法讓學生舞動手中的筆,和學生共同感受“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魅力。
一.仿寫
模仿是人的天性,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因此,在教學中以文本為引路,指導學生從仿寫起步,實行讀寫結(jié)合,這無疑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李瑛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想象,詩人選擇了一棵樹作為物象,作為抒發(fā)感情的載體。詩人把“一棵樹”塑造成一個崇高、偉大的藝術形象,借“一棵樹”的自述,來抒發(fā)熱愛人民、為人民獻身的強烈感情。詩從“樹”的生長地,到“樹”的教育、造就、成長,到“樹”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它的理想、信念等都寫得很具體,符合樹的特點,想象合理、可信。學過這首詩后,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熟悉的材料,選擇一個物象來仿寫一首詩。學生興味盎然,躍躍欲試。結(jié)果,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寫出了獨特而又有創(chuàng)意的詩。
知識不能憑空得到,必須有所憑借,我們憑借的就是課本。學生模仿作詩,是集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內(nèi)化和運用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使閱讀教學既重吸收又重表達。學生及時地把剛儲備的課文語言轉(zhuǎn)化為靈動的習作語言。這樣的仿寫動筆,讓語文課堂更有活力。
二.批注
批注就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時,把自己的獨特感受用筆在文本中注上,這是閱讀中的另一種表達。我們所學的課文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感,濃濃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就蘊涵在語言文字中。如何讓學生從書面符號中獲取信息并轉(zhuǎn)換信息,單憑教師的分析講解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因為真正有效的閱讀,需要學生“潛心會文”,需要學生直面文本,需要學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言積淀去解讀、去體會、去感受、去揣摩、去領悟。作批注就是學生自讀、理解、體味、聯(lián)想、想像、吸收、內(nèi)化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訓練思維能力、體驗文本情感、探究學習方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是通過動筆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自己對文本的個性理解的過程。
在課堂上花時間讓學生給課文作批注,真正體現(xiàn)了言為心聲的準則,心里想說什么,就寫什么,想說多少,就寫多少。這樣的批注動筆,讓語文課堂更有動力。
三.補白
語文閱讀的重要任務是對閱讀材料的體會和領悟,由于閱讀材料是借助語言來描述形象和感受的,其本身具有間接性,加上作家在寫作中講究用語的含蓄、結(jié)構(gòu)的精巧以及審美感受的需要,往往留下空白處。閱讀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學習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特定的情節(jié)、人物或有關的因素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補白,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學習情境。
學習了課文《孔乙己》后,我問學生:“孔乙己死了嗎?”圍繞著這個問題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在那樣一個冷酷、麻木、勢力的社會里必死無疑,也有的認為孔乙己也有覺醒的可能,也許他不再滿嘴的“之乎者也”,不再擺讀書人的臭架子,而是和短衣幫一樣開始了正常的短衣幫式的生活——最后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同學們達成共識: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深,他的死是無疑的。于是就讓學生們以《孔乙己之死》展開想象,續(xù)寫一段情節(jié)。結(jié)果學生們的想象大膽而豐富:有的安排他在高中舉人的美夢中,面含微笑地死去;有的安排他在丁舉人一家歡慶過壽的熱鬧日子里餓死在丁舉人的家門口;有的安排在他在腿病的痛苦折磨中痛苦孤獨地離去……
選準這些空白處,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這樣既可加深對語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閱讀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的補白動筆,讓語文課堂更有實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灰覀冊诮虒W中舞起動筆的飄帶,定能收獲語文課堂更多的精彩。
王燕,教師,現(xiàn)居江蘇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