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暗之心》中主人公馬洛被一種未知的、神秘的聲音所吸引,開始了他探訪非洲的冒險歷程。他在旅程中遇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都以不同方式偽裝而共存于那個黑暗世界,形成一曲狂歡之舞。本文從巴赫金的狂歡化和復調理論視角,通過對小說中一些狂歡化因素和復調聲音詳細分析,揭示出在黑暗世界中,各種不同聲音的共存、碰撞和交匯顯示了一種扭曲的狂歡以及男性與女性、白人與黑人、文明人和野蠻人之間的不平等對話。
關鍵詞:黑暗之心 狂歡化 復調 聲音
一、黑暗世界中隱形聲音的狂歡之舞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據(jù)他的親身經(jīng)歷所寫的一部小說,講述了馬洛在“黑非洲”的一次旅行。在旅途中,他與不同的聲音相遇,這些聲音在黑暗世界中形成了一支狂歡之舞。此外,小說中還出現(xiàn)許多不同的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和當?shù)鼐用竦耐林Z。很明顯,《黑暗之心》是一個“自傳文學,旅行者日志和探險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故事”(Stape 2000:45),小說中各種不同語言和聲音在狂舞,形成狂歡化的復調。
(一)死亡與笑的狂歡之舞
《黑暗之心》中充滿了狂歡化死亡的氛圍,白人的死,黑人的死,土著人的死,其中最為典型的狂歡化死亡是“柱子上的頭顱”[1](P77)。柱子上的頭顱起初被馬洛誤認為是一種裝飾,但實際上卻是人的頭顱。對于他來說,這些令人作嘔的微笑的頭顱是如此令人恐懼和毛骨悚然。在白人看來,柱子上的頭顱象征一種違反歐洲文明、傳統(tǒng)、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野蠻行為。在荒野中,克爾茲不再是以前的他,而變成了受野人崇拜和加冕的偶像。所有這些“只是個殘酷的場景而已,而這時候我好像一下子被送進了一個漆黑的地方,那地方有些很可怕的東西。在那里,一種純粹而簡單的不開化,顯然是一種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可以大行其道的不開化”[1](P78)。然而,正如巴赫金所說,狂歡使人們“暫時地從普遍真理和既定秩序中解放出來”。狂歡式生活的特點是“取消日常生活等級、權力和禁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擺脫了等級制度帶來的虔誠、嚴肅和恐懼,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是相對多變的比較短暫的”(程正民2001:138)。對于當?shù)厝硕?,克爾茲窗下那些枯干了的頭顱僅僅是對叛徒懲罰的一種儀式而已,是“一種交替變更或對于所殺戮敵人的勇氣和力量的吸取”(Marianna 2006:398)。歐洲那些所謂的官方原則、道德和價值觀已不復存在。在這個黑暗世界中,原始部落和荒野充當了狂歡化廣場的角色,因此在這種原始自由、粗俗放縱、野蠻而無理性的氛圍中出現(xiàn)了狂歡的死亡之舞。這違反了官方、傳統(tǒng)和理性的歐洲文明,是一種對西方文明文化和價值觀的顛覆和否定。在狂歡的世界里,克爾茲象征著狂歡節(jié)中那個被選中并被加冕的狂歡之王??駳g式的笑是對那些神圣官方形式的戲仿,是一種遠離官方權威和信條的自由??駳g化的笑是“全民的”“大眾的”“包羅萬象的”,“是雙重性的:它既是歡樂的、興奮的,同時也是譏笑的、冷嘲熱諷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拉伯雷研究》:14)對于巴赫金而言,狂歡的笑是人們戰(zhàn)勝恐懼的一種方式。雖然狂歡化的笑是一種解放,但對于馬洛而言,卻可能是令人恐懼的。柱子上頭顱的笑并非是巴赫金所言的為了慶祝,歡樂的笑。巴赫金認為“個人的死只是人們在瞬間對于生命的超越,這一時刻對于他們自己的更新和提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相反,《黑暗之心》中狂歡的笑是對歐洲固有“真理、文明、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質疑,柱子上頭顱的笑象征一種掙脫歐洲文明權威結構和信仰束縛的狂歡之笑?!?/p>
(二)黑暗世界中狂歡化的人物
《黑暗之心》中,一個典型的狂歡化人物是克爾茲,他從小說之始到結束,經(jīng)歷了加冕到脫冕的過程。在小說開始,克爾茲的形象十分高大,被加冕為“國王”。在會計師的眼中,“他是一位一流的代理人”“一個了不起的人”[1](P22)。對于經(jīng)理而言,“克爾茲先生是他手下最好的代理人,出類拔萃,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康拉德2004:27)。在人們眼中,“他是個奇才,是憐憫,科學和進步的使者”[1](P31)。對于馬洛而言,他是一個聲音,如此迷人,有力,把馬洛帶到了黑暗之心。然而,最后克爾茲被脫冕了,他的形象變得極其恐怖、嚇人、渺小。這正如巴赫金所說,狂歡節(jié)“國王加冕和脫冕”(《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178)是狂歡節(jié)的核心所在,是對生、死、變更周期性的理解??駳g的特征就是對等級的倒置,把其頂端的轉換到底部,底部的轉換至頂端?!翱駳g式所有形象都是合二為一的,它們身上結合了嬗變和危機兩個極端:誕生與死亡,祝福與詛咒,夸獎與責罵,青年與老年,上與下,當面與背后,愚蠢與聰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180)。小說中的狂歡化精神使其變得幽默詼諧。在結尾,克爾茲的死象征著對他最后的脫冕儀式。小說中對克爾茲的加冕和脫冕顯示了一種狂歡化特征。在狂歡精神的授權下,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類型挑戰(zhàn)了文學,社會和身份體系,通過一系列諷刺性顛覆揭露了權威形式的專制性本質??藸柶澘駳g化的脫冕代表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力量,這種力量對官方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反作用??藸柶?,“他的母親是半個英國人,父親是半個法國人”,是歐洲文明和所謂的官方文化、道德和價值觀的代表,因為“整個歐洲對于克爾茲先生的發(fā)展作出過貢獻”[1](P66)。因此,克爾茲的死亡和脫冕象征著對歐洲權力的脫冕。
二、《黑暗之心》中的復調元素
在黑暗世界里,聽覺對于在蒸汽船上的馬洛顯得尤為重要,這可以幫助他感覺和辨識各種聲音。在黑暗世界中并存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如“不斷傳來的荒野的呼吸聲、風聲、樹葉的簌簌聲、波浪的拍擊聲以及土著人發(fā)出的尖叫聲、鼓聲和箭矢的嗖嗖聲,它們構成了一種超越人類語言的‘閥下交流(subliminal communication)”(張德明2012:75)。每一種聲音代表了一種身份、文化、意識形態(tài),這些聲音相互交織,相互碰撞,形成了一種復調對話。
(一)男性與女性間不平等對話
在小說中,讀者很少能聽到女性的聲音,女性生活在由男性美麗謊言所編織的世界里。女性作為“他者”,不被允許進入男性的世界與他平等對話。巴赫金認為,復調的實質在于不同的聲音在這里仍保持各自的獨立,作為獨立的聲音結合在一個統(tǒng)一體里。然而在黑暗世界中,女性的聲音被吞沒而處于缺失狀態(tài)。女性在小說中第一次出現(xiàn)是公司里兩個“守護著通往黑暗世界的大門”[1](P11)的女人,靜靜地織著黑絨線,“其中一個在引路,把人引向未知的世界,另一個用一對漠然的老眼打量著這些快活但是愚笨的臉孔”[1](P11)。這里,兩個女人被當做是守衛(wèi)黑暗之門的守衛(wèi)人,這也就意味著她們是被排除在黑暗世界之外,不被允許進入的。當馬洛與他的姨媽告別時,她告訴他,“要使那些無知的人們擺脫他們可怕的生活習慣?!盵1](P13)在馬洛眼中,女性與真理相分離,“生活在一個她們自己的世界里,從來不曾有過這樣一個世界,今后也不會有”[1](P13)。唯一出現(xiàn)在黑暗世界的女性是克爾茲的黑人情人,“她站在那兒靜靜地注視著我們,就像那荒野”[1](P82)。這里,這個最終命運可能是死亡的女性,被比作黑暗世界中寧靜的荒野。小說中的另一個女性是克爾茲的“未婚妻”,然而,為了維護克爾茲的名聲和他的未婚妻對他那份真摯的愛,馬洛最終對她說了謊言,告訴她克爾茲最后說的那句話是她的名字而不是“恐怖”。這里,語言變成了一種委婉語,一種挽救所有歐洲人的謊言。巴赫金認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29)。然而,在黑暗世界中,女性沒有話語權,隸屬于男性而存在;女性聲音是缺失的,被淹沒于男性聲音之中;女性,作為“他者”,不在場。這就意味著男性和女性不能形成巴赫金所說的復調對話,違背復調理論中的所強調的自由平等對話原則,從而導致了兩者間不平等對話的局面。
(二)白人與黑人,文明人與野蠻人的不平等對話
黑暗世界中白人與黑人,“文明人”與“野蠻人”共同交織存在,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聲音、身份、種族與文化,在荒野中狂舞。不同種族和文化交織在一起,荒野為其提供了狂歡化的空間,使各種傳統(tǒng)習俗和禁令得以解除。實際上,小說中的空間背景是一種不穩(wěn)定、動蕩的舞臺,舞臺上有不同的種族、性別、階級。在這個流動的社會和語言背景中,康拉德創(chuàng)造了一個斷裂的,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復調文化模式。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同聲音,“憤怒的喧鬧聲和戰(zhàn)斗的吶喊”,“悠長而顫抖的哭泣聲,充滿著令人悲傷的恐懼和徹底的絕望”,“幾只射出的箭發(fā)出的尖銳聲”,經(jīng)理那“正式的語氣”[1](P61),鼓點聲以及野蠻人的尖叫聲。對于這個混亂世界的描寫并非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斷前進、上升的,不同聲音間相互沖突,每個聲音都有自己的價值、意義。在這里,所有社會秩序、等級都是相對的,真理,如語言般是對話的,易于被顛覆,并能不斷改變人際關系權力。在黑暗世界無際的孤寂中,土著人被歐洲人稱為“敵人”“罪犯”“反叛者”,“他們現(xiàn)在甚至不是這個世界上的生靈,只是疾病和饑餓的黑影而已,橫七豎八地躺在樹影中茍延殘喘”[1](P19)。公司的總會計師說道“當你想把賬目記清楚時,你就會恨這些野蠻人,簡直恨死他們了”[1](P22)。公司經(jīng)理稱他們?yōu)閯游?;那個俄國人小丑認為“他們都是些頭腦簡單的人”;馬洛也經(jīng)常稱土著人為黑東西、黑狀物、黑影子,幻影或模糊不清的東西。很明顯,小說中許多關于土著人和黑人的多重聲音形成一種復調,而土著人自己的聲音卻被淹沒。在他們自己的領土上,土著人變成“他者”,被剝奪話語權。由于土著人所代表的身份和文化與白人所代表的文明不能形成復調,從而不能夠平等對話。在小說中,那起初是為了把歐洲文明帶入黑暗世界的理想?yún)s變成了對歐洲不公正和虛偽徹底的嘲諷;一方面,黑暗世界中白人之間的對話形成一種復調,這種復調對話偏離了官方語言和價值觀,是一種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對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的在于去除歐洲權威,尤其是聲稱要把文明和光明帶到黑暗世界中來的西方人的虛偽。復調對話中黑人聲音的缺失表明了白人與黑人,文明人與野蠻人之間不平等對話。因此,歐洲自身顯示出一種反民主的民族主義傾向,康拉德的文本質疑了普遍被人接受的歐洲文明與價值觀。
三、結語
《黑暗之心》是一部充滿了狂歡化元素和復調聲音的小說,隱形的聲音在黑暗世界中形成了狂歡之舞。非洲的荒野之地為白人、黑人和土著人提供了一個狂歡化死亡的平臺。那柱子上頭顱的微笑質疑了真理的確切性和西方文明和價值觀。從小說的開始到結束對克爾茲的加冕和脫冕過程代表了黑暗世界對歐洲權威的去中心化和脫冕。黑暗世界中白人之間關于土著人的復調對話是一種對于歐洲文明、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黑人與女性聲音的缺失顯示了白人與黑人,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不平等對話。
注釋:
[1]康拉德著,孫禮中,季中民譯:《黑暗之心》,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參考文獻:
[1]J.H.Stape.Joseph Conra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45.
[2]Torgovnick,Marianna.Primitivism and the African Woman in Heart of Darkness [A].Heart of Darkness:Norton Critical Edition.Ed.Paul B.Armstrong.Fourth ed.New York:W.W.Norton,2006:396-405.
[3]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玲譯.巴赫金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白春仁,顧亞玲譯.巴赫金全集·拉伯雷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康拉德著,孫禮中,季中民譯.黑暗之心[M].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
[7]張德明.《黑暗深處》:帝國-反帝國的空間表征[J].外國文學評論,2012,(1).
(張灣灣 四川重慶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400715)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