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生 葉書鋒 郝牧歌
【摘要】針對勝坨油田南部沙三中濁積巖油藏儲層描述存在儲層薄和地震分辨率低的兩個難點,本文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攻關,運用地震資料特殊處理、屬性分析、地震相分析等技術,建立了針對勝坨地區(qū)南部沙三中儲層描述的關鍵配套技術流程,發(fā)現(xiàn)并描述了多個勘探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勘探效果。
【關鍵詞】勝坨油田 沙三中 濁積巖 儲層描述 地震屬性
1 地質概況
勝坨南部沙三段濁積巖主要分布于勝利村和坨莊構造的南坡。沙三段中期,該地區(qū)地勢相對較低,為深湖-半深湖環(huán)境,東營三角洲自東向西推進過程中,由于受古地形、重力等作用,其前緣砂體產生松動、滑塌,沿斜坡、斷層下降盤的低洼處,形成大量的濁積砂體。通過對該區(qū)三角洲沉積體系的細化分析,可進一步分為前緣砂體和前緣滑塌濁積砂兩種沉積模式,主要發(fā)育濁積扇、濁積水道、席狀砂三類砂體。
1.1 地層對比劃分
以層序地層學為指導,借助三維地震資料,進行沙三段高精度層序地震解釋,建立了區(qū)域層序地層格架。確定勝坨地區(qū)全區(qū)發(fā)育穩(wěn)定的沙三鼓包、上高壓、中高壓為測井對比標志,并在標志層控制下,展開精細地層對比,進一步將沙三中地層劃分為中1、中2、中3三個砂層組。
1.2 砂體展布特征
平面上主要呈東西向和東北-西南向展布,主要集中于勝二區(qū)南部,規(guī)模小、數(shù)量多;縱向上砂體疊合連片。
1.3 存在問題
沙三中地層以大套暗色泥巖沉積為主,既是良好的生油巖也是優(yōu)秀蓋層,只要在其中找到儲集層就有可能找到油氣藏,因此,尋找和描述儲層就成為油氣藏勘探的關鍵。目前儲層描述難點具體表現(xiàn)為兩點:
(1)油藏規(guī)模小,砂體厚度薄。 單砂體厚度<10m。
(2)油藏埋藏深,埋深3000米左右,常規(guī)地震分辨率低,地震識別難度大。
2 沙三中儲層描述技術
針對制約沙三中儲層描述的兩個難點,我們建立了從面到點、逐步細化的四步關鍵技術流程(圖1)。
2.1 古地貌恢復確定有利方向
根據(jù)“底型控砂”沉積理論,東營三角洲自東向西推進過程中,砂體優(yōu)先在構造低洼處沉積,在T6古地形上,沙三段沉積時期,勝坨南部是一坡度較緩的斜坡帶,沉積非常有利,其構造背景低洼處是沉積有利的方向。
2.2 綜合地震屬性分析確定有利區(qū)帶
2.2.1 地震資料評價
地震資料是一切技術分析的基礎,通過對沙三中地層中開發(fā)井砂巖和泥巖速度的統(tǒng)計,泥巖速度:2650—3050m/s,砂巖速度:3000-4500m/s。地震資料頻寬:10-40H z,計算地震理論最高分辨率:λ=3200/4*40=20m。地震資料品質相對較差,不能滿足儲層描述的需要。
2.2.2 地震特殊處理技術
為了提高地震地震資料品質,為技術分析提供保障,對地震資料進行了特殊處理。具體處理辦法:首先,采用采樣率1ms勝利村高精度地震三維;其次,利用3DRNA技術提高信噪比;最后,利用反Q高頻補償技術提高分辨率。
2.2.3 綜合地震屬性分析
地震屬性是從地震數(shù)據(jù)中提取出的能夠反映儲層巖性、流體的特征參數(shù)。根據(jù)東方物探公司的研究成果,地震屬性能夠解釋λ/4 儲層,突破分辨率的限制。所以,沙三中開展屬性預測分析具有理論基礎和適應性條件(表1、圖2)。
(1)合成記錄標定
合成記錄標定是地震精細構造解釋的基礎,子波提取是合成記錄標定的基礎。其技術關鍵是限定目的層段時窗,提取盡可能與地震波的吻合子波。
(2)精細構造解釋
精細構造解釋是屬性分析的基礎,在區(qū)域地質標志層(沙三鼓包)的約束下,將沙三中地層細分解釋了7個標志層。
(3)正演模型分析
依據(jù)儲層結構特征,建立了3種正演模型,并開展屬性響應分析,篩選敏感屬性。
正演結果:
②隨著砂巖單層或累計厚度的增加,反射振幅逐漸加強;
②對地層組合不同、總厚度相等的兩套砂巖與砂泥巖薄互層組合而言,反射振幅強度與間距有一定關系,間距減小,振幅逐漸加大。因此,振幅類屬性對地震巖性反應最為敏感。
(4)振幅類屬性分析
在正演分析的基礎上,對精細解釋標志層提取均方根振幅屬性,時窗±20ms。從均方根振幅屬性成果圖上看,雖然振幅性屬性對于區(qū)域巖性差異反映明顯,但因地質條件復雜,明顯存在多解性。利用單一的振幅屬性預測儲層風險較大。
(5)地震相屬性優(yōu)化
針對單一屬性多解性,我們引入地震相劃分技術,該技術是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波形分類,根據(jù)地震屬性之間的差異性或者相似性進行地震相劃分的技術,主要用來優(yōu)化、篩選地震屬性。該技術關鍵是選取地震相關性差別較大的屬性進行地震相屬性優(yōu)化。通過對該區(qū)提取均方根振幅屬性、半能量衰減屬性、即時相位屬性、即時頻率屬性,采用K-Means Clustering Seisclass 屬性優(yōu)化,將四類屬性疊加采用非督導的聚類分析。
根據(jù)屬性優(yōu)化圖上,用黃色和紫色區(qū)域分別代表了坨74和坨143油藏的儲層區(qū)帶,這樣就成功劃分了坨74油藏和坨143油藏具有相同屬性的有利區(qū)帶,并大大消除了多解性。
(6)分頻分析
針對沙三中砂體厚度薄的難點,我們采用了分頻分析手段。分頻(拓頻)技術:基于余弦相關變換算法,該算法用某一特定頻率的非常窄的余弦函數(shù)與地震數(shù)據(jù)進行互相關,結果是某一特定頻率的相關數(shù)據(jù)體,主要用于揭示薄層巖性變化。在精細解釋基礎上,對沙三中3下段發(fā)育薄層砂體的地層進行層間分頻分析,劃分了薄層發(fā)育的有利區(qū)帶。
分頻成果圖表明,分頻頻率在25-35hz效果比較明顯,可以明顯的看到濁積水道。
2.3 地震相模式識別確定目標突破點
根據(jù)沙三中油藏砂體發(fā)育類型,建立了濁積扇、濁積水道、前緣席狀砂三種儲層地震相模式:
(1)濁積扇:孤立的較強反射,呈現(xiàn)“透鏡體”特征;
(2)濁積水道:連續(xù)的較強反射,砂體邊界不明確;
(3)席狀砂:弱-中等、不連續(xù)的、較長的反射軸。在地震屬性劃分的有利區(qū)帶上,再次回到處理后的常規(guī)地震體上解釋和描述砂體,從而指導了油藏勘探發(fā)現(xiàn)。
2.4 測井約束反演(道積分屬性)確定目標砂體的展布范圍
道積分能起到偽波阻抗剖面的作用,可以快速指示孔隙度變化的作用。在描述目標砂體時,利用道積分屬性和測井約束反演,可以用來定量描述砂體的展布范圍及邊界。從對比圖上看,道積分剖面、測井約束剖面比常規(guī)剖面更能清晰的刻畫坨143油藏(西擴)砂體和坨74油藏(東擴)的展布形態(tài)及分布范圍。
參考文獻
[1] 李春華,祝傳林,王風華.東營凹陷勝坨地區(qū)沙三.沙四段扇體特征與巖性油氣藏[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3)
[2] 汪平,顧偉康,杜旭東,等 .地震資料精細解釋和儲層橫向預測在滾動勘探開發(fā)中的應用[J].試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39(增刊)
[3] 劉芳,李學雷,李英濤.勝坨地區(qū)沙三段濁積巖油藏滾動勘探方法[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24(1)
[4] 龐瑞峰,高樹新,王風華,等.勝坨地區(qū)勘探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