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冬冬
摘 要:公共精神是社會公共生活的產物,是一種高尚的倫理精神,是公民在現(xiàn)代公共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精神,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和社會風氣是否優(yōu)良的標桿。本文試對公共精神的內涵、特征做了簡要的論述,以期能為深化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公共精神;含義;特征
1 公共精神的內涵剖析
公共精神是一個模糊的、需要進行界定但又難以明確界定的概念,盡管不少學者都對其進行了相關得了闡述,但卻各不相同。譚莉莉曾指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民社會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的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命題。岳珂、姜峰則認為,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會當中的一種關心公共事務,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構,以營造適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的思想和行為品格。這些論述概況了公共精神的基本內涵,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筆者認為,公共精神是社會公共生活的產物,是世界公共性的重要體現(xiàn),是社會成員對公共領域利益關系的理性認識,對共同生活準則的主觀認可,由此形成以社會和他人利益為歸依的價值取向,從而在維護公共利益和關愛社會、關心他人的公共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公共精神是一種高尚的倫理精神,是公共生活對公民提出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理性指引下,主動認可和遵守公共生活準則,正確理解公共領域的利益關系,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務管理,自覺維護公共利益、關心社會和他人,不斷追求公共善。公共精神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1 公共意識是公共精神的重要內容
公共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自覺認識,對公共領域內利益關系的理性認識,對公共生活中的準則、公共價值的主觀認可。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意識大多表現(xiàn)為一種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公民具有公共意識意味著他們沒有把自己孤立和封閉起來,而是把自己與社會共同體聯(lián)系起來,共同尋找和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共同聯(lián)系、帶有普遍性的共識和共同的價值,以及由此確定的共同的準則——公共準則(主要包括利益準則、價值準則、道德準則和行為準則等),并共同遵守這些公共準則,維護共同的信念和價值。公民具有公共意識,同時還意味著公民個體追求一種對私人狹隘性和短暫性的超越,從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和整體中理解自身,從更廣闊的社群利益來理解自我利益,從而把自身與整體聯(lián)系起來,把個人事務與公共事務聯(lián)系起來,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聯(lián)系起來,把個人發(fā)展、價值實現(xiàn)與國家繁榮、社會進步聯(lián)系起來,在與他人的交往、協(xié)商中踐行公共準則,從而使公共利益和個人的正當利益都得到維護。
1.2 公共理性是公共精神的內在支撐
公共理性是公眾的理性,是個人對公共生活的理性,是人們在理性精神指引下對自身個體存在和社會公共性的把握和實現(xiàn)。這種理性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為它是“有關公共的”、“通過公共的”和“為了公共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一種理性能力與道德能力,它要求社會成員在涉及到整個社會共同體或整個政治共同體的存在與發(fā)展的、關乎所有公民的公共論題時,必須從公共利益出發(fā),在實質性法的正義的基礎上,依據(jù)公認的推理原則和證據(jù)原則,綜合考慮各種共同的因素,通過公共的協(xié)商與對話,經過輿論的批判與觀點的碰撞,從而達成積極的共識,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普遍的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公民具有公共理性,意味著公民不盲從、不盲信、不唯書、不唯上,能夠勇敢運用自己的理性,正確把握自己同社會、自然和他人的共生關系,正確理解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質和自己擔負的公共責任。公民在這種公共理性驅動和引導下參與公共生活,總結公共生活經驗,就會產生穩(wěn)定的公共情懷,形成公共理念,確立公共信念,最終形成以公共價值為歸依的公共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從而形成崇高的公共精神。
1.3 公共關懷是公共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
公民的公共精神表現(xiàn)為一種公共關懷。它是公民對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公共生活、公共價值等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自覺的關心和關注。公共關懷不僅僅只限于人際之間,更廣泛地存在于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之間;這種關懷不是某個人的主觀好惡,而是主體承擔的一種公共責任;這種關懷不僅是一種高尚的人格情操,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行動,是基于世界的共生性、公共性而客觀要求的人的實踐活動。公民的公共關懷體現(xiàn)在:遵守國家法律,積極與政府合作;對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表現(xiàn)出積極的認同和欣賞,習慣于站在公共利益和價值的立場上審視和評價事物,自覺關懷與維護公共安全、公共衛(wèi)生、公共環(huán)境、公共環(huán)源等公共利益;自覺遵守公共準則,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務管理,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與他人平等相處、合作共事。
1.4 公共善是公共精神的價值歸依
公共善是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行動的價值吁求。公民作為公共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必然要以公共善作為價值歸依。公共善是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善,是一種體現(xiàn)集體意志的公共倫理觀。它是連接公民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之間關系的倫理紐帶。它一方面使公民的共同體生活保持公正性,同時,它又使共同體的每個成員都能和諧地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它要求承認所有公民的公共權利,公民都能平等參與和共同決定社會公共事務。公共善不僅僅是抽象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觀念,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兩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可以物化的公共利益,包括公共設施、公共資源、公共環(huán)境、公共衛(wèi)生、公共安全等;另一種是非物化的各種美德,比如寬容、感恩、公正、誠信、善良、勇敢等。公民的公共精神既然是公共善的組成部分,自然要以公共善為價值歸依。
2 公共精神的特征
2.1 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精神的根本屬性。一方面,公共精神是世界公共性的體現(xiàn),是公共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共生關系,它以公共價值為歸依,引導人們追求公共善;另一方面,公共精神要發(fā)揮作用必須建立在人們的普遍共識之上,需要公共物品作為物質基礎,需要公共財政提供財政支持,需要公共權力給予權力保障,需要公共輿論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同時,公共精神又體現(xiàn)在社會成員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公共環(huán)境的保護、對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等公共行為中。
2.2 向善性
公共精神從善的美好愿望出發(fā),引導社會成員在追求個體善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善、公共善,并且要求把追求公共善作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重要前提,通過對公共善的認同和追求來實現(xiàn)自我利益。公共精神并不排斥個人利益,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公共精神能夠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前提,但公共精神要求每個公民走出只關注自身利益的樊籬,從更廣闊的社群利益來正確理解自我利益,把道德關懷的目光投向社會公眾、投向他人,從而轉變成一種公共關懷;同時它又以其特有的示范性、感召力輻射更廣大的人群,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共生活、關愛他人,共同建設健康、文明、和諧的公共生活。
2.3 益智性
公共領域是個人展示個性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唯一場所,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由私人生活走向公共生活。而要融入公共生活就要具備公共生活的基本精神——公共精神,它要求社會成員能夠自覺維護公共利益,自覺遵守公共生活準則,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因此,社會成員就需要不斷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守則、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積累相關的經驗,可以說,一個人公共精神的養(yǎng)成過程實際上也正是一個人智力成長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又深化了社會成員對公共生活準則的科學認識,深化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加深了他們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豐富了他們的成長經歷,啟發(fā)了他們的智慧。
2.4 適用性
公共精神作為社會公共生活的產物,適用于公共生活的所有參與者,主要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政府的公共精神體現(xiàn)在以公共福祉的最大化為最終歸依,從社會公眾的需求出發(fā),制訂公共政策必須認真回應公共利益需要和民眾的愿望,不斷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能力,不斷提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公務員的公共精神則體現(xiàn)在明確自身的公職要求,恪盡職守、廉潔奉公,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自覺克服以權謀私、作風漂浮、貪圖安逸、奢侈浪費等不良現(xiàn)象,全心全意為公眾謀福利,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普通公民的公共精神則體現(xiàn)在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自覺維護公共利益等。
[參考文獻]
[1]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緯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陳娟娟,祝建兵.公共精神的價值與培育[J].黨政干部論壇,2005(11).
[3]譚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J].探索,2002(4).
[4]潘恩強.論公共精神[J].光明日報,2003年11月5日.
[5]劉京.“公共精神”和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道德探索過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