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昊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完善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給法律援助工作帶來了新變化,主要是擴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和對象范圍,增加了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和當事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件;提前了提供法律援助的訴訟階段,將審判階段提供法律援助修改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均提供法律援助,將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增加為通知辯護的義務主體,為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辯護權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檢察機關作為新增加的啟動法律援助程序的主體之一,其開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意義、職責及如何應對新挑戰(zhàn),筆者將淺談一些不成熟的觀點。
一、新刑訴法增加檢察機關為啟動法律援助程序的主體之一
對于法律援助的使用對象,不管是老刑訴法法還是新刑訴法的規(guī)定,都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可以”類,一種是“應當”類,只是新刑訴法的規(guī)定將各自的范圍擴大了些,對于這兩類主體如何啟動法律援助程序,新老刑訴法的規(guī)定也有所不同。
根據修改前的刑訴法規(guī)定,法院是啟動法律援助程序的唯一主體,不管是“可以”類還是“應當”類,都是由人民法院“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當事人是被動的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是被動的執(zhí)行。
修改后的刑訴法關于當事人獲得法律援助的啟動程序的規(guī)定則更加靈活。一是對于“可以”類的援助對象,法律規(guī)定為“應申請而啟動”,即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或其近親屬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于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辯護。二是對于“應當”類的法律援助對象,刑訴法則明確了不同階段司法機關均負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法律援助的相同責任,即根據案件所處的不同階段,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各自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再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據此,法律援助的通知主體,亦有原來的審判機關,增加為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
二、法律援助制度中檢察機關享有的職責
根據新刑訴法關于檢察機關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相關規(guī)定及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職能定位,筆者認為在對受援助對象進行法律援助中,檢察機關應做好以下幾項職責:
一是告知受援助對象并及時轉交申請。根據法律援助啟動程序的不同,與之相對應的檢察機關的權利義務也因受援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對于“可以”類法律援助對象,檢察機關享有告知、轉交的職責,即對于符合“可以”類條件的法律援助對象,檢察機關應在查辦自偵案件的偵查階段、刑事案件的審查逮捕階段、公訴案件的審查起訴階段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確保犯罪嫌疑人知曉享有法律援助的權利,并在收到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后,盡快將其申請轉交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申請后,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要及時指派律師并函告檢察機關。
二是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對于“應當”類法律援助對象,新刑訴法明確了檢察機關在自己的職能階段享有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義務與責任。人民檢察院具有自偵案件的立案偵查權力,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睂Ψ戏ǘl件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同時,人民檢察院又是法律規(guī)定的唯一的公訴單位,公安機關承辦案件偵查終結或自偵案件偵查終結后,將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在該階段犯罪嫌疑人仍然享有“委托辯護人”的告知權利,凡屬于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或者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人。
三是監(jiān)督法律援助實施情況。筆者認為,基于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地位及在整個刑事訴訟中的作用,檢察機關應當對法律援助實施情況依法進行法律監(jiān)督。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監(jiān)督糾正。對于犯罪嫌疑人具有應當通知辯護的情形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未履行相應告知、轉交、通知職責的,檢察機關應當監(jiān)督相關司法機關予以糾正;二是幫助督促。檢察機關在辦案的同時,應注意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屬應獲得法律援助的情形,對于因收集資料等原因而未能獲得援助的,檢察機關應幫助當事人辦理相關援助手續(xù),并督促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及時為符合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三是受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或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認為相應司法機關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而沒有告知,或者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或者訴訟代理而沒有通知的,有權向檢察機關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申訴或者控告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四是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法律援助。雖然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社會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從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被害人。但檢察機關所處的地位和被害人本身的感受不可能完全一致,其并不能完全代表被害人或其等同于被害人,實踐中一些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屬因為利益訴求得不到完全表達、賠償不能及時到位等原因,對公正司法逐漸喪失信心進而到多個機關上訪的案件也時有發(fā)生,這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據統(tǒng)計,刑事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比例非常低,僅為百分之幾,與其實際需求極不相稱。所以檢察機關必須重視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認真從自身職能范圍加以解決。在辦理公訴案件時,應主要審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是否屬于因經濟困難而無力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情形,對于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在辦案同時應向其書面告知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以維護被害人一方的合法權益。
三、檢察機關的應對舉措
(一)建立與其他各司法部門的法律援助協(xié)作機制
隨著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的實施,檢察機關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援助、轉交申請、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的案件將會密集增加,為應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檢察機關必須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密切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及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聯系,積極探索完善法律援助協(xié)作機制。目前,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在這方面比較薄弱,存在部門之間不協(xié)調、隨意性大、可為可不為的情況,只有建立一套各部門相互協(xié)作的工作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法律援助的部門協(xié)作關系。筆者認為,協(xié)作機制應做到以下幾個明確:明確法律援助請求權在檢察機關辦理自偵案件、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各訴訟環(huán)節(jié)的告知時間及通知辯護的時間,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和準備材料;明確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及法律援助機構關于法律援助的辦理流程、工作職責、履職期限和銜接程序,實現各部門在刑事法律援助上的無縫銜接;明確司法機關在各自職能階段必須啟動法律援助情況調查的義務等,維護刑事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確保法律援助工作的各項任務和職責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法律援助的質量,保障人權、推進司法公正,最終實現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目的。
(二)建立未履行法律援助告知義務的程序性制裁機制
刑事訴訟中的程序性制裁,是指針對參與訴訟的司法人員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的行為,確立相應的程序性法律后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訴法賦予公民依法同等享有辯護權,所以為困難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機構的責任與義務。而因相關部門不履行告知義務,致使應享有法律援助的公民沒有及時得到應有的國家法律援助,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基于其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必然延伸,應當牽頭建立程序性制裁機制,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救濟途徑,監(jiān)督糾正各責任主體依法履行法定義務。比如在辦理公訴案件中,檢察機關應審查前一訴訟環(huán)節(jié)的司法機關是否履行通知辯護義務,并對不履行行為及時通知糾正;檢察機關應明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對法律援助提出的申訴和控告的受理部門和辦理期限,并規(guī)定具體的審查申訴和控告的程序及采取的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