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消夏”,這名字真是好聽?!跋?,消受也?!跋堋毕奶欤谘籽琢胰罩型赋鲆环N閑適和愜意。
“夏至”之后,天氣進入最炎熱的季節(jié),古謂之“伏日”,今人稱之“三伏”?!稘h書·郊祀志》顏師古注:“伏者,謂陰氣將起,近于殘陽而未得升,故謂藏伏,因名伏日也?!惫湃藢Α胺钡拇_定是:以夏至為起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所以,自“夏至”始,“消夏避伏”之風漸起。古代,在北方,“夏至”之后,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如《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薄吧取?,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據(jù)《歲時雜記》載:宋朝自初伏日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有一次,皇帝賜冰給歐陽修,歐陽修又將多賜之冰,贈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梅堯臣。梅堯臣高興之至,于是作詩紀念:
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盤冰賜近臣,絡(luò)繹中使馳。
在古代,有閑人家,還有一種比較高雅的“消夏”方式——焚香。上好的香料燃起,室內(nèi)青煙裊裊,香氣氤氳。盤腿靜坐,心境生涼。
在民間,古人還仿“冬九九歌”,編出了“夏九九歌”。元人陸冰《吳下田家志》記曰:
一九至二九,扇子弗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弗入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世易時移。近幾年,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又流行起了“新夏九九歌”,歌詞曰:
一九二九溫升高,搖扇風扇開空調(diào);三九溫高濕度大,沖涼洗澡來消夏;四九炎熱冠全年,打開風扇汗不斷;五九烈日當頭照,無處躲來無處跑;六九時節(jié)過立秋,清晨夜晚涼颼颼;七九炎熱將結(jié)束,夜間睡覺防涼肚;八九到來天更涼,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時節(jié)過白露,過冬衣被早打譜。
在我的家鄉(xiāng),夏至之后,街上滿是賣涼皮、涼粉,時鮮水果的,人們以之“消夏避暑”。農(nóng)家上坡時,總是裝滿一壺燒好的“綠豆湯”,帶到田中喝。一頓勞作后,喝上一碗飄著綠色的“綠豆湯”,生津生涼,既可解渴,又可避暑,清爽宜人,真如做了一次草野神仙。
觀民“風”,以察民情。漢代設(shè)“樂府”以采“風”,而今,我們雖不能“振木鐸”行于道,但追懷古風,察觀世情,心向往之,亦可裨益人生,醇化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