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雀東南飛(并序)》以悲劇的形式,揭露了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其悲劇意義在于詮釋了封建制度對人的人生價值、愛情、生命的全面毀滅,本文從三個方面賞析了詩歌蘊含的深刻的悲劇性。
[關鍵詞] 悲劇性;人生價值;愛情;生命;毀滅
《孔雀東南飛(并序)》作為古代民間文學偉大的詩篇之一,它以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方法,暴露了封建門閥制度統(tǒng)治的罪惡。它是文學美苑里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因其偉大的悲劇意義,歷來為世人所關注,它以悲劇的形式激起了人們對丑惡事物的憎恨,從而獲得了審美愉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它的悲劇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它的悲劇意義詮釋了封建制度對人的人生價值、愛情、生命的全面毀滅,有著獨特的思想意義和啟迪價值。而這些都源于詩歌本身蘊含著深刻的悲劇性。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賞析其悲劇性。
悲劇性表現(xiàn)之一:人生價值的毀滅
詩作最震撼人心的不是作品成功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女主人公劉蘭芝的藝術形象,而是婆母焦氏無視這一完美動人的存在,并對女主人公的人生價值進行無情的摧殘。
詩歌為了強化這一悲劇性,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完成了對劉蘭芝形象的塑造。詩歌開頭,作者成功運用“賦”的手法,鋪陳排比,“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突出了劉蘭芝知書達禮,多才多藝,勤奮好學等諸多優(yōu)秀品質。可以說是極盡形神塑造之能,將劉蘭芝光彩照人的形象定格于文學藝術的殿堂之中。寫劉蘭芝拜別焦母,表現(xiàn)了她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與小姑告別,又顯得真情無限,依依深情。
可以說,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評價,劉蘭芝都是無可挑剔的好女人。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所有的優(yōu)秀品質——她有織布紡紗本領,她有相夫教子素養(yǎng),她有奉養(yǎng)婆婆的孝心,她有愛護小妹的愛心等等。她的人生價值遠非一般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所能概括。她對愛情忠貞如一,堅定執(zhí)著。甚至為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憤然辭世而去。
可以說,在劉蘭芝的身上,集中展現(xiàn)了封建時代女性的完美的人生價值。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身價無限的人,卻得不到焦母的歡心,甚至遭到的只是無休止的肉體折磨和精神戕害!一個人的應有的價值得不到承認,反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必然要激起人們的憤怒。長期以來,中國道德倫理觀念里,愛情可以不要,事業(yè)可以拋棄,甚至生命可以付出,但是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容毀滅。這正是《孔雀東南飛》一詩要揭示的悲劇性主題之一。
悲劇性表現(xiàn)之二:愛情的毀滅
《孔雀東南飛》一詩中,劉蘭芝與焦仲卿追求自由愛情,追求美好婚姻,兩個人沉浸在幸福美好的婚姻中,無視這個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對他們的規(guī)范和約束時,必然會招來一種毀滅性的災難。這也可以看做是二人婚姻悲劇的根源。
焦母作為封建家長,寡婦熬兒,獨立支撐一個仕宦之家,在兒子身上寄托著重振門庭的夢想。而焦仲卿雖身在官府中當差,卻因與劉蘭芝郎情妾意,經常廝守在一起。焦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她深怕兒子仕途有失,于是遷怒于劉蘭芝。劉蘭芝是令焦仲卿在仕途上不求進取的原因。他們沉醉于愛情之中,無形中對封建家庭的未來構成了威脅,因此焦母認為自己有責任,也有權利進行阻止與干涉,逼迫兒子休掉劉蘭芝。所以,焦劉二人完美的婚姻一開始就隱含著悲劇性。如果焦劉二人就此收斂,屈服了,那么他們婚姻的悲劇性就會平淡得多。文中的焦劉二人不僅沒有屈服焦母的淫威,反而進行了激烈的抵制。焦仲卿一開始就發(fā)出抗議,“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并為自己和妻子的未來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但是他們的掙扎是徒勞的,因為對他們的婚姻構成威脅的不單是焦母,更大的威脅是整個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所以,當劉蘭芝回到娘家以后,嗜財勢利的劉兄便拿出家長的淫威,維護自個家庭的利益,所以才有了“理所當然”的逼婚,在“劉兄逼婚”二重打擊下,焦劉二人美好的愛情毀滅了,強化了愛情毀滅的悲劇性。
悲劇性表現(xiàn)之三:生命的毀滅
《孔雀東南飛》以詩歌的形式詮釋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這一普遍性的愛情悲劇規(guī)律。
因為焦劉二人為了愛情,早已經不惜犧牲了仕途,所以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也是置之于生命之上的,他們隨時準備著為愛情殉難。劉蘭芝個性剛強,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十分明朗。在與焦仲卿離別時山盟海誓,“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所以,回到娘家以后,當縣令派人來提親時,她告訴母親,“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要求“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當兄長露出丑陋的嘴臉逼迫自己時,劉蘭芝無路可走,柔中帶剛地告訴哥哥,“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在聰明的劉蘭芝看來,他們的愛情已經不可能保全了,所以她做好了不好的打算。因此,聽到心愛的男人不理解的“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的誓言之后,立即回答說“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他們決定以死來抵抗黑暗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這就注定了他們命運的悲劇性。
劉兄為了攀附權貴,焦母為了重振門庭,他們全然不顧一對視愛情如生命的鴛鴦。即使是焦仲卿萬念俱灰,告訴母親自己“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的“遺言”時,焦母竟然都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中表現(xiàn)出的殘酷、自私與冷漠該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呀!正是這種殘酷、自私與冷漠的封建家長制扼殺了兩個活生生的人!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
作者簡介:杜慶軍(1976—),男,河南省鹿邑縣人,講師,河南省鹿邑縣德源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