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娜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就強調了懷疑精神對治學的重要性。疑,能促進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疑,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學起于思,思起于疑?!?/p>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不斷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進行設疑,讓學生敢想、敢說、勤于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質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提升思維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趣”、“疑”、“展”、“點”、“練”五步,讓學生帶著興趣,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思考疑問,構建知識。
一、激趣生疑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つ芤龑W,教師預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主動質疑的興趣??梢酝ㄟ^給學生講小故事,出現讓人意外的結局,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激趣”而引發(fā)學生的“生疑”,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究與學習。
二、誘思質疑
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思源于疑,教學以“疑”為前提,“思”貫穿始終。通過學生對教材、案例、資料、問題等不同內容的自學,誘發(fā)學生思考。
1.個人質疑
引入新課后,教師給學生講述桃樹苗不能生長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你認為種子萌發(fā)需要怎樣的自身條件?
通過以上思考題,學生會對種子萌發(fā)的條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動機,使學生的潛能得以開發(fā)。學生在感受交流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也會產生意見的分歧,如種子的萌發(fā)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陽光?
2.合作解疑
著名教育家埃德加·戴爾在“經驗之塔”中指出,實踐知識留存率占75%,而聽講只占5%。種子的萌發(fā)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如何證明?實驗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
集體動力理論認為,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互補,在合作性的交往團體里,可以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個人的觀點在合作中不斷得以修正和完善,不斷地與同伴一起感受和共享成功的喜悅。
三、展思釋疑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指出,人的五大需求包括“尊重需求,自尊心,人格尊嚴,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通過探究展示,鼓勵學生勇敢走向講臺展示想法,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同時,通過探究展示,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熱情,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每個小組展示實驗設計,并說明原理。
在小組展示成果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課堂評價立足于人,立足于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發(fā)展;尊重個性,把學生是否成為課堂的主角作為主要的評價尺度。從而營造出一種人人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
四、點思排疑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探究過程中,爭論無法解決問題,概念等模糊不清時,教師要“適時、適量、適度”點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點撥需要教師洞悉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把握課堂資源,或生成拓展出新的知識,或解疑答難。
探究實驗設計中,教師要點撥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如何控制單一變量?第二,“空氣充足”“空氣不充足”的有效控制如何完成?第三,水這個條件,“多水”并空氣充足,如何設置?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在點撥時,要注意“點到共性、點到實處、點到為止”。通過教師的精銳點撥,指導學生去獲取、發(fā)現、探究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方法,學會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合作者、促進者,還應成為學生情感的引導者。
五、實練篩疑
適當、適量和適時的練習對于學生雙基鞏固和學科能力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通過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所以,練習內容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思考性,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
學生接受和鞏固知識有一定的階段性,一般分模仿、熟練、應用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解知識、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練習的內容應該是最為基礎的,要讓學生有樣可仿,要把最為基礎的、最為關鍵的知識練習好。第二階段是鞏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要注意,以舊知來帶新知,新舊呼應。第三階段是應用知識技能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在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精心地設計習題,通過設置具有坡度性、生活性、層次性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都能夠進行鞏固,篩選和解決疑問,并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