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麟
一
四月的萍鄉(xiāng)大地,城里城外、丘陵、高山的映山紅燦然開放。為什么映山紅開得紅似火?
我們父女兩人開著汽車,從黃鐘杰犧牲的大西門外繞了一大圈,再來到城南鐵路邊黃鐘杰的陵園,獻上一束鮮花,佇立在墓前向烈士致敬,為烈士祭掃。女兒是民革黨員,她說:“黃先生,今天,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民革黨員來謁掃你這位同盟會烈士,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p>
黃鐘杰的陵墓原來是一座四周水泥柵欄圍護的墓冢,近年來稍有改變,形成了一座小陵園。墓前有一個石牌坊,牌坊正面上方鐫刻“黃烈士鐘杰之墓”,兩側有內外挽聯(lián)各一副。外聯(lián)是:一死結成新世紀,萬山羅拜此英魂。內聯(lián)是:為祖國捐軀,倡義先聲垂宇宙;擇名山葬骨,稽勛曠典炳旗常。背面橫匾為“氣壯山河”四個大字。
據(jù)墓碑的碑文記載和《萍鄉(xiāng)縣志》、《萍鄉(xiāng)市志》等資料考證,以及黃鐘杰后人提供的信息,這座陵墓是辛亥革命后所建,挽聯(lián)是中國同盟會和辛亥革命的二號人物,國民黨三元首之一的黃興(國民黨建黨初期三元首——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親筆。在辛亥革命勝利后的1912年冬,黃興乘專列來萍鄉(xiāng),在安源煤礦張贊宸家(即現(xiàn)張公祠)主持召開追悼會,追悼會后,黃興指定在場的萍鄉(xiāng)縣知事宋立權負責建造黃鐘杰的烈士墓,并當場揮毫為墓碑題詞,即陵墓石牌坊上的橫匾和內、外聯(lián)。
知事宋立權為黃鐘杰的事跡所感動,1913年清明前親自為烈士選址墓葬。當時這里是一座美麗的青翠小山,山坡上有一座千年大寺廟,號稱寶積寺,占地面積數(shù)十畝,有殿、堂、樓、閣、寮房、亭榭等建筑38座,前往朝拜的百姓絡繹不絕。宋立權為黃鐘杰烈士選在緊臨寶積寺的一方凈土,意在有千年古寺的鐘聲為烈士長鳴,有萬年不斷的香火為烈士長供,再者是讓來往人們永遠懷念黃鐘杰這位年輕的英烈。
1935年浙贛鐵路南昌至萍鄉(xiāng)段動工,鐵路設計選址正好通過黃鐘杰的墓地,萍鄉(xiāng)民眾和國民黨縣黨部出面交涉,將鐵路南移拆除了寶積寺一部分,完全保留了他的烈士墓。
二
1910年,萍鄉(xiāng)縣初審一結束,清廷就把黃鐘杰關進內監(jiān)。
內監(jiān)是清政府用于關押要執(zhí)行斬、絞刑重犯的牢房。進了內監(jiān)的黃鐘杰想到了死,清廷那些鷹犬是不可能讓革命黨人活的,但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么快。
當監(jiān)卒把黃鐘杰帶到酒桌前,他明白了這是最后的斷頭酒了。一個穿官袍的中年人請他坐,自報是江西巡撫馮汝骙。按規(guī)定縣里執(zhí)行死刑要么是知縣監(jiān)斬,重要犯人也不過是袁州府派個知府監(jiān)斬,想不到馮汝骙這個二品巡撫竟然從600多里遠的南昌騎馬跑到萍鄉(xiāng)為自己監(jiān)斬,看來清廷真是把自己作為頭號要犯來辦理。黃鐘杰早就聽說馮汝骙為官也算是清廉公正,1908年從浙江巡撫移撫江西后為民為政做了一些好事,他臨死前也沒有忘記自己湘贛外務部員的身份,向馮汝骙說起清政府腐敗無能,君主制即將崩潰,勸其及早參加同盟會,與革命者一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馮汝骙則要求黃鐘杰答應供出中國同盟會和湘贛兩省的同盟會員名單,他保證上奏朝廷,不但免黃鐘杰一死,還賜予官職。爭辯之中,黃鐘杰踢翻酒桌,大聲呵斥,令馮汝骙和隨行人員為之肅然。
臨刑前,黃鐘杰想起了已故的父母親,父親黃興賢勤儉持家,與鄉(xiāng)人合伙挖煤做大了家業(yè),也置買了七八畝水田,離世之前曾叮囑他好好讀書謀取功名榮宗耀祖,真想不到革命尚未成功,自己剛28歲就去九泉之下與父母親相會。
黃鐘杰放不下心的是夫人李宜貞和三個小孩,這幾年來為革命東奔西走家業(yè)已敗,自清政府下通緝書后,他經常東躲西藏,讓妻子成天累月?lián)@受怕,沒過上幾天正常生活?,F(xiàn)在又要扔下她一人支撐這個破家,她才24歲,小孩老大蔚堯5歲,老二蔚國2歲,老三蔚舜才60天,今后,也不知她會有多苦多累多難……
1910年4月8日,在城西的山頭,黃鐘杰高呼口號慷慨就義。
第二天,映山紅紅遍了萍鄉(xiāng)大地!
三
當天上午,黃鐘杰的妻子李宜貞得知丈夫將被執(zhí)行死刑,立即租轎急忙趕往城西與黃鐘杰見最后一面,趕到離城5里的井沖時遇見人們說黃鐘杰已就義,她受不了這五雷轟頂般的打擊,暈倒在轎中。好在她受了黃鐘杰多年的影響,弱女子已磨煉成識大義、敢擔當?shù)膹娕耍闳唤舆^家庭重擔,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其中老大蔚堯畢業(yè)于保定軍校,19歲即當連長,只可惜在任上染病英年早逝;老二蔚國本就體弱多病,在黃鐘杰犧牲不久便因家庭困迫不幸夭折;老三蔚舜作為烈屬子女受到人民政府的關照,于1986年去世。李宜貞活到76歲,后人按她生前說過要與黃鐘杰同葬一座山的意愿,也安葬在蛇形嶺上與丈夫黃鐘杰烈士同天地、長相處。
李宜貞說嫁給黃鐘杰之前只知道他是在萍鄉(xiāng)中學讀書的學生,家中有些田地,父母為人忠厚老實,她父母親說黃家是一戶能過日子的好人家,黃鐘杰會讀書,飽讀詩書前途無量?;楹蟛胖S鐘杰從小生就一身傲骨,是個敢作敢為,愛憎分明的男子漢。黃鐘杰兒時聽父親與有識之士談及晚清的腐敗無能、列強入侵、經濟衰敗、民生艱難,就對清朝政府十分憎恨,小小年紀就說這樣的政府一定要推翻,曾多次對父母親和李宜貞說要好好讀書,長大了要做個好官救國救民。
1900年黃鐘杰考入萍鄉(xiāng)中學,在校自發(fā)組織學生讀進步書籍。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在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那年黃鐘杰19歲,在萍鄉(xiāng)中學讀二年級,得知簽訂了“辛丑條約”,他義憤填膺、夜不成寐,立即組織進步學生反對清政府喪權辱國的罪行。為表示對清政府的抗議,黃鐘杰首先剪掉頭上的辮子,被當時的人們看做是大逆不道,當即遭到校方強行開除。為了完成學業(yè),黃鐘杰于1902年離開萍鄉(xiāng)去宜春袁州中學(現(xiàn)宜春中學)就讀,在袁州組織進步團體開展反對清政府的革命活動。1904年初被袁州府探知,派軍警和偵緝隊捉拿,黃鐘杰冒險沖出重圍逾墻逃走。他早聽人說過長沙有個黃興傳播革命,于是直奔長沙找到了黃興,正值黃興與宋教仁、劉揆一等組織成立華興會,黃鐘杰立即參加了黃興的華興會,并成為會黨的骨干,從此決心投身“反叛”之路,救勞苦大眾于水火之中,受到黃興重視。當華興會與興中會、光復會、日知會等聯(lián)合組成中國同盟會,黃鐘杰又隨華興會參加中國同盟會,被任命為中國同盟會湘贛外務部員(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以三權分立形式設執(zhí)行、評議、司法三部。執(zhí)行部即行政部,設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經理等科,黃興為執(zhí)行部庶務長,在總理外出時代理總理)。從此,黃鐘杰直接受中國同盟會黃興及執(zhí)行部派遣,輾轉湘贛之間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發(fā)動民眾,播撒革命火種,散發(fā)同盟會報刊《民報》,經常與煤礦工人和清軍中傾向革命的士兵促膝談心,結交朋友,發(fā)展了同盟會員100多人。
當時黃鐘杰的父母已逝,縣衙多次派偵緝隊到黃堂村威脅他的夫人李宜貞勸丈夫自首,李宜貞雖出身農家,倒有幾分膽量,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對威脅利誘毫不動心。偵緝隊又找黃堂村黃家頗有些權勢的黃鐘杰的三叔進行威脅利誘,他三叔害怕株連九族,多次苦勸黃鐘杰為了家族為了家庭也為了自己而終止革命活動,他斷然謝絕了三叔的勸告,斬釘截鐵地說:“頭可斷,血可流,革命事業(yè)不可不為?!鼻逭畯拇艘朁S鐘杰為眼中釘,肉中刺,在湘贛兩省各府、縣到處張榜通緝,并派出偵緝隊對黃鐘杰實施抓捕。
1910年2月,黃鐘杰利用春節(jié)去湖南宣傳發(fā)展會員,打算經瀏市過浮橋到湘東再轉坐船去湖南醴陵,清政府的偵緝隊和軍警早已在他外出的必經之地瀏市布下羅網(wǎng),當他過浮橋來到瀏市街頭,偵緝隊和軍警從三面合圍對他進行圍捕。黃鐘杰赤手空拳一人與幾十個帶刀槍的偵緝隊和軍警拼殺,不幸被捕。清政府如獲至寶,軍機處責令江西巡撫從黃鐘杰口中“撬出”湘贛兩省同盟會成員名單,妄圖將革命者一網(wǎng)打盡。劊子手對他軟硬兼施,酷刑用盡,但一無所獲。黃鐘杰被劊子手用笞、杖、夾棍、拶子折磨得一次次昏死過去,又被劊子手一次次用冷水澆醒繼續(xù)用刑,偵緝隊叫黃鐘杰供出“同黨”,他冷笑著回答:“睜開眼睛一個沒有,閉著眼睛盡是!”氣得敵人無可奈何。
黃鐘杰在獄中留下二首詩:
無端風雨蕩殘舟,黃漢衣冠作楚囚;
我欲鞭露重起露,好教割破一方秋。
久將身世付塵埃,生死原來只剎那;
大好頭顱向天擲,血中湛出自由花。
好一個“黃漢衣冠作楚囚”,身陷囹圄仍是“好教割破一方秋”的雄心壯志。
自投身華興會始,黃鐘杰就將身家性命交給了組織,早將生死置之度外。詩中最后一句“大好頭顱向天擲,血中湛出自由花”,是他決心以一死來激發(fā)中華人民的革命斗志,以一死來震蕩垂死掙扎的清王朝。豪邁的聲音震撼了我的心靈,我深深地感受到詩中的凜然浩氣和慷慨悲壯。我知道了,這是中華民族的聲音;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黃鐘杰喊出的“大好頭顱向天擲,血中湛出自由花”悲壯詩句,被后人贊為可與維新變法中英勇就義的譚嗣同《獄中題壁》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相映生輝,詩中體現(xiàn)出“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斬其剛”的英雄氣概,正是黃鐘杰等同盟會革命黨人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光輝寫照:在他之前有為“萍瀏醴起義”犧牲的蔡紹南、劉道一,有為“皖浙起義”犧牲的秋瑾、徐錫麟,在他之后有“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的七十二烈士……他們都是為了民族的解放視死如歸、英勇就義。
黃鐘杰英勇捐軀,以28歲的芳年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將熱血沸騰的頭顱擲向清末昏暗的天空。
黃鐘杰的頭顱沒有白擲,他就義后的一年半,血中終于湛出自由花,武昌起義成功,同盟會志士們向往的那一天終于到來。
四
黃鐘杰就義不久,時任中國同盟會調查部長的焦達峰秘密潛往黃鐘杰家吊唁。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后,黃興即寄親筆信給黃鐘杰的夫人說:“茲鄙人郵寄銀洋壹百元,敬為載生烈士遷葬之資,已請國民黨喻君相平等轉致,望仰妥收是幸,予此即頌近祉”(注:黃鐘杰又名載生、直生、黃驥等。喻相平為萍鄉(xiāng)清溪人,是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喻宜萱之父)。在《同盟感舊錄》中記載黃興先生來萍鄉(xiāng)撫慰黃鐘杰的遺屬說:“吾萍黃載生烈士遺族,攜其幼弱,踵門來謁,先生撫慰備至,視幼弱兒欲泣下,為題‘光昭吳楚一額以贈之?!秉S鐘杰的小兒子黃慰舜幼時聽他母親和親友說:辛亥革命勝利這年冬天,黃興乘專車來到萍鄉(xiāng),主持建造紀念碑。當時母親曾去峽山口火車站(萍鄉(xiāng)縣城的前一站)迎接黃興。還曾在安源張公祠主持召開父親的追悼會,并與縣政府議定每年給母親撫恤金三百五十元。
黨和人們沒有忘記革命英雄黃鐘杰。解放后,黃鐘杰烈士又獲得了光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稱號。黃鐘杰的事跡和遺物進入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館,他的小兒子黃蔚舜曾多屆當選為萍鄉(xiāng)市政協(xié)委員。1982年,萍鄉(xiāng)市政府重新整修了黃鐘杰的烈士陵園。1984年10月,萍鄉(xiāng)市政府將黃鐘杰的烈士陵園列為萍鄉(xiāng)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閉上雙眼在烈士的陵墓前靜默,一列火車鳴叫著轟隆隆飛馳而來,似乎將黃鐘杰的歲月穿越而來,腦海里閃現(xiàn)出他高大魁梧的形象,耳邊響起他 “久將身世付塵埃/生死原來只剎那/大好頭顱向天擲/血中湛出自由花”的斷頭詩。
我抬起頭睜開眼朝前望,跨過鐵路即是千年寶積寺,寶積寺上空是一片萬里無云、肅穆遼闊的藍天。
責任編輯:子非
美術插圖: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