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冬的一天,有朋自遠方來拜訪,久病在床的南宋著名抗金將領(lǐng)、詞人辛棄疾,一下子像吃了某品牌的蓋中鈣,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倆人雪中煮酒,林中放歌,縱論天下大事,好不痛快。
轉(zhuǎn)眼十天過去了,朋友也要踏上歸程,辛棄疾戀戀不舍,第二天又頂風(fēng)冒雪趕著車子去追。由于雪深泥濘,天色已晚,他只得悵然而歸,在詞句里抒發(fā)他的離別之情——“佳人重約還輕別”,“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dāng)初費盡人間鐵?!?/p>
這個讓辛棄疾如此牽腸掛肚的人,可不是什么佳人,而是一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募儬攤?,他的名字叫陳亮,在南宋堪稱另類的潮人。
陳亮是浙江永康人,像許多大人物一樣,生下來就有不同凡響之處,要么驚雷乍響,要么祥云繞梁,只不過因為身份的關(guān)系,他沒那么大動靜,“生而目光有芒”,降生一睜眼就能放電,眼睛有奇特的光芒,仿佛來到世間是帶著使命來的,要給迷茫的人們帶去光明。
事實上,長得酷并不稀罕,有才那才是真的酷。陳亮“才氣超邁”,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才氣逼人,渾身上下都洋溢著一股豪邁的英雄之氣。二十歲不到,就洋洋灑灑地撰寫了二十多篇論文,集之為《酌古論》,縱論古今英雄人物,從漢武到曹操,從韓信到馬援,從呂蒙到諸葛亮,頗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的架勢。
這樣的人,注定不會走一條尋常路。
陳亮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但無一中第,因為他從不把學(xué)問當(dāng)成書袋子,從未做過成堆的科考模擬試卷。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并不影響他關(guān)心國家大事。公元1178年春天,他在只身前往建康、京口考察山川地形后,三次上疏孝宗皇帝,建議“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廢除和約,對金宣戰(zhàn),報仇雪恨。并要求皇帝親自接見他,當(dāng)面陳述抗金策略。這件事轟動了整個臨安城,因為這是平頭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孝宗皇帝在讀罷陳亮的上疏之后,深受震撼,拍案叫好,準(zhǔn)備把它貼在朝堂之上,讓那一幫文武大臣都受點教育?;实凵磉吙偛蝗鄙傺劾飼鰵獾娜?,孝宗身邊的大紅人曾覿敏感地嗅出了皇帝的心思,立馬搶先行動,連夜趕著去拜訪陳亮,要拍拍保不準(zhǔn)就是未來政治新星的陳亮的馬屁。這是多好的人生機遇啊,入了皇帝的法眼,再有走紅大臣在下邊力挺,多少公務(wù)員考試的門檻豈不都一躍而過了嗎?而陳亮呢,在聽到曾覿來到他的門前,請求會面的消息后,居然施展輕功,跳墻跑了,原因是,他看不起曾覿的人品。
不見曾覿也就罷了,孝宗皇帝又陸續(xù)派出幾個大臣去考察陳亮,稍有一點政治敏感性,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可陳亮實在厭煩他們小兒科的提問,根本沒把這幾個大人物放在眼里,不僅說話敷衍了事,而且臉色非常難看,讓人無不悻悻而歸。
匯報的結(jié)果不言而喻,但孝宗皇帝真的愛才,還是決定給他個官當(dāng)當(dāng),可陳亮一如既往地不買賬,說:“我之所以上疏,是為了國家開辟幾百年的基業(yè),難道只是用它來為自己弄個官當(dāng)嗎?”說完,挑子還沒放在肩上就撂下了,“拂袖而去”。
不過,陳亮不尋常的人生之路并沒有完結(jié)。因為處處得罪權(quán)貴,他曾兩次被冤入獄,幸有朋友營救才得以重獲自由。公元1193年春,就是在他走出監(jiān)獄的第二年,他第四次參加了科舉考試,這回不僅考中了,而且還中了狀元。
據(jù)說,這完全是個意外。
繼任孝宗皇帝的是光宗趙惇,他的神經(jīng)不太正常,放現(xiàn)在早送精神病院了,但當(dāng)時身為皇帝誰也不敢這么辦,病情對他大腦的影響不輕。由于經(jīng)常不去退居重華宮的太上皇那里請安,在以孝治天下的理論指導(dǎo)下,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許多大臣因此上書,要求趙惇按時去看老爸。這事讓趙惇十分不滿,結(jié)果在那一年的殿試中,他出的題目就是:該不該去朝拜重華宮。對熟讀“科考指南”,套題做得都快吐了的舉子們來說,答這題簡直輕車熟路,一個字“該”。唯有陳亮,雖歷經(jīng)坎坷,然另類依舊。他回答說:“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面子活兒,一個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復(fù)失地,朝不朝拜已經(jīng)退休了的太上皇并不重要?!边@番話正說到了光宗的心坎上,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欽點陳亮為狀元。
陳亮大概是歷史上最為另類的狀元了。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