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義德·穆爾塔扎·侯賽因
中國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只有7.7%,大大低于市場預期。中國的經濟表現在過去的35年里一直很搶眼,但未來可能不再那么耀眼。對于中國來說,“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已經非常急迫。
經濟放緩、收入不平等和人口老齡化,是我們思考中國中等收入陷阱的三個維度。如果我們把美國人均收入作為基準,世界就會出現四組數據。第一組,其人均收入已經與美國趨同;第二組主要是東歐和拉美國家,其人均收入一開始與發(fā)達經濟體在同一水平上,但隨后有所跌落,只有部分回升;第三組是那些設法脫離低收入并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國人均收入趨同的國家;最后一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開始向美國人均收入趨同,包括中國。
研究這些數據可以得知:政治穩(wěn)定和適度管制是趨同的必要條件。事實上,拉美國家管制的缺失,東歐國家的腐敗、收入不平等和政治動蕩,是造成他們不能成為發(fā)達經濟體的重要因素。那些真正能脫離低收入的國家,為數很少,如果中國能擺脫,那更增加說服力。
就中國增長的動力來說,由于全球危機之后外部需求持續(xù)疲軟,出口將不會快速提振,而且隨著投入成本上升,中國經濟規(guī)模擴大,獲得全球市場份額日漸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近一份工作論文顯示,中國目前實施的金融管制,造成了資本從家庭、中小企業(yè)到大型企業(yè)、銀行的隱性轉移,這部分大致相當于每年GDP的4%,從而支持當前的投資水平。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資源轉移抑制了家庭收入和消費,降低了資本配置效率,而這兩者限制了中國中期的增長潛力??紤]到未來老齡化問題,中國需要做的事真的有點難。
社會不均是中國投資導向增長模式不可避免的副產品。資本存量被大量用于滿足出口需要,從而支持了制造業(yè)增長;工資因巨大的人口紅利而較低;東部沿海地區(qū)因地理位置原因,得益于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而率先發(fā)展。但不平衡的增長模式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基于技能、部門以及規(guī)模和企業(yè)所在地的收入差距。此外,諸如教育、融資能力、財政支出、社會保障及缺乏改革都造成了各省之間和家庭之間的不均。過去十年,超額流動性加劇了這一問題。當投資變得相當低效且更依賴于信貸增長時,資產價格開始攀升,透支了人們的支付能力。此外,資產價格通脹進一步分化了富人和窮人,增加了社會壓力,并且牽扯了政策。
中國將經歷戲劇性的人口變化,到2030年其老年受供養(yǎng)人口比率將比現在翻番,達到24%,此后還會更高。這迫使中國不能再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儲蓄,必須找到新增長模式。提升效率和創(chuàng)新成為必須,而這可通過金融改革進而改善資本分配來實現。這表明有必要小心調整當前通過未來現金流來擴張養(yǎng)老體系的做法,因為過度慷慨支出可能危害其長期增長能力。
中國會在不久的未來轉為貿易赤字國。當然,這些預測還要考慮全球政策的扭曲,比如各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作者系IMF駐華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