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淮
新課改如火如荼、生機勃勃,我們教育者倍感鼓舞。不過,身處課堂,我們仍有難言之隱、切膚之痛。我們的學生,七年級天真活波、伶俐可愛,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主動和他人交往;八年級主動提問的學生日漸減少、寥寥無幾,回答老師的問題,也只是敷衍了事,勉強應對;九年級干脆懶得思索,無所其謂、沉默是金,甘當聽眾。這種現(xiàn)象,嚴重的背離了教育的初衷。經過多方了解、考察、思索、試行,我總結出了“六招”破解沉悶課堂的方法,愿它羽化為學生成長的一片春天。
一、激烈競爭,澆灌學生好勝的心理
“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社會競爭的法則。在這個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競爭慘烈、不容怠惰的時代,需要競爭,需要強者,需要展示成績,需要推銷自我。這競爭意識不是與生俱來,而靠后天的培養(yǎng)、訓練,而中學時代擁有這樣的訓練經歷,尤為重要。一個中學時沉默寡言的人,長大后,怎么可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字字珠璣、頭頭是道?前言不搭后語、臉紅心跳、思維混亂,恐怕才是他的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yǎng)學生的好勝心,培養(yǎng)學生課堂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就是給學生的未來鋪路搭橋,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放眼天下,舍我其誰。這是英雄的豪邁,這是大家的風范,這是當代青年人的抱負。而傲視天下、逐鹿世界,靠的是本事:為人的本事,社交的本事,干事的本事。這本事從何而來?就從學生時代教師的刻意訓練而來。
老子曾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應當教育學生,拿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學習,勤于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只要有問題,只要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就把它當作救命稻草,緊抓不放。多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就多一次訓練,多一次檢閱,多一次展示。學生有了一顆爭第一的好勝心,學習成績也會讓人放心的,我們不會擔心他的前途。
二、培養(yǎng)信心,撬開學生的金口
自信是黑暗里的一縷陽光,幫助學生走出失敗的陰霾;自信是風雨后的七色彩虹,建構莘莘學子成功的希望。因為自信,所以初生牛犢;因為自信,所以敢為天下先;因為自信,所以強勢參與課堂,積極回答問題。而自卑則是成功的天敵。
好學生不愛回答問題,學困生回答不上問題,這是教育的現(xiàn)狀,也是課堂的癥結,亟需改變。我們注意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日漸成熟。多了幾分矜持,多了幾分害羞,多了幾分膽怯,多了幾分老成持重。沒有把握的話一般不說;沒有勝算的事,通常不做。直接后果就是,不敢大膽的回答老師的問題。眾目睽睽之下,要是答錯了,不是丟人顯眼嗎?不是自討沒趣嗎?回答正確了,也未必就是好事,同學的譏諷可能在后面等著你呢。
看來,不是學生不配合,原來是他們的心理在作怪。解決的辦法是扎實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減少他們的答錯率,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心。對學生的回答,要多肯定,多表揚,多指出其閃光點。指出他們的問題,要委婉,要含蓄,要點到為止,要留足面子,要給足尊嚴。就算學生的答案漫無邊際,我們也宜幽默告知,還要面帶笑容,輕松淡定。
學生有了自信心,肯定會深入思考問題,爭著搶著回答問題的,這樣的課堂,也絕不會死氣沉沉。
三、開動腦筋,撞出競爭的火花
我們的學生不是不聰明,不是沒有想象力,而是智慧的火花沒有被點燃。老師的責任,正在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夠鼓勵學生的閃光點,學生的思維就會隨時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渴望開發(fā),渴望啟動,渴望思索老師提出的問題,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認可。這對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有利的,我們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自主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
學生愛不愛思維,與有沒有競爭對手也有關。沒有競爭對手的課堂,學生會深感厭惡,很是孤獨。同學的松懈,帶來的結果是,大家都不追求進步,對追求進步的同學也是危害,時間一長,他們也懶得動腦筋。反正沒有人和我爭,我就是慢條斯理也沒關系,長此以往,思維的敏捷性會大打折扣,甚而至于會形成思維的短路。這很難形成新課堂的熱烈氣氛,很難構建學生間相互爭著回答問題的大好局面。
我在課堂上,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多渠道解決問題,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質疑自己不懂的問題,質疑同學,質疑教材,質疑教師。學生開動思維的課堂,是唇槍舌戰(zhàn)、你來我往,是言語的交鋒、觀念的肉搏,是風生水起、如火如荼。
四、激發(fā)興趣,提出新穎、適度的問題
課堂氣氛冷清,與問題本身沒有啟發(fā)性關系頗大。教師有責任提出新穎、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這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問題能讓寂寞的課堂炸開鍋,能讓鴉雀無聲的教室談笑風生。這樣的問題是課堂成功的前提和關鍵。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師應當認真?zhèn)湔n:備好教材,備好學生與大綱,努力鉆研教學參考書,查看網絡相關信息,深入、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學生是否歡迎你的問題,取決于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否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具備這些條件,你不必憂心忡忡、杞人憂天,你應對課堂的氣氛充滿信心,學生會歡迎的,效果會好的。
我們在設計問題時,還得考慮層次性。不要總想一口就吃成胖子,“心急吃不得熱湯丸”。備課的時候,教師要把問題進行分解,一個問題分化為幾個小問題,學生能回答,也有興趣答。
教學《香菱學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香菱創(chuàng)作的第三首詩的韻味,我告訴學生,詩歌貴含蓄,忌直露,喜歡用典故,使用典故最好讓人不知不覺。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這首詩使用了什么典故?哪些地方你覺得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問題才出口,十幾雙手高高舉起,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場面確實讓我感動。細想來,一切都得歸功于提問。是問題,困擾了學生;是問題,阻礙了學習;也是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五、豐富手段,活躍課堂的氣氛
課堂氣氛不活躍,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有關。新課改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鼓勵教師采用合理、科學、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
現(xiàn)實情況是,不少的教師,還在孜孜于老一套做法,不熟悉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不去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結構,不去精心組織自己的課堂語言。你說,這樣的課,怎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怎能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又怎么不睡意綿綿,倒成一片。
豐富教學手段,教師的講解要盡可能的少,切忌長篇大論、高談闊論,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通過朗讀能完成的內容,老師最好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能完成的內容,老師最好不講;學生該寫的時間,老師最好不講。“說、讀、寫、議”本身就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途徑、手杖,教師又何必自尋煩惱,講個沒完沒了呢?
課堂教學,教師只需優(yōu)化教法,豐富教法,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氣氛就夠了,其他的事就交給學生,讓他們去展示,去表演。
六、放下身價,彰顯親和的魅力
有時,課堂的過于沉悶與教師要求太嚴有關。我們只注意“嚴師出高徒”,修煉自己的學養(yǎng)、道德,可是,我們忽略了“大樹腳下無好苗”。其實,教書如養(yǎng)花,需要呵護,需要照料,需要親切。不少學生在要求過嚴的老師的課堂上顯得拘謹,甚至膽戰(zhàn)心驚,生怕哪里出錯,或是那句話不符老師的口味,引來麻煩、指責。你說,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怎可能放開思維,大膽回答老師的提問。
教師要想學生親近自己,親近自己所教的學科,積極回答提出的問題,或是提出自己的問題,就得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受學生的歡迎。學生不喜歡的老師,絕不是好老師,就算你的課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只會把他當作催眠曲。相反,那些有親和力的老師,無論走到哪里,學生都會跟到哪里,與他交流、溝通,擺家常,話人生,談理想,議學習。這樣的教師,他的問題不會無人問津的。他的話只要一出口,就能博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壯觀場面。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黑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