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民
雷聲溦老宅受母恩
從雷氏家族的二代傳人雷金玉起,其大名已經被彪炳史冊了,更何況后面還有依舊輝煌的五代人,怎么就會讓“樣式雷”后來的歷史記憶如此蒼白無力,竟被塵封百年之久?此處,作者不得不轉一下話鋒,敘說一下張寶章先生在海淀鎮(zhèn)對三百年前“樣式雷”老宅的尋找。正是在尋找出現的難度中才埋著這個問題的伏筆。
自從康熙皇帝在海淀修建了暢春園以后,康熙每年都有很長時間常住暢春園。這里不僅成為了他的休憩游樂之所,還成為皇宮以外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所以從康熙26年以后,暢春園附近的“海淀村”便有了眾多的官吏宅地和別墅。如曹雪芹的舅祖、暢春園總管李煦,就買房居住在此處。而在這之前這里住的人家很少,且大都是貧苦百姓,其中也不乏在暢春園、圓明園工地打工的平民。隨著住戶的逐漸增多,這里逐漸成為一個貧富共存、商鋪林立、市井濃郁的街鎮(zhèn),海淀村由此而成為海淀鎮(zhèn)。
寶章先生是位老海淀,他有很多著作對海淀鎮(zhèn)的歷史變遷涉獵很深。那么,前面不是提到天津大學教授王其亨在報告里說“樣式雷”幾代都住在頤和園北面的大有莊嗎?寶章先生為何把目光投向海淀鎮(zhèn)呢?轉折就在此處。當寶章先生得知大有莊的線索后,也是大喜過望一番,但是經過多方查找,卻發(fā)現“樣式雷”從未住過大有莊。這不免令人失望,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在他查找之中,得到了“樣式雷”曾在海淀鎮(zhèn)前官園住過的消息,同時印證了“樣式雷”的祖墳在四季青鄉(xiāng)巨山村說法的準確。這又讓寶章先生興奮起來。但問題是海淀鎮(zhèn)大部分地區(qū)都被拆遷,因此尋找的難度非同尋常。在當地派出所和一位文友的幫助下,寶章先生找到了前官園的老住戶,雷氏旁系后裔雷冠英,結果表明前官園老宅僅是家族支系的住房。線索再次中斷,寶章先生一連多天把自己埋在了國家圖書館里的古籍里,如同大海里撈針但竟有收獲,他居然查到一本《海淀雷氏修理房間工料冊》,里面竟是第七代“樣式雷”親筆記錄的維修海淀鎮(zhèn)祖宅時購買建筑材料和用工花費的賬本。這說明雷家在海淀鎮(zhèn)的確有一處獨立的宅院,但具體在海淀鎮(zhèn)何處未說到。寶章先生不得不求助于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樣式雷”課題組的張威博士,等拿到朱啟鈐《樣式雷考》的復印件后,終于知道了這個祖宅就在槐樹街,而且還是雷氏家族居住了二百年的老宅。在以后的考證中,寶章先生深深感嘆槐樹街老宅不愧經歷了七代“樣式雷”的居住傳承,鼎盛時期它的南北寬度達到五、六十米,東西長一百二、三十米,可分中、東、西三個路段的三個大門進出,可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樣式雷”故居。寶章先生不愧是海淀鎮(zhèn)的活地圖,當他知道了老宅的位置,也就知道了七代“樣式雷”為什么死守海淀二百年的原因。原來,槐樹街老宅距離暢春園僅一里地,距圓明園3里,到御園的路更近,在這個地方當差,盡管四面來風也能安之無恙。至于雷氏后人何時離開海淀?為何離開?這還是后話。這里要說的是,“樣式雷”居住在海淀二百年,這中間的時光年輪有兩次險些停止轉動。先說第一件,“樣式雷”第二代傳人雷金玉去世后,這個建筑世家的傳承險些夭折。這個有著戲劇性變化的過程令寶章先生在史料搜集過程中,不免倒吸了口氣。猶如電視劇中的緊張劇情,明明知道有好的結局,仍免不了要受一把刺激。
原來,雷金玉一去世,他的幾位夫人中僅有一位留下,其他幾位各帶各的子女扶著雷金玉的靈柩全部回到江寧縣老家,從此再未回京。留下的夫人張氏和她的一個三個月大的兒子雷聲澂仍居住在海淀鎮(zhèn)槐樹街雷氏祖宅。說到這里,人們很難想象僅有三個月大的聲澂如何子承父業(yè)?不僅要成人,還要像父親一樣練就一身的本事,這談何容易!但誰料想,紫氣東來,一個女性恪守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憑借著偉大的母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硬是把雷聲澂真的培養(yǎng)成了雷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說到這里,不能不讓人唏噓,這簡直是一個無法復制的神話!
乳燕初飛,鯤鵬遠翔,聲澂不負母望,長大后在“三山五園”馳騁著他的才能,他還把他的次子雷家璽也培養(yǎng)成了他的傳人??上?,關于這其中漫長的過程,在雷氏家譜里卻鮮有記載。但這又能怎樣呢?有了這令人稱奇的結局就足夠了!后話先提,倒是多少年后,聲澂之孫,也就是第五代“樣式雷”雷景修為其曾母張氏在巨山村雷氏祖墳上立了一塊“德政碑”。
雷氏家族一廂情愿的名山事業(yè),今天我們看來是重于泰山。
雷家璽盛世伴乾隆
“樣式雷”家族的歷史綿延到了乾隆時期,其特征也和所處時代一樣有了家族的繁榮。乾隆皇帝與“樣式雷”,猶如兩座各不相同的峰巒相互映襯著。乾隆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故事,他從小就生活在暢春園和圓明園里,其六下江南讓他飽覽了各地風光之美,加上此時國內經濟繁榮,國力昌盛,于是他加快了大興土木、擴建園林的步伐,在北京的西北部,在河北的承德同時擺開戰(zhàn)場。乾隆有理由這么做,因為除了以上條件外,還有一個讓他最為稱心的原因,這就是“樣式雷”足以把他的愿望變成現實。他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帶上“樣式雷”中的一員,而乾隆身邊的“樣式雷”竟如他所愿,由一個人變成三角之勢,這在雷世家族的歷史上還是空前的,況且他們三人均三十歲上下,正值建功立業(yè)的黃金年齡。
第四代“樣式雷”一號人物雷家璽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第三代傳人雷聲澂的次子,他與哥哥雷家瑋、三弟雷家瑞共同組成一個強大陣容來迎合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在康乾盛世的中晚期至嘉慶年間釋放著巨大的能量。三兄弟在設計上最擅長謀篇布局,無論是京城里的建筑還是西郊的“三山五園”,逐漸和江南的特色連接在一起,就連紫禁城里的“寧壽宮”花園也被建設得極具江南味兒,乾隆皇帝每次欣賞時從來不忍心漏掉每一個景致,“寧壽宮”因此有了第二個名稱“乾隆花園”。
“乾隆花園”建在四周宮殿林立的狹長地帶,如果沒有“樣式雷”當年的巧妙構思和精心設計,這里很難變成“宮里花園”,一批錯落有致的精巧建筑和曲折游廊、逶迤山石共同組合的園庭大觀典雅四溢、清香流動,古華軒、旭輝亭、養(yǎng)性殿佛堂、萃賞樓、符望閣、竹香館等等,是活力?是魅力?還是視覺沖擊力?既使是現在,有誰不會在欣賞之后在心里埋下美好的記憶呢?
世界上還有沒有第二個地方像海淀這樣,有一塊兒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面存在園和園相連、樓與閣相望的景象。至今,這塊土地仍然浸潤在“三山五園”的歷史沉香里,呼吸著皇家園林散發(fā)出的巨大能量。何謂“三山五園”?在此處可以明確地說,是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和暢春園、圓明園。當然還可以加上現今在北京大學里的蔚秀園、朗潤園、勺園以及清華大學里的熙春園和近春園等小型園林。雷氏三兄弟當時就承擔了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的部分設計、修建工程。其中對萬壽山清漪園的修建工程最值得多說幾句。
清漪園在元朝時是一座水庫,明朝時在甕山(后來的萬壽山)建造了許多寺院和亭臺,并取名為“好山園”。清乾隆15年(1750年),乾隆利用這里的環(huán)境建造了清漪園。次年改甕山為萬壽山,改甕山湖為昆明湖。雷氏三兄弟當年的偉業(yè)就在這“兩改”的工程中展開,其成果現都裝在天下人胸中,這里勿須贅述。但必須要說的是,當年,乾隆修建清漪園也含有疏通水系的作用,雷氏三兄弟為清漪園的水源充足,同時讓這里成為有江南特色的魚米之鄉(xiāng),就在方圓幾十平方公里內,開挖疏通了萬泉河、南旱河、北旱河、香山引水渠、南北長河以及建設了上百個蓄洪水閘及石槽,一張巨大的水利設施網直接造福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農民有了旱澇保收的基本條件,“京西稻”“北京鴨”成為海淀特色產品,海淀也有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譽。即使今天,這些在二百年前取得的成果仍在升華,一個以“三山五園”撬動海淀區(qū)經濟增長的宏偉構想正在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的建設中繼續(xù)發(fā)生著作用。
有物質的就有精神的,一件與乾隆有關的歷史事實也很值得一提,清代畫家“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當年畫的《康熙萬壽盛典圖》為我們留下了一幅京城市井圖,其實乾隆的八旬萬壽慶典比康熙更有內容卻容易被人忘記,這在當時可是耗銀114萬兩的特殊工程。寶章先生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有過人之處,他憑借老海淀的睿智目光,在時空交叉的各種困惑中撥去迷霧,將“樣式雷與萬壽盛典”單作為一個話題進行史料分析后終成一篇文字性的“乾隆萬壽盛典圖”。
據寶章先生文中記載,清代驚動全國的萬壽盛典有七次,七次中要數康熙的60歲萬壽慶典和乾隆的80歲萬壽慶典最有規(guī)模和聲勢。因為乾隆的萬壽慶典與雷氏家族有關系,所以此處僅說乾隆。乾隆的萬壽盛典從圓明園大宮門出發(fā)所經路線,除從紅橋南折清梵寺,從三座門南折經北長街進西華門外,其余路線和康熙壽典大致相同。但是康熙壽典的經壇大部設在沿線寺廟,云集的全是國內各界代表,而乾隆的壽典大部設在了交通要道路口,并為外國使節(jié)專設慶臺和戲臺。這樣,就造成了國人百姓與洋人一起振臂高喊,山呼海嘯,普天同慶的場面。從這里就可以看到乾隆的眼光高于康熙,他開始留意國外,頗有開放的色彩。說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這和“樣式雷”又有何關系?這也正是乾隆非常重視的地方。原來,乾隆萬壽盛典的路線要有亭臺殿閣、西洋樓房、假山石洞、寶塔牌樓等等仿真建筑幾十座,件件要有逼真的效果,能接受這個工程的當時唯有雷家璽。而雷家璽果真不負重望,將這些臨時建筑造得令人稱奇。雖然這些建筑的生命力僅存在一天,但是又有誰不認為正是這一天的時間,就能讓雷氏家族青史留名,并在人們心里再添另外一張充滿濃郁風情的都市風情圖呢。
“樣式雷”三兄弟的藝術才華在乾隆年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此時承德的“避暑山莊”也在擴建之中,這座始建于康熙年間的皇家行宮當時已經有了36個景點,到了乾隆年間又擴大了一倍,1790年總數達到72個。在新建的36個景點中雷家三兄弟是主要設計者。
雷氏家族為皇帝設計建造靈寢的序幕也是在乾隆年間拉開的。嘉慶皇帝的“昌陵”成為雷氏家族的第一個陵寢杰作。它由雷家璽設計,地點位于清西陵太平峪,與嘉慶祖父雍正的泰陵相鄰。
清西陵位于現在的河北易縣,距北京120公里。它以雍正的泰陵為開端,逐漸成為了一座建筑群。這里葬著4個皇帝,9個皇后和27個嬪妃。從現存的圖紙看,昌陵地宮的結構宏大、四門九券雕刻極為精細。盡管說每一座皇陵都是無數工匠與百姓的血汗和生命換來的,但從建筑學上來說,這些建筑又可堪稱奇跡。
雷家璽于道光五年去世(1825年),葬在巨山村的雷氏祖坣。第四代“樣式雷”身后,大清王朝漸漸走向自己的背影。
雷景修承前為后人
雷氏家族的故事到了第五代這里有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插曲,雷家璽61歲猝然去世,但是他臨終前并沒有把“樣式房”的掌案名目交給他的兒子雷景修,而是交給了家族外的同事郭九。做出這樣一個影響家族命運的決定是冒著巨大風險的。
雷景修是第三代“樣式雷”之孫、雷家璽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于嘉慶八年(1803年)。 他從十六歲開始就跟父親雷家璽在樣式房學習家傳,奮力勤勉,不辭勞瘁,在業(yè)務上漸漸露出頭角。正當迅速成長時刻,老父親突然去世。彌留之際,雷家璽擔22歲的景修經驗尚乏,難以擔當掌案,便留下遺言將掌案名目交給手下同事郭九。
風險由此而來,假如雷景修以后就此罷手或者他畢生爭不回掌案,“樣式雷”建筑世家將在此時走到終點。到那時如果雷家璽地下有知將作何感想?況且“樣式房”的掌案之權,每一個輪回都是在競爭中獲得,這一回難道前景如謎?好在雷景修深知父親的畢生修為,更對父親臨終前的用意心知肚明。也就是從那時起,雷景修臥薪嘗膽,開始了漫長的職業(yè)操守,誠心接受郭九的指派,在千辛萬苦中度過二十四年后終于全面繼承了“樣式雷”的建筑技藝,46歲時又爭回了樣式房掌案。雷氏家族之幸!中國的古典建筑之幸!
追來朔往,雷景修的經歷和他祖父雷聲澂的成長頗為相似,兩者都是在家族事業(yè)傳承的關鍵時刻險些斷掉家族的傳承鏈條。先祖雷聲澂是由他的母親把他從一個三個月的嬰兒培養(yǎng)成第三代“樣式雷”,而雷景修呢?則是自我磨練了二十多年后終于功成名就,重新爭回掌案位置。回顧以往,景修更加感慨當年曾祖母張氏為雷氏家族付出的努力是何等的不易。他當上掌案后,一個承前啟后的決定促使他對巨山村雷氏祖塋進行了重建,重建后的雷氏祖塋第一個墓碑就是景修為曾祖母張氏立的“德政碑”,上面的碑文也是由他親自書寫的。
雷世家族的傳統家風一脈相傳到景修這兒,成為了家族鏈條中最為閃光的部分。他是一個理財高手,他將圖樣、燙樣、畫樣視為家產,積攢得竟裝滿了三個房間。這種以“經營理財”為手段的管理在那時開了家族史上的先河,以至過了一百多年后,才有了我們現在能在國家圖書館里親眼目睹到這些畫樣、燙樣的機會。一個是重修祖塋,一個是積累知識,兩件大事蘊含的道理如出一轍,主題便是承前啟后。
雷景修雖然技藝高超,但卻鮮有用武之地,隨著道光、咸豐年間的國力衰微,大規(guī)模的園林宮殿建造紛紛停下腳步,只有一些小打小鬧的修繕工程偶爾出現,直到咸豐皇帝病故于承德避暑山莊,在遵化平安峪為皇帝修建定陵時,“樣式雷”祖?zhèn)髟O計和建造陵寢的全套技藝才得以施展和發(fā)揮,但此時景修已年過半百了。然而,第六代“樣式雷”也就是雷景修的第三個兒子雷思起和雷家其他五人此時正以前所未有的陣容在雷景修一去世便順利掌管了樣式房。
雷景修在同治五年(1866年)去世,被葬在巨山祖塋。在他去世時,半個京城都沉浸在對他的追思之中,送葬的百姓擠滿了幾十里長街。同治二年和光緒元年,兩位皇帝先后欽頒敕書,賜贈雷景修為奉直大夫、通奉大夫,為二品封典,誥封雷妻尹氏為二品夫人。光緒敕書贊景修“業(yè)可開先、澤堪啟后”。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