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灝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是從“純知識”角度來進行教學的,即注重學科本位知識,而忽視了知識對于實踐的作用.當然,這和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觀念有著必然的聯系.在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則從學科本位逐漸轉向以應用為主的教學,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就具有積極意義.那么,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注重將解題過程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初中數學中有很多知識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百分比濃度問題、調配問題、增長率問題等,而在這些問題中,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會解題,但忽視了問題和實際情況間的聯系,從而導致問題解決發(fā)生錯誤.因此,在此類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就需注重引導學生將所解得的答案和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得到正確的解答.
【例1】 客車和貨車同時分別從甲、乙兩城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相遇時貨車比客車多行了120千米.客車再經過9小時到達乙城,貨車再經過4小時到達甲城.求:(1)客車、貨車的速度;(2)甲、乙兩城間的路程.
問題到這里并沒有完成,還需要對答案進行檢驗,經檢驗后發(fā)現它是方程組的解.于是得到客車、貨車的速度分別是40千米/時、60千米/時,甲、乙兩城間路程為9x+4y=600千米.
在教學中,通過類似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訓練,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積極意義.
二、注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在初中數學中,對于方程、函數等知識,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止一種.同樣,在生活中,利用數學問題來解決實際問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2】 張明在超市買某種品牌的牛奶若干盒,付款24元;過了一段時間再去該超市,發(fā)現這種牛奶讓利銷售,每盒讓利0.4元,他同樣用24元錢比上次多買2盒,求他第一次買了多少盒這種牛奶?
解法二:設他第二次買了x盒,由題意可列出方程:24x-2-24x=0.4.
解法三:設他第一次買的牛奶每盒x元,由題意可列出方程:24x-0.4-24x=2.
解法四:設他第二次買的牛奶每盒x元,由題意可列出方程:24x-24x+0.4=2.
不同的解決方法都可得到相同的結果.在教學中,為培養(yǎng)學生利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采用變式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變式可拓寬、加深學生的知識層面,體現教學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注重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討論
分類討論是數學中的基本思想,在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提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分類討論就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例3】 某商場計劃撥款9萬元從廠家購進50臺電視機.已知該廠家生產3種不同型號的電視機,出廠價分別為:甲種每臺1500元,乙種每臺2100元,丙種每臺2500元.求:若商場同時購進其中兩種不同型號的電視機共50臺,請你研究一個商場的進貨方案.
分析:這是一個分類討論的問題,所以我們分三種情況討論.
所以可以設計為購甲、乙各25臺或甲35臺,丙15臺.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固守于應試觀念,而應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主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