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世紀《漢書》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存在問題

      2013-04-29 00:44:03李艷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8期
      關鍵詞:文學研究漢書狀況

      摘 要:《漢書》文學研究相比前代,在新世紀顯得較為活躍,既有對《漢書》文學的總體研究,也有對其具體篇章的文學研究,還有與其它作品的對比研究。然而,與《史記》文學研究相比,盡管出現了對其進行宏觀性架構和綜合研究的論著,但《漢書》文學研究仍顯得稚嫩、單調,甚至重復,對具體篇章的研究也不夠廣泛而深入?!稘h書》文學研究有待于人們對其文學地位的正確認識,而不僅僅是籠罩在《史記》文學研究陰影下的附帶研究。

      關鍵詞:《漢書》 文學研究 狀況 存在問題

      新世紀以前的《漢書》文學研究狀況,潘定武的《〈漢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1]一文已有介紹。新世紀以來,以《漢書》為對象的文學研究文章有60多篇,其中博士論文就有2篇,也出現了《漢書》文學研究的專著[2],既有對《漢書》文學的總體研究,也有就具體篇章的文學研究,還有與其它作品的對比研究。總體看來,新世紀以來的《漢書》文學研究較為全面地涉及了相關內容,包括結構藝術、寫人藝術、敘事藝術、語言藝術、藝術價值和影響等方面。

      一、《漢書》結構藝術研究

      關于《漢書》的結構藝術研究,潘定武的博士論文《〈漢書〉文學研究》設立“《漢書》的結構形態(tài)”章節(jié),認為:《漢書》在結構上比《史記》更加注意整體性與規(guī)范性,作者既斷代為史,又具有鮮明的通史意識,努力將“斷”與“通”結合。并從全篇和單篇結構形態(tài)兩方面進行闡述,就全篇來說,《漢書》在整體架構上具有“一部如一篇”的特點,表現為紀、表、志、傳的紀傳體總體框架,而四體內部布局又相互照應,而《漢書》的單篇結構則顯現出“點次于掌上”的謀篇特色,表現為單篇結構的嚴整與多樣、篇中賓主照應、曲折張弛之法。

      李成林的博士論文《〈漢書〉文學研究》也設立了“《漢書》的結構特色”章,除了對《漢書》整篇結構和單篇結構的分析外,他還以《元后傳》為實例,從“外向型結構”(《元后傳》與《漢書》其它篇章的關聯)和“內向型結構”(《元后傳》內部布局)兩方面對《漢書》的篇章結構安排進行深入分析。論文認為《元后傳》結構對外與前后各篇關系緊密,自覺融入全書的結構構思,共同為表達作者的某種史意服務;對內則在導引、斷續(xù)、對比、照應、線索交錯、適時調節(jié)以及使用警句進行提動等方面,都有精心安排,匠心獨具。

      張旭輝的碩士論文《〈漢書〉列傳結構研究》從題名上看雖是對《漢書》列傳結構的專門研究,但實際上突破了結構研究的范疇,它從體例、章法、節(jié)奏三方面對《漢書》列傳加以分析。認為《漢書》列傳結構在體例上表現為:以人帶事、傳以著人、事重于人、理重于人的人與事關系,傳贊功能相比《史記》分明、奏章起斡旋與凝聚作用的事與論關系;在章法上,《漢書》列傳結構具有數理學意義和敘事學意義;在節(jié)奏上表現為緩急、冷熱、疏密的特點。

      二、《漢書》寫人藝術研究

      從人物研究的對象看,女性形象研究相對較熱。

      肖青云的碩士論文《呂后、元后史學形象比較與班固的女性觀》[3]以呂后、元后為研究對象,從政治活動、人物性格兩個方面對《漢書》中的這兩個政權女性形象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得出:從政治活動看,呂后經歷了從平民到平民皇后、從幕后到臺前、開拓西漢盛世的政治活動過程;而元后則有著“圣女興世”的預言應身、皇太后的裙帶政治、亡國太后的政治經歷。從人物性格看,呂后集賢惠善良與剛毅殘毒、深謀遠慮與目光短淺、知人善任、以大局為重和豁達大度等性格于一身;元后則有著溫良賢淑、豁達大度、寬厚有余、果敢不足、重情懷舊的性格特點。論文認為:在《漢書》所描述的女性形象中,呂后與元后是最為璀燦奪目的兩顆明珠,她們都曾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活躍在許多歷史事件中,參與并見證著西漢王朝的興衰榮辱,同時,她們特質的女性身份使得她們的形象更加異彩紛呈。

      對于呂后、元后這兩位女性形象,明娟在其碩士論文《〈史記〉、〈漢書〉中的女性形象》[4]中也有類似分析,該論文還對《史記》《漢書》中的其它典型女性形象進行了分類,認為政治關系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政治關系中的有子無子、有德無德、紅顏薄命以及和親女子三類,而政治關系之外的女性形象多為卓爾不群的女子,如浪漫自由的卓文君、有膽有識的智慧女子和剛烈的母親等。另外,該論文還把《漢書》與《史記》、特別是其它非史傳文學的女性形象塑造進行了對比分析,雖然論述較為簡略,但這種比較對《漢書》的文學研究有著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邱文穎的《〈漢書〉后妃描寫的選材特點》[5]一文則從選材角度對《漢書》的后妃形象進行了論述。認為班固在《漢書》后妃形象描寫選材時,緊緊圍繞她們的性格、命運,既注重選材的詳略不一、繁簡得當,又注重在人物完整的命運軌跡中突出重點的安排,做到完整中有重點,塑造了鮮明的后妃形象,體現了作者出色的材料駕馭能力,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漢書》的文學價值。

      除了女性形象,《漢書》中的其它人物形象也有所涉及。如王莽形象,萬文興《〈漢書〉中王莽形象的三重變奏》[6]一文就以王莽的人生進程與班固對王莽評論的變化為主線,剖析了王莽形象在《漢書》中的三重變奏,認為《漢書》中的王莽在人生不同發(fā)展階段有著忠臣孝子、政治野心家和亂臣賊子三種不同的形象:王莽前期的行為給人以忠臣孝子的良好形象,借此在官場如魚得水,青云直上;發(fā)跡后的王莽野心勃勃,代漢自立;在挽救新朝的危機中未能成功反而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李陵、蘇武的形象在部分文章中也有所論述,如汪春泓《關于〈漢書·蘇武傳〉成篇問題之研究》[7]、何寄澎《〈漢書〉李陵書寫的深層意蘊》[8]等,雖然文章的重點不是針對人物形象而論,但是在論述篇章的成篇問題、書寫的深層意蘊過程中,卻是基于《漢書》對李陵、蘇武人物形象及其塑造問題而展開的。

      對于《漢書》傳記寫作的特點,任剛《〈史記〉、〈漢書〉“以事寫人方法”的比較》[9]一文認為,《漢書》和《史記》一樣,都是以寫人為中心的的傳記文學作品,二書寫人的總方法就是以事寫人,即把人物放在劇烈的矛盾沖突中來刻畫,以日常生活細節(jié)刻畫人物,分層刻寫,步步深入以及采用直言、比較與襯托的方法。

      江俐蓉的碩士論文《論班固的傳記家主體精神與〈漢書〉的人物傳記》[10]則認為,在班固的傳記家主體精神影響下,《漢書》的人物傳記呈現出以下特點:在選擇傳主時以選擇忠臣為主,突出他們忠直、忠誠、忠勇的特點和事跡;對傳主的評價以人物品格和處世態(tài)度兩方面為主,認同剛直、忠誠的品格,欣賞謹慎的處世態(tài)度;選擇和處理材料時重點突出事而非人物性格,通過事總結出為人處世的道理。在傳記中大量收錄傳主的奏疏;藝術風格冷靜矜持,在心理、細節(jié)、個性化語言描寫方面遠沒有《史記》生動。

      人們也注意到了班固的人格審美意識對《漢書》傳記寫作的影響。朱家亮《論〈漢書〉人物傳記中的人格審美意識》[11]一文認為,作為漢代正統儒學思想代表,班固的人格審美意識以道德人格審美為主要特征。在《漢書》人物傳記中,它藝術地表現為崇高人格、中庸人格、悲劇人格三種形式。趙東栓《班固的人格審美意識與〈漢書〉的人物形象》[12]一文同樣也從班固人格審美意識的道德主體性入手,認為在《漢書》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班固基于儒家的哲學與人的價值論而形成的人格審美意識體系,強調了道德的主體性及整體、秩序、規(guī)范絕對服從,從而使《漢書》中的人物形象趨于類型化,以至限制了人物個性的充分表現。另外,昝風華《漢代信仰風俗與班固及其〈漢書〉》[13]一文從漢代信仰風俗的角度對《漢書》的寫人藝術進行了考察,認為漢代社會是一個“鬼神術數之世界”,其信仰風俗對于《漢書》寫人的影響表現為:書中對人物音容儀貌的描寫往往帶有神秘色彩,兼有暗示其人品性、未來的作用。

      三、《漢書》敘事藝術研究

      新世紀人們對《漢書》敘事藝術的研究相對其它方面較為細致而深入。

      潘定武《〈漢書〉文學研究》設立了“《漢書》的敘事藝術”專章,分為四個小節(jié)進行解析:敘事視角與時空特色;敘述內容的虛實與疏密;敘述類型的概括性敘事和呈現性敘事;文如其人的《漢書》敘事藝術鑒賞。論文認為:在敘述形式上,《漢書》借鑒了《左傳》以來的優(yōu)秀傳統而又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在敘述上較好地把握了敘事視角,恰當安排時空的關系?!稘h書》注意時間變化與空間分合。作者在注重信實、追求博洽的同時,也有數量可觀的虛構和虛寫之處?!稘h書》敘事“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在敘述內容的安排上能做到疏密結合,張弛有度;在敘述方式上注意將概敘白描和工筆渲染恰當結合。因為作者具有較高的敘事技巧,因此《漢書》寫人與《史記》一樣,往往能達到文如其人的效果。

      李成林《〈漢書〉文學研究》同樣對《漢書》的敘事藝術進行了研究,不過采用了不同的角度。論文通過將《漢書》與《史記》及其續(xù)作進行比較,認為《漢書》呈現出肅正、嚴密,不拘定法、富于變化、恢宏而大氣的總體面貌:在敘事框架上,《漢書》往往能打破常態(tài)的敘事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敘事手法,從結構的整體著眼,顯得塊狀分明,同時它還有依事立體的重要特征。《漢書》敘事還有著典型化傾向,它善于營造特定情境,有著獨到的戰(zhàn)爭描寫,注重細節(jié)的突出,長于對比、斷續(xù)之法,講究遣詞用字等,形成多變的敘事風格?!稘h書》還注重在堆積的敘事文字中進行調節(jié),不使之顯得滯重。

      此外,昝風華《漢代信仰風俗與班固及其〈漢書〉》一文仍從漢代信仰風俗影響的角度,認為《漢書》的敘事過程中則多用帶有風俗信仰意味的預兆、預言來暗示、照應人物命運和事件結局。筆者拙文《論〈漢書〉的顯性互見法》[14]一文則認為顯性互見法在《漢書》敘事中運用得比較突出,《漢書》在繼承《史記》顯性互見法運用的基礎上,整齊、規(guī)范了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并加以更為自覺而縝密地運用,體現出作品圓融而嚴謹的編撰風格,也使該方法的運用走向了成熟和完善,成為后世正史競相模仿的典范。胡家驥的碩士論文《東亞紀傳體史書的敘事模式——以〈史記〉、〈漢書〉和〈三國史記〉為中心》[15]則把《漢書》置于東亞大的漢文化圈中,對其敘事藝術進行考察。

      四、《漢書》語言藝術研究

      對于《漢書》的語言藝術,潘定武和李成林兩人的博士論文中都有專章研究。潘文注重從語言的風格探討,認為與《史記》雄奇疏放、跌宕多姿的語言風格相比,《漢書》的語言藝術呈現出三方面特征:語言的豐贍雍雅和明整凝練;語言的冷峻與深情;語言的謹嚴有度和生動風趣。李文則論述了《漢書》語言方面的技巧和特色,認為《漢書》的語言表現為“雅”的特征,班固喜用一些能夠營造雅的風貌的字詞,而棄用一些惡俗的語詞,同時句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語句呈現駢儷化,而語言、情感都顯得較為雅正?!稘h書》設計人物語言和對話藝術也多獨到之處,其語言切合人物身份、性情,并善于描摹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而對話則既善于營造氣氛,還常用虛字和修辭等手法,顯得搖曳多姿,班固注重對辯論、書信的描摹和利用,經常使用省寫式的對話而別具情韻。在修辭方面,除了大量的對偶和排比,《漢書》還常運用比喻和引用,同時以“矣”“然”為代表的虛詞運用也極有特色?!稘h書》的語言還有隨遇而遷的特色,即作者的敘述語言適應所記對象,根據對象的不同而調整相應的語言風格。

      對于《漢書》語言的修辭藝術,何凌風《〈漢書〉對偶運用之藝術成就初探》[16]一文對對偶的修辭藝術的運用特點及其價值進行了深入探析。他通過量化、比較、示例及賞析等方法,總結了《漢書》語言中的對偶修辭藝術運用特點:整齊富麗,字詞為此而表現裝飾美;整散結合,文句為此而呈現均衡美;抑揚頓挫,語音為此而呈現聲律美;張弛有致,語勢為此而凸現節(jié)奏美;嚴謹周密,議論為此而倍現哲思美;錯落有致,行文為此而體現和諧美;凝煉蘊借,語言為此而展現簡約美。該文認為:《漢書》中對偶大量而成功的運用,使得《漢書》的眾多文字繁富工麗而又凝煉乘法,整齊流暢而又富有氣勢,對稱均衡而又雍容博雅;既突出了重點,渲染了氣氛,又很好地抒發(fā)了情感,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也使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它也極大地增強了《漢書》散文的文學性,促進了對偶藝術的發(fā)展,為后之來者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在和《史記》語言藝術的比較方面,吳婷《〈史記〉、〈漢書〉之語言比較》[17]一文認為,《漢書》和《史記》的語言各具魅力,同屬于兩漢文學歷史上的兩朵奇葩,與《史記》務求平易簡潔,不求艱深的樸素、明凈、深刻、生動語言風格相比,《漢書》則表現為多用古字,還常熔鑄詩賦的語言,不僅富瞻雅麗,而且嚴整凝練,講究韻味的特點。

      五、《漢書》文學價值及其影響研究

      對于《漢書》文學價值的研究,人們一般在承認其總體不如《史記》的前提下,仍對其獨特的文學價值有所肯定。如詹杭倫編著的《國學通論講義》[18]對《漢書》的文學價值進行了評述,認為《漢書》傳記中的人物生動,它雖不及《史記》,但也不乏許多成功的人物傳記,班固雖然不像司馬遷那樣于行文敘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只是單純地評述事實與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確地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敘事詳贍、語言典雅;還保存許多名家辭賦作品,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資料。

      潘定武《漢書文學研究》則認為:《漢書》不但收錄了西漢文章的精華,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文學發(fā)展的狀況,且充分體現了班固的文學思想,對后世文學及文學思想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漢書》和《史記》一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他成為后世史傳文學的楷模,其文章繼承先秦、西漢史文遺風,又受漢代辭賦文風影響,風格典麗,氣度雍容,影響著后世的其它文體,《漢書》中的許多重要內容為后世文學的再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好的歷史素材。

      另外,在《漢書》具體篇章的價值和影響方面,許富宏《從〈漢書·儒林傳〉看〈儒林外史〉的藝術構思》[19]一文認為,《儒林外史》的藝術構思在人物出場的線索設置人物退場方式以及主旨確立等方面受到《漢書·儒林傳》的諸多啟發(fā),表現在“家譜式”聯結人物的方式、“輕載結局”的人物退場方式、借鑒“祿利”之評升華小說主題等方面。

      綜觀新世紀的《漢書》文學研究,盡管相對于前代有所發(fā)展,然而仍顯得相當薄弱。對于《漢書》文學進行宏觀性研究的論文和專著多集中在結構、敘事、語言幾個方面,且有不少重復研究,對于最能代表《漢書》文學性的寫人藝術研究卻并未專門涉及,而對于《漢書》單篇的文學研究仍集中在少數的幾篇作品?!稘h書》文學研究視野仍有待拓寬,其研究也有待細致深入。

      注釋:

      [1]潘定武:《〈漢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2]博士論文有:2005年陜西師范大學潘定武博士論文《〈漢書〉文學研究》;2011年陜西師范大學李成林博士論文《〈漢書〉文學研究》。專著有潘定武《〈漢書〉文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肖青云:《呂后、元后史學形象比較與班固的女性觀》,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明娟:《〈史記〉、〈漢書〉中的女性形象》,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邱文穎:《〈漢書〉后妃描寫的選材特點》,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6]萬文興:《〈漢書〉中王莽形象的三重變奏》,傳承,2008年,第7期。

      [7]汪春泓:《關于〈漢書·蘇武傳〉成篇問題之研究》,文學遺產,2009年,第1期。

      [8]何寄澎:《〈漢書〉李陵書寫的深層意蘊》,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

      [9]任剛:《〈史記〉、〈漢書〉“以事寫人方法”的比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第6期。

      [10]江俐蓉:《論班固的傳記家主體精神與〈漢書〉的人物傳記》,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11]朱家亮:《論〈漢書〉人物傳記中的人格審美意識》,克山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12]趙東栓:《班固的人格審美意識與〈漢書〉的人物形象》,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3]昝風華:《漢代信仰風俗與班固及其〈漢書〉》,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4]李艷:《論〈漢書〉的顯性互見法》,濟寧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15]胡家驥:《東亞紀傳體史書的敘事模式——以<史記>、<漢書>和<三國史記>為中心》,復旦大學,2009年。

      [16]何凌風:《〈漢書〉對偶運用之藝術成就初探》,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7]吳婷:《〈史記〉、〈漢書〉之語言比較》,學術論壇,2010年,第3期。

      [18]詹杭倫編著:《國學通論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頁。

      [19]許富宏:《從〈漢書·儒林傳〉看<儒林外史>的藝術構思》,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李艷 山東曲阜 濟寧學院中文系 272000)

      猜你喜歡
      文學研究漢書狀況
      蘇東坡讀《漢書》(節(jié)選)
      聲敏感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調查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懸梁刺股
      2019年中國國際收支狀況依然會保持穩(wěn)健
      中國外匯(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第五節(jié) 2015年法學專業(yè)就業(yè)狀況
      近十年(2007—2016年)蘇颋文學研究綜述
      淺談德國實證主義文學研究
      對現當代文學研究與當下文學現實關系的思考
      青年時代(2016年29期)2016-12-09 19:45:48
      淺析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
      余庆县| 广灵县| 隆回县| 长寿区| 田东县| 泰宁县| 邵武市| 璧山县| 松江区| 高邑县| 玛纳斯县| 江川县| 河南省| 洮南市| 潮州市| 湘阴县| 黑河市| 瑞昌市| 云梦县| 华蓥市| 翁源县| 博白县| 黔西县| 永定县| 济阳县| 诏安县| 镇江市| 兴国县| 新绛县| 读书| 斗六市| 凤凰县| 建阳市| 米易县| 黑河市| 高唐县| 翁牛特旗| 大化| 金湖县| 佛教|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