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看不見的風險
2013年6月中旬到6月底發(fā)生在國內金融界的“錢荒”(又有說是“心慌”),以及進而由其引起的股市激烈振蕩,使更多的人意識到銀行流動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也再次給監(jiān)管部門敲響了警鐘??v觀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及風險管理被長期忽視,僅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彼時,一些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如北巖銀行、雷曼兄弟、貝爾斯登、華盛頓互助銀行,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令人感到蹊蹺的是,這些曾經叱咤風云的銀行在破產前的一個季度還非常賺錢,資本充足率也很正常,是什么致命一擊,使這些百年老店飛灰湮滅?這就是被稱為“看不見的殺手”——流動性風險——所秒殺。在剛剛公布的2012年世界財富500強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赫然上榜,也看到興業(yè)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國內第二梯隊銀行榜上有名。欣喜之余,我們也要吸取前車之鑒,防微杜漸,將我國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
何為流動性風險
銀行資產和負債與生俱來的“混搭”或“錯配”(如短期存款來支持長期貸款),加上市場上資金供應短缺(如2008年美國資本市場和最近國內發(fā)生的“錢荒”),以及銀行本身突發(fā)的、未預見的流動性緊缺,都會給銀行造成流動性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巴塞爾委員會根據在危機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其2009年9月公布的良好流動性風險管理原則中,再次明確了流動性的定義,這就是銀行要具備為資產增加而融資和到期清償債務,并同時不招致不能接受的損失的能力,管理原則同時明確指出產生的流動風險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市場流動性風險(Market Liquidity Risk),即由于市場機制的欠缺和不充分,或由于市場機制的失靈造成的銀行流動性風險;一是銀行自身的資金流動性風險(Funding Liquidity Risk),即銀行不能有效滿足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目前的或未來的現金流或抵押物的需要,這種風險暫時不會影響銀行的日常經營和財務狀況,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如果缺乏及時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小到短期內會增加銀行融資成本,擠壓息差收入空間,大到影響銀行資產質量,造成投融資整體分配結構失衡,遭遇國際評級機構降級和投資者信心喪失,嚴重制約銀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同時,在對流動風險認識上,也要避免把流動風險孤立來看及孤立處理。在現階段,很多國有銀行(包括一些成熟市場的國外銀行)的總行風險管理部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不同風險領域設置為相互獨立、彼此疏遠的子部門。實際上,從國際經驗來看,不同類型的風險相互影響、互相作用以及相互轉化(圖1)。在以往的經濟金融危機中,風險往往從一種形式快速傳遞成另一種形式,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由于信用違約風險造成的對資產、投資、進而資本市場的信心的動搖,這種信心的缺失迅速波及和產生了流動性風險,一時間,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嘎然而止。因此,銀行家們要建立對不同類型風險的整體觀和大局觀,切忌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流動性風險管理演進
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應達到如下四方面作用:宏觀上為市場和各關聯主體增強信心,證明和顯示銀行處于安全、穩(wěn)健的經營狀態(tài)中;幫助銀行履行現有的貸款承諾;幫助銀行避免不必要和不獲利的資產轉移和資產銷售;降低銀行融資成本。
國外銀行流動性管理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業(yè)貸款理論時代,為保證商業(yè)銀行資金的高度流動性,其理論強調貸款應是短期商業(yè)性貸款。由于這種理論強調貸款的自動清償能力,也被稱作自動清償理論。又由于其強調商業(yè)銀行貸款以商業(yè)行為為基礎,并以真實商業(yè)票據作抵押,也被稱之為真實票據論。此理論以商業(yè)銀行資產流動性為著眼點,被商業(yè)銀行一直沿用到約1920年。但這個理論有兩個明顯不足:銀行視為自償性的短期放款,不一定比其他放款更具有流動性;不能配合經濟發(fā)展趨向成熟、復雜的需要。
商業(yè)銀行流動性管理從1920年到1950年左右,進入了第二階段。該階段前期是轉移性理論時代。銀行持有資產(多多益善,為追求高回報可以是長期貸款),必要時,如果能以較低的代價轉移或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或投資者,就可維持流動性?;仡?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由于人們對現金的偏好,證券市場崩潰,銀行資產幾乎失去其轉移性。在該階段后期,預期收入理論開始盛行。貸款的種類開始增加,借款人大部分已分期付款方式償還貸款,因此,銀行以借款人未來收入為基礎來估算借款人的償債能力。由于有多種不確定性因素,銀行很難對借款人未來所得進行正確的預測和估算。
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第三階段是負債管理階段,從1960年左右到1970年早期。這種負債管理有三大特點: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大部分是貨幣或在資本市場上可轉移的、非存款性負債,與傳統活期、定期、儲蓄存款等存款性負債資金來源有別;負債管理以競價方式在市場上主動爭取資金,與傳統上坐堂待客存款的被動方式有別;以出售負債換取資金與資產管理上出售資產換取資金有別。負債管理雖然更加靈活、主動,但過分依賴市場資金,使銀行間業(yè)務競爭日益激烈、存貸款息差縮小,導致資金成本上升、收益不確定性增加,造成銀行經營的安全性不足。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和資產證券化的出現與發(fā)展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第四階段,從1970年代中期到2008年金融危機。較之前述的資產管理側重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而忽略收益性,而負債管理則強調強調收益性而使風險增加,降低了安全性,資產負債綜合管理則從銀行整體出發(fā),試圖兼顧收益和風險管理,以達到風險與收益平衡和優(yōu)化。但隨著資產證券化等表外業(yè)務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和復雜金融工具的濫用,加之銀行監(jiān)管不力、信用評級機構道德的缺失等因素,在貪婪和利益的驅使下,迎來了2007~2008年又一輪金融風暴。
2008年至今,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進入新的時代。從在風險管理中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一躍成為風險管理中的焦點。同時,對世界各金融監(jiān)管機構、研究機構和銀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歐洲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巴塞爾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國際金融研究所、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都紛紛出臺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原則、法規(guī)和建議。
國際流動性風險管理流程與手段
從國內外金融機構近年來發(fā)生的危機中,不難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圖2)。
為避免財務困境和招致更深層次危機,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居安思危,規(guī)劃先行,建立高度協調、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流程和手段。具體管理流程和實施的手段可分為三步(圖3)。
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第一個步驟是整體架構的設計。這一步又可以細分成五個組成部分:第一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必須首先在充分考慮和吸納監(jiān)管要求的前提下,制訂內部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流程和制度。另外,國外大中型銀行都有資產負債和流動風險委員會,其成員來自各要害部門的高級管理層,應定期討論、制訂和通過本銀行資產、負債和有關流動性的提案,以確保融資渠道多元化和資金用途合理,以及本銀行流動性在安全和可靠范圍內。第二是建立量化監(jiān)管流動性風險的系統和控制框架。銀行自身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在整個流動性風險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設計者和管理層要反復討論和確認流動性最根本的風險是否被全面考慮,各相關部門和責任是否清晰明了,信息系統是否運行與初衷設計一致,關鍵信息能否通過系統在第一時間得到反映,市場、信用、流動等風險間的相關聯系是否被充分理解和監(jiān)控??傊畔⒌馁|量而不是數量起決定作用。目前,國內一些銀行和風險管理部門還存在“面子工程”現象,一些風險量化和監(jiān)控系統只注重短期效應,不注重長期投資,過于簡化,這種“花架子”體系根本無法預警,更談不上應對大的風險。因此,由這些架構和系統產生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和關鍵風險指標(Key Risk Indicator)一定要到位并發(fā)揮作用,從而使風險管理人員從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迅速捕捉到有價值的重要信息。否則,預警和及時的防范風險都將子虛烏有。如果第一個組成部分和第二個組成部分系統和架構有效到位,則第三個組成部分就水到渠成,這就是銀行可達到充足的流動性,并實現自給自足的量化監(jiān)控。第四個組成部分,是對前三個組成部分的提升,沖破了對某一產品、某一部門或某一區(qū)域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變成了可平移和可擴展的跨部門、跨區(qū)域、甚至跨國境的銀行綜合流動性風險管理。最后一個組成部分,是將前四個組成部分歸結并濃縮成高質量的報告,提供給高層管理者和監(jiān)管機構,便于管理者和監(jiān)管機構掌握及時、真實和有效的信息,真正做到時效流動性風險管理。
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第二個步驟是設置流動性容忍度等級和限制。在各相關監(jiān)管體制下(如巴塞爾協議規(guī)定的資本充足率指標等),各個銀行可根據自身市場定位、發(fā)展戰(zhàn)略方向、風險偏好,制訂可接受的流動性區(qū)間和傾向。第二個步驟應根據市場等外部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因此,也不存在所謂最好的模式:只是在不同時間,根據當時情況,通過設置(流動性容忍度)限制性條款,因時、因地發(fā)展銀行業(yè)務。根據更適合本銀行發(fā)展,制訂流動性容忍度的上下限。圖4是國外某銀行在設置流動性容忍度限制時考慮的部分限制性條款。
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第三個步驟是量化和實施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具體手段,這一步驟是在前兩個步驟政策到位、系統到位、關注到位后的具體及關鍵階段。國外風險管理界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能衡量風險,你就根本無法管理風險?!焙饬苛鲃有燥L險可從關鍵財務比例分析、現金流和凈資金需求分析、預警模型和現狀優(yōu)化模型三方面著手。關鍵財務比例和現金流、凈資金需求分析主要是從純財務角度進行量化分析;而預警模型和現狀優(yōu)化模型除了考慮財務數據以外,還加入宏觀經濟數據,資本市場行為(Capital Market Behavior)等數據和分析;另外,預警模型,顧名思義,是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流動性風險進行預警和防范,而現狀優(yōu)化模型是對銀行現有流動狀況進行評判和修正。
在流動性風險量化的基礎上,國外銀行針對流動風險管理,往往都有量身定制的“工具箱”。在這個“工具箱”里,一般都包括三大流動風險管理工具。第一大工具是應急資金計劃(Contingency Funding Plan,CFP,圖5)。國內不管大小銀行都應未雨綢繆,備有此種計劃。這種應急資金計劃越詳盡、考慮越周密越好,因為金融市場上“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不是沒有發(fā)生過,一旦此類小概率事件發(fā)生,誰做的準備越充分,誰就越遠離金融風暴的中心。
第二大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是流動性壓力測試。國內有些銀行對監(jiān)管部門要求的各種壓力測試,往往采取交差、應付的態(tài)度,多由級別較低、經驗較少的技術人員設計和執(zhí)行。由于沒有充分理解監(jiān)管部門的用意,加上參與人員經驗的缺乏和銀行內部重視不足,很多壓力測試變成了“做過場”,根本沒達到風控目的。圖6是國外銀行流動性壓力測試的方法和步驟。
第三大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是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為及時評價和審核現有流動性管理水平,向最好的實踐經驗看齊,差距分析應運而生。具體的操作辦法是對流動風險管理進行全方位評估,包括風險的定義、治理和監(jiān)督,以及流動性管理、量化和報告、壓力測試、應急資金計劃、公式。通過自身評估和與最好的業(yè)內實踐經驗比較,銀行能夠不斷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放開,中國金融改革也進入關鍵期,同時,也對監(jiān)管機構也提出了更高的監(jiān)督和管理要求。針對當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監(jiān)管機構可重點考慮三方面:第一,央行作為監(jiān)管機構,同時是流動性的最終提供者,要保證給予市場和銀行業(yè)足夠的信心。剛發(fā)生不久的“錢荒”,有業(yè)內人士稱之為“心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貨幣、金融政策的信心不足。改革需要穩(wěn)步、慎重推進,金融政策和舉措應一致和穩(wěn)健,監(jiān)管機構要給予市場足夠的心理準備。金融政策、舉動都是牽一發(fā)動全身。監(jiān)管機構絕不能著急,不能抱著動一下、看看效果再說的想法。第二,監(jiān)管部門的對外交流和交流技巧至關重要。從國外經驗來看,國外監(jiān)管機構和銀行自身都把交流、公示放在重要地位,且很會交流,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也多樣化。反觀此次“錢荒”,央行舉措非常突然,給銀行和市場帶來了很大影響。第三,監(jiān)管部門應進一步拓寬中國投融資市場,創(chuàng)造更多元化的投融資環(huán)境。
對銀行業(yè)來說,流動性風險管理可在如下三方面考量:第一,銀行應把流動性風險管理升級放在更重要日程上來。銀行流動性不僅關系到銀行日常經營、資金來源、融資成本、息差收入和信貸質量,更很有可能是在一夜間使貌似堅固、強大的銀行“土崩瓦解”的大事。銀行不能因憑借規(guī)模進入全球500強名單而沾沾自喜,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也要達到國際頂級銀行的水平。第二,銀行應從以增收為第一目的的單一投融資模式,轉變到以持續(xù)增長為目的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防止為追求高增長而“掙快錢”、躲避監(jiān)管。目前,銀行業(yè)(尤其是中小銀行)過度依賴同業(yè)拆借、理財產品等單一籌資渠道,再加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濫用,加劇了銀行流動和信用風險。中國銀行業(yè)應在監(jiān)管機構協調下,以整體持續(xù)、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為重,同心協力開展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創(chuàng)新,拓展投融資方式和渠道。第三,銀行應將流動性風險管理放到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不僅將流動性風險管理作為加強銀行風險管理的一個方面,銀行的決策層更應高瞻遠矚,將流動性風險管理作為提升銀行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有效工具和契機,重新審視本銀行的流動性和投資、經營模式,與時俱進,轉變和優(yōu)化自身投融資結構和發(fā)展方向,使我國銀行業(yè)穩(wěn)健、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為金融改革和經濟持久增長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融智第一資本投資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