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會
2012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以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為基礎,以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理論為指導。它吸收了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是初中化學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優(yōu)點:具體化了必做的八個實驗活動(上冊三個、下冊五個);拓寬了知識面;精簡了許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習題難度;縮小了計算范圍;注意化學與生活、生產、科技、社會、環(huán)境等的聯(lián)系。注重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化學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并且重視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培養(yǎng),還重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整個教材印制精良,語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圖文并茂,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重視實驗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變強,而且,從書上看內容比較簡單,但是知識點依然很多很碎,不易把握。因此,很有必要對初中化學教材中的12個單元34個課題進行重新組合處理,使教材更“優(yōu)化”和“校本化”依然是每個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的一線教師必須的功課。結合以上觀點,本文從課題內的整合,單元內的整合,單元間的、跨學科的整合這幾個方面談一些個人的粗淺認識,不妥之處請專家批評指正!
一、關于課題內的整合
對于某一個課題來說,先要確定好主題,廣泛收集好教學素材,一般從以下三條線索選擇教學內容:(1)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學習化學的基本策略和方法;(3)反映化學與科技、生產、社會、環(huán)境、能源、材料、生活等方面的廣泛聯(lián)系和重要作用,具有STS教育價值的內容主題和學習素材。再篩選與課堂教學有緊密聯(lián)系的素材,要注意所選的素材既要符合中學生特定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認知規(guī)律的內容,還要符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原則,也就是把它們組織好,理順它們之間的連貫和層次關系,可以是順序型的,可以是發(fā)散型的,也可以是輻射型的。而設計好課時教學方案并實施課堂教學,是整個整合過程的重中之重,要不斷地經歷“設計→實施→反思→重建”的過程。比如,在緒言課的教學中,可以圍繞什么是化學、化學的作用、化學的發(fā)展、怎樣學好化學等展開素材的收集。像化學與人類的發(fā)展史、化學與糧食、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環(huán)境、化學與軍事、與化學相關的科技前沿等都是本課題中可用的素材。而補充“水中生血”、“魔棒點燈”、“水變牛奶”等趣味實驗可實現(xiàn)對教材的重新構建。此時在具體的教學中如果又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就會對教學案進行修改、調整。比如,在第三單元第三課題“元素”的教學中,由相對原子質量定義中的碳12和考古中的碳14引入課題后,從元素的定義、關鍵詞的理解、元素與原子的比較、元素的分類、地殼中元素的分布、元素種類與質子數(shù)目的對應關系、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元素周期表的結構規(guī)律3和使用等方面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處理,提高教學效率。
二、關于單元內的整合
在某一個單元中,教者既要考慮本單元內知識體系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還應考慮單元內如何整合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比如,在教學第九單元“溶液”時,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在剛學完溶液的形成后,沒有接著上溶解度的相關內容,而是由溶質、溶劑、溶液的關系,自然過渡到溶液的濃度這一課題的學習上。比如,從配置30%的氯化鈉溶液過渡到溶解度的學習,這樣的安排,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不至于使學生思路混亂,較好地防止了溶解度、溶液濃度之間概念的混淆,尤其對于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計算以及結合溶解度曲線比較溶液濃度大小的幫助比較大。
三、關于單元間的、跨學科的整合
對于一個不喜歡因循守舊、照本宣科的教師來說,他的教學設計當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進行。那么,確定教學內容和順序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呢?教育學家塔巴提出了六項標準: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xiàn)實的一致性、廣度與深度的平衡、適用廣泛的學習目標、考慮學習的可能性和適應性、適應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這些對于我們的教學還是有決定意義的,只要我們按照這樣的原則進行整合,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具實效。綜合整個教材,考慮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需要,對整個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處理,以實現(xiàn)學生強化知識的記憶、技能的鍛煉、方法的形成。
比如,在二輪復習的科學探究專題中,我選取了跨學科知識的2009年杭州化學中考第34題:
在課外活動中,老師要求學生自制一個總質量為400克左右,不使用電力的四輪小車,并比賽小車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運行的距離誰最遠。張明制作了如右圖所示的一輛小車,他往試管中加入兩種試劑,塞緊塞子,過一會小車向前運動了。
(1)理論上,在加入的兩種試劑總質量相同的條件下,請在下列試劑中選擇最符合比賽要求的試劑:①鋅粉、②鐵粉、③銅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鹽酸溶液。你選擇的試劑是_________(填序號),在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2)在加入的兩種試劑總質量相同的條件下,若要使小車的運動速度比(1)中所選試劑時快,應往試管中加入哪兩種試劑?________(填序號,從上一小題中提供的試劑中選)(提示:10%的稀硫酸比10%的鹽酸溶液pH要大)
(3)若仍選用以上試劑,在不改變試劑質量及道路和動力的條件下,如何使張明的小車跑得更遠?請?zhí)岢鲆环N改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學根據(jù)同樣的推進原理,但不進行化學反應,也能使小車運動。他選用的方法可能是_____________。
結合中考的方向,將學生其他學科的知識、經驗整合進化學課堂,促進其連接、組織和更深入地理解知識,使學生對與化學緊密相連的物質及其變化現(xiàn)象形成新的認識和判斷。
以整合的思想觀念對初中化學學科進行教材整合后,改變了按學科知識點為線索的體系,取而代之的是以主題或課題為骨架,以生活、社會、技術的廣泛關聯(lián)為背景,學習方式上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特點,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學習,給學生更多發(fā)表意見和想法的機會。教師在合理整合后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指導,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還得到綜合化提升,促進他們真正學會學習和形成強烈的科學意識。
對新教材的使用不僅要做出總結、歸納、反思,還要對教材結構、具體的實驗設計等進行優(yōu)化、整合,以進一步體現(xiàn)“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教學的內容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知識建構、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養(yǎng)成規(guī)律。當這些意識都已深入一線化學教師心靈深處時,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就會有重大的轉變。對教材的整合思路其實就是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規(guī)范化表達。結合我市有效教學理論的普及現(xiàn)狀,筆者以為實施初中化學教材整合,初三學生要較為系統(tǒng)地掌握化學知識。整合教材時,教師要本著把“體系”和“規(guī)律”兩者有機結合的思想,通過課題內、單元內、單元間、跨學科之間的整合等方法,確定好教學內容的順序,以達到有效、實效教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