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芝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全面推進,課程實驗的深入開展,語文教學研究邁入了新的階段。提高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探索不斷走向深入的同時,從小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也應成為語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讓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精神世界。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學素養(yǎng),應該從小抓起,積極引導學生較多地接觸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經(jīng)典作品,從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而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應著眼于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的指導,廣泛閱讀文學作品,為今后學習語文打下基礎(chǔ)。
一、從課文片斷,引導深度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有很多或是名家名作的片段,或是原著的簡化版、精選內(nèi)容。這些片段是原作中的典型部分,更是小學生容易讀懂的部分。教師在教完教材內(nèi)容后,可給學生提供原作讓學生自學原作,然后利用課后輔導時間進行討論,交流學習體會,欣賞原作文學特色。
《丑小鴨》是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丑小鴨》的“縮短版”,原作近七千字,但為適應三年級語文教學需要,被編者改編到只剩下五百多字。通過學習這個童話,學生能認識到“丑小鴨變成白天鵝”這個過程??善渲星鄣慕?jīng)歷,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尤其是那些詩意的文字被大幅度地刪掉了。原作篇幅較長,但文字通俗易懂,對掌握較好的三年級學生來說,閱讀并不十分困難。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作,感受安徒生原汁原味的童話魅力。
教學《三打白骨精》,引導學生閱讀原著《西游記》,教學《三顧茅廬》,引導學生閱讀原著《三國演義》,激發(fā)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讓經(jīng)典詩文浸潤學生那一顆顆玲瓏剔透的童心。
二、從體裁形式,引導拓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除了內(nèi)容豐富多彩外,文學表達形式的體裁也多樣多姿,有小說、散文、詩歌、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游記、書信等。教學時可抓住這些文學體裁進行延伸,增加課外閱讀量。
教學唐詩七絕的《江南春》后,引導學生收集唐詩的七絕。學生可以通過借閱圖書、瀏覽網(wǎng)頁,集中尋找唐詩七絕。然后進行編輯整理,并進行交流、朗誦等,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這類詩的特點,如字數(shù)、行數(shù)等,還要知道詩的作者,利用工具書了解詩的大意等。再比一比誰收集得多,誰了解得清楚。高年級還可以把收集的資料編成“唐詩絕句專輯”手抄報,真正鍛煉了學生各方面能力。課外活動中,還可以舉辦“唐詩知識專題講座”“唐詩藝術(shù)欣賞”等課,讓學生從小受到文化藝術(shù)的熏陶。
寓言、散文、游記等,都可以在課堂外放手讓學生找出同體裁的文章進行閱讀和交流,還可以向中學、大學的哥哥、姐姐請教,教師再作適當?shù)闹笇?,讓學生對每一個文學作品的體裁,都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三、從課文作者,引導延伸閱讀
許多著名作家都寫了大量的文章,小學教材中,只認識了這些作家創(chuàng)作的一鱗半爪,為了更廣泛地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特色,學完課文教材之后,可以再舉些本文作家的其他文章,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來補充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認識。
學了冰心的作品《雨后》,學生對冰心先生細膩的情感、柔和、含蓄而又清麗的文字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再找出冰心更多的作品,如《寄小讀者》或《小桔燈》等,深入認識她的寫作風格。學習了老舍的《草原》,再找出老舍其他作品讀讀,如《月牙兒》《二馬》《駱駝祥子》等。通過大量的延伸閱讀,提高自己的寫作鑒賞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學習文學,進行文學藝術(shù)欣賞,離不開對作者的認識與了解,以及許多著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概貌、代表作等,這無疑會不斷地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水平,為語文學習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
四、從文章主題,引導比較閱讀
在許多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文章主題是一樣的或相近的,如課文《凡卡》與《油畫》,兩篇就同樣是反映沙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古詩《游園不值》與《詠柳》也同樣是描繪春天美好景色,贊美美景的可愛。因此,教學中可以把這類主題延伸到課文之外去,找一些相同主題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學到更多的這一主題的文章。
課文《凡卡》是寫沙俄時代貧窮人家的孩子凡卡,九歲就被迫到莫斯科鞋店里當學徒,在當學徒中,他受盡了老板的虐待,長期幫老板干重家務,又挨餓受凍,還常常遭受老板的毒打。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指導學習高爾基的《童年》,它們所反映的時代是一樣的,也同樣是童年生活,同樣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生活。通過《童年》的閱讀,使學生增加對沙俄時代的了解,拓寬了視野。
古詩寫春景的作品,在浩瀚的古詩海洋中更是舉不勝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春景圖”,讓他們陶醉在詩韻美景之中,真正受到文學的熏陶。
小學生進行文學閱讀面的拓展,以及初步了解文學知識并接受熏陶,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閱讀為主,分析為輔。小學生認識生活、掌握知識的水平有限,進行文學基礎(chǔ)的培養(yǎng),應以閱讀為主要手段,無需作社會意義、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分析了也難接受。
二是立足文字基本功,寫好記敘文。小學生的習作要求是寫簡短的記敘文,不能在學了文學作品之后,也要學生去寫小說、詩歌等,宜立足于文字基本功的訓練,把詞匯用好,句子寫通順,會用好標點符號等,不要動輒就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對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無疑事倍功半。因此,提升文學素養(yǎng),返璞歸真,最后落腳點還是老老實實地進行文字基本功訓練,夯實扎實的基礎(chǔ)。
三是課堂教學為基礎(chǔ),課外閱讀為補充。在文學閱讀與欣賞中,教師要緊緊以教材為基礎(chǔ),抓好教材的課堂教學,不能把教材拋開,一味地進行文學作品閱讀,進行文學灌輸?shù)膰L試只是課外閱讀的補充,不能沖淡主課堂的課程教學,避免違背教育科學規(guī)律。
小學生進行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勢必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勢必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福建壽寧縣大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