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理想主義表達出對制止戰(zhàn)爭的希冀,但處于國際關系理論的幼稚階段。從以摩根索為代表的傳統(tǒng)現實主義到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從古典自由主義到以凱恩斯的主張國家干預的自由主義在到以基歐漢為代表的的新制度自由主義,還有80年代末至今試圖顛覆兩大主流理論而蓬勃興起的建構主義,梳理這一系列理論的批判和繼承的線索,對研究國際關系理論將來的發(fā)展趨向具有重大意義。
一、理想主義
國際關系學科的建立基于世界各國對一戰(zhàn)的反思,傳達出停止殘酷戰(zhàn)爭的希望,代之以和平的方式在國際體系和制度的約束下實現國家間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理想主義思想集中體現在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所提出“十四點”計劃中,其思想核心是希望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的超國的組織,即指國際聯盟。威爾遜主義的影響范圍甚至伸展到了20世紀末繁榮的自由主義理論,這一時期的理論尚未形成嚴密的體系,還沒有屬于國際關系自己學科進行研究的方法論,側重于假設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還處于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幼稚階段,所以可以把該時期稱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初始階段(1919—1948)。
二、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
然而,國際聯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屢屢失效,使理想主義深受質疑,1939年出版的卡爾《二十年危機》一書直接抨擊這種威爾遜理想主義,表明除了烏托邦主義之外還有現實主義,除了假設“應然”之外更應考慮“實然”問題??査枷牒诵氖窃鯓涌创龣嗔偷赖?,其中權力是第一要素,國際關系的實質就是權力,而道德只是維持現狀國家的口號。卡爾將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加以區(qū)分,而漢斯·摩根索則系統(tǒng)建立了現實主義理論體系,其代表作1948年出版的《國家間政治》被譽為“當代第一本系統(tǒng)的國際關系理論著作”。摩根索權力論極端地認為權力是國際關系的最根本因素,而普世道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古典現實主義的源頭是古希臘修昔底德,接著馬基雅維利最早提出了其現代論證,卡爾標志著國際關系理論從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摩根索是古典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而肯尼斯·華爾茲對傳統(tǒng)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的概念進行區(qū)分,創(chuàng)立了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因而成為新現實主義的代表。1979年,華爾茲發(fā)表的《國際政治理論》,被稱贊為最嚴謹、最簡約的國際關系理論著作,是國際關系理論和方法論融會貫通的頂峰,書中否定了摩根索的第一原則——戰(zhàn)爭源于人性惡,指出根源在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否定權力就是目的的觀點,認為生存才是目的,權利只是實現和保證生存的手段。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呈現出高度的理論化特點,并在激烈的方法論論戰(zhàn)中逐漸形成了以社會科學方法為基礎的方法論體系?,F實主義主導國際關系理論界的30年間,國際關系理論趨于成熟,這一時期被稱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大發(fā)展階段(1948一1979)。
三、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政治上強調共和制國家可以實現和平,經濟上相信自由毛衣可以促進和平,并不主張對國際事務進行外部干涉。進入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越南戰(zhàn)爭、美元貶值等一系列事件有力沖擊著現實主義的繼續(xù)發(fā)展,1977年,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出版《權力與相互依賴》一書,對現實主義進行全面具體的否定,揭開了自由主義全復興的序幕。197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理論》被作為現實主義陷入危機、自由主義蓬勃興起的標志。80年代的自由主義思潮如百花競艷,呈現出一片繁榮,而新自由制度主義脫穎而出,公認其理論化程度最高,其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基歐漢的《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其中全面提出系統(tǒng)化的制度理論?,F實主義的霸權穩(wěn)定論認為霸權可以遏制戰(zhàn)爭、霸權維持世界秩序依靠強大的軍事和權力,在70年代后期美國霸權衰落的背景下,基歐漢對此提出了否定的觀點,他認為維持世界秩序既要靠權力也要靠制度,霸權的衰落并不決定了國際制度的瓦解,由于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本身對制度就具有需要性,由是不管霸權存在不存在、興盛或是衰敗,國際制度仍然是維持秩序、的促進各國合作與發(fā)展最主要的手段。這一百家爭鳴的時期被稱為國際關系理論的繁榮階段(1979—1992)。
四、建構主義與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三足鼎立
80年代末,奧努弗正式把“建構主義”這一術語引人到國際系學中,于此開始了建構主義蓬勃成長的時期。建構主義一方面接受并重新闡釋了理性主義的一些概念,諸如權利、利益、自助、無政府狀態(tài)和國際體系等,另一方面全面發(fā)展了強調觀念的社會建構學說。建構主義主要奠基人亞歷山大·溫特所著述的《無政府狀態(tài)是國家造就的:權力政治的社會建構》一書,使建構主義這一理論引起世界轟動,其中對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研究的起點——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提出了深刻的質疑:“無政府邏輯”本身就值得推敲,這個邏輯不是像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那樣是一種先驗的客觀存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行為體在社會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社會事實。這反映了構建主義的主要特點,即把國際關系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規(guī)定了人的社會存在,社會存在的人構成了整個世界。人和社會是互相構建的,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持續(xù)的進程。這也是理解、認識構建主義的整體宏觀思路。行為體、認同(同一性)是構建主義的重要概念,其不否認物質力量的重要性,但更強調非物質性力量,如話語力量(包括知識、文化、觀念、意識形態(tài)和語言),也高度重視實踐的力量。兩個國家的關系,不是由核武器或軍隊、地緣因素決定的,而是要看它們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