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形形色色的攻擊,是人最難以承受的,也是人最樂此不疲的。
楊旭/圖文
是生命,就該發(fā)光,哪怕只有一個“光子”;有欲望,自當傳熱,即使僅有一個“焦耳”。
—張思之在《我的辯詞與夢想》重版后記中表明心志,86歲,有此心氣,堪為青年人勵志
沒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沒有來自道德的痛苦和糾結。沒有來自道德的痛苦和糾結的人,也就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的人,常常就顯得果斷和有力,因此,惡在很多時候比善顯得更有力量。
—鮑鵬山《歷史,讓我們看見》
謊言一旦變得赤裸裸,信任支柱便被抽離,此時支撐謊言繼續(xù)運轉的動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謊言不再承擔造夢功能,但它依舊可以讓每個人繼續(xù)生存在一個虛假空間里,在這個空間里,大伙兒集體裝睡。
—周濂《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殘暴,不公,歧視和鎮(zhèn)壓。在這塊土地上,你們曾經(jīng)擁有過反對的自由,有過思考和言論的自由,而現(xiàn)在你們擁有的是脅迫你們就范的審查制度和監(jiān)視系統(tǒng)。這是怎么發(fā)生的?這要怪誰?當然有些人要背負比其他人更大的責任,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的,不過話說回來,你們如果要找罪人的話,照照鏡子就行了。
—電影《V字仇殺隊》里的一段臺詞
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海明威內心自省文集《真實的高貴》
人真正的能力,應該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戰(zhàn)勝自己貪圖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奮斗,不能發(fā)揮天賦之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缺乏發(fā)揮自己能力的能力。
—稻盛和夫《人真正的能力是什么?》
人生一定要努力,努力是人生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與其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獲得什么樣的成就,不如磨練自己做一個努力的人。只有努力了才可能擁有,就算最終沒能實現(xiàn)夢想也不會有太多的遺憾。往往最美的不是成功的那一刻,而是那段努力奮斗的過程。
—加措活佛
當人們的周遭不乏正義的說教,卻缺少秋水漫溢般浸透生活的實體正義,一個社會就決不會有什么教養(yǎng)可言。正義不能昭彰,惡行就會得到鼓勵,一個國家就必然指鹿為馬,正邪混淆,人民也就必然一邊抱怨一邊墮落。
—張海鵬文章《殺死知更鳥是一種罪過》認為教養(yǎng)的核心是“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