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云
兒子放學回家,不像平日那樣快活,良久才從書包中掏出一份數(shù)學試卷,怯生生地遞給我,說老師要家長在試卷上簽意見。我一看試卷,才75分,不禁勃然大怒,劈頭就是一頓斥責:“你這樣的成績,還讀什么書?是不是在學校整天貪玩,沒有聽老師講課?今后還想不想考大學,想不想有出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后,還以不簽名相威脅。兒子挨罵,不敢出一言回答,哭著臉,眼淚欲滴。
訓斥兒子完畢,獨坐書房,頭腦漸漸冷靜,不禁為剛才的舉動而后悔。兒子五歲即入學,中間一年又輟學。在班上成績雖不算很好,卻也位居中游偏上??陀^地說,這樣的成績亦在情理之中。何況自己工作繁重,在家又多看書寫作,沒有時間去輔導兒子。也算是未盡家長之責,又有什么理由去苛責兒子呢?這大概是俗話所說的“望子成龍”的思想在作怪吧。
在中國,望子成龍的父母太多了,至少我還沒有遇上一個不對兒女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這個期望被太多的父母定得太高了,而沒有去想兒女的實際情況,去考慮他們能不能實現(xiàn)父母的期望。我以前有個同事,有一子一女,兒子是想方設(shè)法超生的,看得自然極重,不啻是掌上明珠。這位同事雖然愛子,但絕不是溺愛,而是一心只想把兒子培養(yǎng)成一條“龍”,今后好出人頭地。兒子除要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外,回家以后還要學鋼琴,學繪畫,幾年“填鴨式”教育下來,兒子非但“藝術(shù)”上全無長進,反而連功課也漸漸拉下來了。身體也一日比一日差,臉色蒼白,瘦弱不甚。到醫(yī)院去檢查,原來是肝部出了問題,于是只得輟學在家。同事極后悔,逢人便說:“不該趕著鴨子上架,揠苗助長,害了兒子一生”。其實在社會上像我這位同事這種做法的父母極多。
如果從心理和社會的原因來分析,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是自卑心理和自私的心態(tài)在作怪。說家長自卑,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沒本事,沒有辦法出人頭地了,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希望兒女來完成自己想達到而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我常常在報紙上讀到父母把兒女逼得喝農(nóng)藥投水上吊事件的報道,發(fā)現(xiàn)那些父母們都是盼望兒女成龍成鳳心切的社會底層的人物,他們無權(quán)無勢,家境多半不太好,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希望子女有所作為的心態(tài)更為強烈。而他們希望子女成龍的途徑似乎只有一條,就是讀書,考大學。如果子女成績不好,他們的理想就會像五彩肥皂泡似的破滅,他們就會更加嚴厲地逼迫子女要怎樣怎樣。于是上演了一幕幕因期望過高而引發(fā)的悲劇。
說家長自私,是因為他們受傳統(tǒng)封建文化的影響,把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把兒女看作自己的傀儡,必須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按照自己設(shè)定的軌道前進,按照自己制訂的目標努力。他們自己可以碌碌無為可以虛度時光,而兒女卻必須溫馴聽話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有這么一對夫婦,一下班就呼朋喚友來家“砌方城”鏖戰(zhàn),卻命令兒子在旁邊桌上讀書寫作業(yè),說如果兒子考試每科不在80分以上就會挨揍。在嘩嘩的麻將臺邊,年少的兒子學得進去嗎?結(jié)果兒子身在書旁,心想麻將。父母在家賭,他在學校賭。成績不用說是不行的,可是小家伙有辦法,用“技術(shù)”涂改成績,令他的麻將爹媽歡喜,以為他是未來的“龍”。這場游戲直到老師家訪才露餡,不知那對“麻將夫婦”有何感想。
我想,對子女有期望是好的,但要有個度。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出人頭地的,真正有大出息的只能是極少數(shù)人。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文學家科學家藝術(shù)家政治家,那世界一定很可怕。這個世界上注定了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平平凡凡的,而平凡不一定是件壞事,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會有他自己的精彩生活。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越高,可能失望就越大,而對子女的壓抑打擊也會更大。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子女往正確的道上走,督促他們盡力就是了,至于他能夠走多遠,能夠有多大作為,是子女自己的事。同時,做父母的也應該想想,當自己為人子女的時候,父母的期望怎樣,自己今天是否成龍成鳳了呢?
坐在書房中這么胡亂地想了一遍,便覺得兒子即使只考了75分也沒什么關(guān)系,遂步出書房,教兒子騎單車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