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目的:探討粘連性腸梗阻合理的治療方法。方法:將140例粘連性腸梗阻的病人分為兩組,70例采用單純性西醫(yī)常規(guī)非手術療法,70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結果:實驗組治愈56例(80%),有效9例(12.8%)無效5例(7%)??傆行?3%。對照組治愈21例(30%),有效28例(40%),無效21例(30%),總有效率70%;兩組療效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優(yōu)于單純性西醫(yī)常規(guī)非手術治療。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護理
腸梗阻可由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因而臨床表現(xiàn)不一致。隨著對腸梗阻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各種診療措施的應用,對本病的處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單純性粘連性(特別是不完全性)腸梗阻,麻痹性或痙攣性腸梗阻、蛔蟲或糞塊堵塞引起的腸梗阻、腸結核等炎癥引起的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套疊早期等?,F(xiàn)將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收治140例腸梗阻,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護理報告如下:
1 中醫(yī)學認為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機制
中醫(yī)學認為腸梗阻是由于腑氣不通、氣機郁滯所致。腸道為傳化之腑,"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不通則痛",故而出現(xiàn)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表現(xiàn)。手術后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長降不暢,致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從而出現(xiàn)腸梗阻,以痞、滿、燥、實為主證。腸梗阻屬于中醫(yī)的"關格"和腸結"范疇。其病機在于淤血留滯腸道,通降失調而病。
2 一般資料
本組140例均為外科住院病人,全部病例均符合<<外科學>>關于腸梗阻診斷標準。年齡12~75歲,平均55歲;男89例,女51歲;140例患者經(jīng)密切觀察均無狡窄性腸梗阻體征。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3 治療方法
3.1 對照組:單純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非手術療法:禁飲食、胃腸減壓、靜脈補液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治療,酌情給予止痛,解痙藥物。
3.2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同時配合中藥治療。
3.2.1 一般性腸梗阻。氣脹較甚,體質壯實,適于中青年。
處方:厚樸10g 枳殼10g 桃仁9g 赤芍9g 大黃(后下)10?15g 芒硝(沖服)15?20g
功效:行淤通閉
3.2.2 對于慢性不完全腸梗阻,患者體弱或年高不宜急下者。
處方:當歸15g 烏藥9g 桃仁6?9g 青皮3?6g。 陳皮3?6g
功效:理氣通便
以上各處方中藥水煎成200ml,早晚空腹各100ml服用或100?150ml鼻飼,或150?200ml中藥保留灌腸。
4 治療效果
4.1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痛、吐、脹、閉消失,排便排氣,聽診無腸鳴音亢進及高調音,腹透無液氣平面,1年內不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大便通暢,1年內有復發(fā);無效:經(jīng)治療癥狀體征不緩解,大便不暢,不排氣者。
4.2 治療結果。實驗組治愈56例(80%),有效9例(12.8%),無效5例(7%)??傆行?3%。對照組治愈21例(30%),中轉手術5例。有效28例(40%),無效21例(30%),總有效率70%;中轉手術8例,兩組療效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5 護理措施
5.1 飲食護理:禁食階段,有效的胃腸減壓對治療腸梗阻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定時觀察胃腸減壓引流量、性狀。當胃腸減壓器內無液體吸出時,應擠壓胃管或用生理鹽水沖洗胃管,調整壓力或調整胃管插入深度,每班要檢查胃管固定情況,保持胃腸減壓通暢。由于禁食使口腔內的細菌得以大量繁殖,再加上胃管對咽喉部粘膜的刺激,很容易使病人口腔粘膜及咽喉粘膜受損,要定時給病人做好口腔護理,并給予溫水或綠茶水漱口,以濕潤胃管,從而減輕胃管對咽喉部的刺激,減少并發(fā)癥,增加口腔舒適感。患者梗阻解除后,注意給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5.2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保持輸液通暢,及時檢查血氣指標。[1]
5.3 中藥保留灌腸的注意事項:灌腸前囑病人排尿,減輕腹壓,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病人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10cm,插入導管約15cm左右,藥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cm,以利于保留,用衛(wèi)生紙在肛門處輕輕按揉,使灌腸液保留1小時以上,便于吸收。[2]
5.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5.4.1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觀察胃液的性質、顏色與量。準確記錄出人量。
5.4.2盡量保持半臥位。一般情況下,病人都不能保持有效的半臥位,護士要隨時指導、協(xié)助和維持病人的正確體位,并說明半臥位可減輕腹脹對膈肌的壓迫,減輕腹脹對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
5.4.3觀察腹痛性質、程度,是否加重或緩解,有無惡心、嘔吐、腹脹有否減輕,是否排氣、排便,針對癥狀予以適當處理。
5.4.4如惡心、嘔吐可配合針刺治療,注射鎮(zhèn)靜藥物,阿托品足三里穴位封閉。麻痹性腸梗阻可以雙側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0.25 mg。注意病人有無脫水、休克癥狀,及時發(fā)現(xiàn)腸絞窄現(xiàn)象。[3]
5.4.5注意舌象變化:舌苔明顯增厚,舌形無異常。舌體略顯呆滯,發(fā)病早期舌色多為紅、青,干燥少津,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在早期或最初6~24 h常無舌色改變。
5.5 健康教育 對病人進行出院前的健康宣傳教育,指導病人做適當?shù)倪\動,平時吃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暴飲暴食,不要在飯后做劇烈的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保持大便通暢,有腹痛等不適時應及時就診。
6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占各類腸梗阻的40%,手術時由于腸管及腹膜的機械性損傷以及細菌感染等因素造成局部炎癥,炎癥時大量纖維蛋白滲出,后期形成纖維素,并有成纖維細胞增生機化而形成腸管和腸管及腸管和腹膜之間的粘連。另外,無手術者原發(fā)疾病多為闌尾周圍膿腫,胰腺炎等炎性感染,或術后調攝不當,腸蠕動自然恢復的時間晚,則增加了它們之間接觸的時間,粘連的機會也就增加了。腸梗阻的患者平素多無癥狀,而當胃腸功能發(fā)生紊亂時,腸壁發(fā)生水腫,使腸腔狹窄,不規(guī)則的蠕動又使已有粘連的腸管發(fā)生成角畸形而造成腸梗阻。[2]
以非手術治療為首選。根據(jù)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治療以通里攻下為主,佐以行氣化瘀,清熱解毒,調暢通便,使氣機通暢,以恢復腸道的通降功能,以自擬理氣通腑方,方中以中藥萊菔子、厚樸下氣除脹,炒枳殼、炒枳實、大黃、芒硝蕩滌積滯,桃仁、紅花、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潤腸通便,既助諸藥瀉結,又可活血。芒硝含硫酸鈉90%以上,服后形成高滲鹽溶液,使腸腔水分增加,刺激腸管蠕動排便。中藥具有廣泛的抗菌、抗?jié)冏饔茫芨纳颇c壁血液循環(huán),降低腸壁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腸道平滑肌的收縮,抑殺腸內細菌,增加腸內容物的液體含量,促進腸蠕動的增加,從而解除梗阻[3]。
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病情變化,隨證加減,對高齡體虛,一般情況較差者,應加入扶正溫中潤下等藥物;連續(xù)用藥3天,癥狀未緩解但亦未加重者,可讓病人休息1~2天,然后再攻下。同時,嚴密觀察病情,如腹痛加重,腹部X線立位片氣液平明顯增加,則行粘連松解術。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能有效的提高非手術治愈率,降低手術率,縮短病程,療效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桂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250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0,6(5):325.
[2] 劉路迎.粘連性腸梗阻的中西醫(yī)治療與護理.中原醫(yī)刊,2003,30(3):5758.
[3] 國相芝,連樹林,李剛.綜合療法治療單純粘連性腸梗阻42例.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