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輝 徐西林
一
于學模,楊式太極拳名家,原濟南市財政貿(mào)易委員會副主任。1943年出生,祖籍山東文登。1954年隨父母遷居濟南,談起小時候習武的經(jīng)歷,竟是緣于一件小事:那時剛從文登來到省城,于學模老師身材不高,在班上就有當?shù)厝似圬撨@個鄉(xiāng)下人,自然也有同學打抱不平。一天,一個同學對于學模說:“咱去練武吧,練好了他們就不敢欺負咱了?!庇谑?,幾個小朋友就跑到人民商場馬老師(面包)、楊老師的跤場學起了摔跤,馬老師還特意制作了幾套小孩子穿的摔跤衣,逢觀眾多時也上場表演。后來搬家住在了大觀園附近,又接觸了長拳。一開始是為了不被欺負,沒想到一學起來,于學模竟?jié)u漸入了迷,喜歡上了這種特殊的體育運動。
由于于學模品學兼優(yōu),身體素質(zhì)好。1960年被選飛入伍,在院校學習飛行駕駛技術(shù),在部隊歷任飛行教官、中隊長、作訓股長、副團長。在二十四年軍旅生涯中,為海軍航空兵培養(yǎng)了一批批空中驕子。在校期間,于學模始終堅持習武練功,先后跟隨院校體育教官田玉璽學練八極拳,跟隨從專業(yè)武術(shù)隊入伍的劉長虹學練螳螂拳,即使飛行訓練再緊張,崗位上的工作再忙,他練拳也始終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而且,于學模善于學習,他利用療養(yǎng)和休假的機會尋訪螳螂拳名家,其拳藝與時俱進,有了長足的進步。
1980年,于學模從杭州療養(yǎng)返回部隊時路過上海,在虹口公園遇到一位老師在教授太極拳,對太極拳十分陌生的他看著這軟綿綿的練法,感到很好奇,就在一邊觀看。等到他們練完了,他就湊上去跟教拳的一位顧姓老師攀談起來,并質(zhì)疑這樣的練法能不能實戰(zhàn)。老拳師看著眼前這位英武的漢子器宇軒昂,精神抖擻,知道也是練過之人,就說“咱們點到為止,試試吧。”于老師當時三十多歲,血氣方剛,身板結(jié)實,再加上多年練習螳螂拳的功底,就滿口答應了。在眾多圍觀者注目下,兩人你來我往地交起手來。結(jié)果無論自己怎么進攻,招招都被老拳師化于無形,而自己又被老師兩次發(fā)放出去。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太極拳的奧妙,并由對太極拳的驚嘆而產(chǎn)生了對太極拳的濃厚興趣。因部隊駐地在東北,而且第二天就要返回部隊,雖有從學之意,無奈難以如愿。臨行前顧姓老拳師一席話,成為他尋師學太極的強化劑:“練太極拳吧!小伙子,我也是練了十年少林拳后跟老師學練楊式太極拳的。太極拳可是咱們的國粹呀!到處都有好的老師,找到找不到,這就看你的緣分啦。記住,一定要找一個明白老師,你會終身受益的!”
這句“一定找個明白老師”的話,深深地印在了于學模的腦海里,成為他日后走上太極人生的起點。
二
爾后數(shù)年,于學模一邊練習螳螂拳,一邊留心尋找太極“明師”。這期間他跑遍了部隊駐地群眾晨練的小山、公園、運動場所,始終未能如愿。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于學模轉(zhuǎn)業(yè)到地方政府部門工作,經(jīng)人介紹,他認識了傳統(tǒng)楊式大架太極拳一代宗師李雅軒高足劉仲橋的傳人郝冠儒、郝明之父子,開始學習李雅軒所傳傳統(tǒng)老架115式太極拳,太極拳在于學模眼中呈現(xiàn)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這些拳論太精彩了!既含哲學,又有功法、理法,讓人回味無窮,于學模沉浸其中,不能自己。
于學模老師勤學苦練太極拳功,漸由著熟而悟懂勁,技藝突飛猛進。郝冠儒老先生去世后,他正式拜在郝明之門下,成為郝明之首批弟子中的大弟子。
于學模經(jīng)常利用出差學習和開會等機會,各處尋訪太極名師與高手,交流、切磋、學習。他先后拜訪了李雅軒前輩在四川的高足張義敬、陳龍驤、林墨根以及北京汪傳楊式太極拳的前輩張永亮、孫德明、朱春煊、李和生、魏樹人等,每到一處,他都虛心學習,廣交拳友,博采眾長。
2000年,在濟南黑虎泉畔,于學模老師幸遇楊氏小架傳人丁宗正先生。丁宗正,1930年5月生,祖籍江蘇淮安。幼時便隨家人生活在濟南,他畢業(yè)于中央體育學院(后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大學時期跟武術(shù)名家張文廣學習長拳,后又先后跟楊式太極第四代傳人傅鐘文、金錫武(均為楊澄甫弟子)學習傳統(tǒng)大架85式太極拳。70年代初幸遇得楊少侯親傳楊式小架的張簡(1906-1980),開始練習楊式小架人盤太極拳,并在中央黨校水利水電學院分校研究生班傳授此拳。少侯所傳這套古樸典雅的楊式小架太極拳,與社會上廣泛流傳的楊式太極拳不同,具有極高的養(yǎng)生和技擊價值,但由于歷代秘傳,外界難得一見。退休后每年回濟居住數(shù)月的丁老師,經(jīng)常在黑虎泉畔溜達散步,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將流傳極少的楊式小架人盤太極拳傳與于學模,并再三交代他,要好好珍惜這套拳,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真東西,要好好發(fā)揚。
三
為弘揚和傳播這一瀕臨失傳的珍貴拳種,做為丁師在泉城濟南弟子中的掌門弟子、領(lǐng)軍人物,于學模先生深感責任重大,除自身刻苦練習,潛心揣摩外,還帶領(lǐng)師兄弟們走出去與太極同門交流、學習、提高,他也先后獲得青島國際太極拳邀請賽傳統(tǒng)拳金牌,山東省武術(shù)比賽傳統(tǒng)劍術(shù)一等獎、拳術(shù)二等獎,2001年獲得國家武術(shù)六段段位。
為了保留這一拳種的珍貴資料,他及時整理制作了丁宗正先生的拳架光盤,補充整理丁師拳勢書稿和口訣,數(shù)次進京尋訪師爺張簡后人,發(fā)掘殘留的部分散手功法。丁師去世后,他擔負起傳播、弘揚楊式小架人盤太極拳的重任,讓太極小架這朵奇葩花開大江南北。他先后在《全球功夫》、《搏擊》等雜志上發(fā)表多篇文章,從傳統(tǒng)文化的層次上,剖析了古老拳種的內(nèi)涵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責任。并先后到廣州、天津、石家莊、德州、兗州等地義務講學和教拳。退休后則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播太極文化的行列中,多年來有來自澳洲、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香港、臺灣和內(nèi)地省市的太極愛好者登門求教,有社會各階層的太極愛好者跟隨學習。他義務授拳,不計報酬,深得從學者敬重。
在不給各級政府添麻煩,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于學模精心策劃成功組織了數(shù)百人參加的“2009圓通堂全國太極拳友(濟南)聯(lián)誼會”、“2012濟南傳統(tǒng)太極拳聯(lián)誼交流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流派的拳友,相互取長補短歡聚一堂,既宣傳了泉城濟南,又加深了各家太極人的友情,受到全國各地拳友的一致好評。
東風隨春歸,催放花千樹?,F(xiàn)年70歲的于學模先生,精神飽滿,腳步輕靈,每天早晚長達五個小時活躍在太極拳場。他虛懷若谷,謙和豁達,拳藝精深,經(jīng)常接待來自各地的拳友;他擯棄門戶之見,真誠地進行交流,并強調(diào):“拳無好壞,終為一家。人無貴賤,有緣即友”;他團結(jié)各個流派的習武者,講武德、看武風,很多武林前輩和拳師都成了他知心好友。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七十多歲的于學模老師依然壯心不已,他正兼收并蓄,繼承、總結(jié)、完善、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楊氏小架這一中華武術(shù)的寶貴遺產(chǎn),并正在整理書稿,為促進全民健身、提升國民素質(zhì)、弘揚傳統(tǒng)文化做出應有貢獻。他深信,伴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夢的振興,楊式小架人盤太極拳這一瑰寶定會發(fā)揚光大,重綻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