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南
詩歌就是美的爆發(fā),蘊藏著詩人在生活中獲得的美的體驗。然而,當下的學生缺乏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覺得艱澀枯燥,只是為考而學,學習被動。
一、詩歌鑒賞中存在的問題
1.輕視誦讀教學
課堂上很難聽到學生的誦讀,只是看畫面、聽講解、做筆記。有的教師雖然能要求讀,但沒有理解誦讀的本質(zhì),也沒能把握誦讀的標準,為背誦、熟悉內(nèi)容、模仿表演而讀,流于形式。
2.教學取向的偏差
近年來,高考加重了詩詞鑒賞的分值,大部分教師也開始重視詩詞鑒賞,但他們并沒有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訓練上,希望通過訓練在考試中拿到這幾分。
3.教師詩歌素養(yǎng)的缺乏
不少語文教師不善于講詩歌,詩歌的鑒賞理論陳舊、過時,教學方法落后。課堂上,教師一言堂,語言平淡無味,學生缺乏對詩歌的整體感悟,對其獨立的審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
二、對詩歌教學的認識及存在問題分析
德國思想家席勒認為:只有經(jīng)過審美教育的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人。然而,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看,沒有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學重心放在背誦默寫名句上,解讀文本時卻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研讀文本,這些方法不能使學生認識掌握文和領(lǐng)悟意。其次,忽略古詩詞教學的個性。古典詩詞語言豐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師把古詩詞鑒賞課上成文言文翻譯課,回避了古詩詞最具光華、最耐人尋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蘊。
三、詩歌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針對以上情況,我想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會誦讀,體會詩歌韻律美
詩歌講求鮮明的節(jié)奏和鏗鏘的音調(diào),因此,誦讀時應處理好詩句內(nèi)部的停頓,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達恰如其分。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能運用富有美感的“讀”,營造良好的氛圍,迅速把學生帶入詩歌表達的情感世界中,主動去體驗詩歌表現(xiàn)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對音樂的精彩描寫,琵琶女的演奏開始如急雨聲音濁雜粗重,接著如私語般輕細,再接下來聲音交錯夾雜,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盤。一會兒又如黃鶯啼叫般婉轉(zhuǎn)流利,忽地又由流暢變?yōu)槔錆?,直至凝結(jié)不動了,在沉咽、暫歇后,忽然又爆發(fā)雄壯的樂音。在朗讀這部分時,時而急時而緩,時而激越時而婉轉(zhuǎn),時而高亢時而淺吟,詩句的含意、朗讀的節(jié)奏、音樂的旋律、詩人的情感幾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師多講,學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詩的韻味了。
2.想象再現(xiàn),感受詩歌意象美
意象是詩歌藝術(shù)的精靈,是個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觀情思和客觀物象相融合、相凝聚的復合體。王維在《鳥鳴澗》中的靜謐是由“人”“桂花”“月”“鳥”“澗”等意象形成;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對人生的認識是通過“月”和“江”兩個意象的組合形成。在理解詩歌的基礎(chǔ)上,我們要引導學生體會意象,展開想象,領(lǐng)會詩歌的意象美。詩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躍、波動的,真正美的詩歌是句斷意連的,在似斷非斷的變化中,給欣賞者提供想象的空間。讀者可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把詩歌中的空白填補起來,在腦中形成一幅圖畫。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教師讓學生在頭腦中幻化出一幅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圖:榆樹和柳樹成蔭遮蔽著后面的屋檐,桃樹和李樹排列在堂前。離我很遠的村莊隱約可見,墟里的炊煙依稀能辨。深巷中的狗兒吠號,雞在桑樹枝頭鳴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說:“寫詩的困難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詩中那些無言之處也需要認真經(jīng)營?!?/p>
3.潛心涵泳,品味詩歌語言美
詩歌就是具有高度含蓄美的語言藝術(shù),表現(xiàn)為極耐尋味的美的詩情流動,這是閱讀者必須通過品味、體味才能感受得到的。 “含蓄雋永”是詩歌最大的語言特色,它是一種詩意深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語言風格。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明處只是描寫了思婦的動作,暗處卻點出了思婦的怨愁,言有盡而意無窮。蘇軾《明月幾時有》一詞,只有上闋首句和下闋中間出現(xiàn)兩個“月”字,但全詞處處都沒有離開“月”?!疤焐蠈m網(wǎng)”“乘風歸去”“瓊樓玉宇”,指在月宮上;“清影”指月影;“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的是月亮運行的動態(tài);結(jié)尾寫離別的親人,即使相隔千里,亦是共賞一輪撣娟之月。難怪有人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蔽覀円龑W生用心感知,當學生品味出了詩境,也就會悟出詩情。
語文是一門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需要個性化、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學生閱讀中的審美體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產(chǎn)生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精心研究,認真打磨,這樣才能帶領(lǐng)我們的學生遨游在詩歌的文學殿堂!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