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董傳統(tǒng)
摘要:經(jīng)過2008~2009年度在新冠山鐵銅普查工作區(qū),基本查明了礦體的規(guī)模、產(chǎn)狀,對礦床成因進行了初步分析,文章從地質狀況中的地層、巖層、構造進行實地探索分析,結合找礦結果對礦石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并對找礦遠景進行探索,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價值。
關鍵詞:新冠山鐵銅礦;找礦成果;遠景評價;侵入巖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10-0131-02
1 研究區(qū)地質概況
1.1 地層
研究區(qū)僅見由上元古界張廣才嶺群新興組(Pt32x)及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tǒng)土門子組(N1t)、船底山玄武巖(βN1c),第四系全新統(tǒng)低河漫灘堆積層(Q42)。
1.1.1 上元古界張廣才嶺群新興組(Pt32x)。位于研究區(qū)的北西及南西部,主要巖性為斑狀混合巖、石英片巖、大理巖。礦點附近范圍內主要出露大理巖,呈捕虜體產(chǎn)出。見少量綠泥片巖,但殘留不多,僅見于礦體附近及局部地段。
1.1.2 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tǒng)土門子組(N1t)。位于研究區(qū)的東南部,主要巖性為由松散膠結的砂礫巖、夾玄武巖、泥巖組成。
1.1.3 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tǒng)船底山玄武巖(βN1c)。位于研究區(qū)的東南角,由氣孔狀-致密塊狀玄武巖組成。
1.1.4 第四系全新統(tǒng)低河漫灘堆積層(Q42)。位于研究區(qū)內各溝谷中,主要由沖、洪積成因的礫石、砂、亞粘土組成。厚度處深溝外,一般小于1m。
1.2 侵入巖
侵入巖主要分布在中部,主要由晚二疊世堿長花崗巖(P2χργ),早侏羅世的堿長花崗巖(J1χργ)。
其中早侏羅世的堿長花崗巖(J1χργ)沿北東東向分布,呈小巖珠狀產(chǎn)出,與成礦關系密切。上元古街張廣才嶺群新興組(Pt32x)與早侏羅世的堿長花崗巖(J1χργ)外接觸帶矽卡巖化帶控制礦體。
1.3 構造
本區(qū)位于敦化-密山巖石圈斷裂的北西側東西向斷裂與青梅-蘭崗斷裂的交匯處,斷裂構造比較發(fā)育。成礦后斷裂有兩組,一組走向北東50°,傾向南東;另一組走向近東西,傾向北。上述兩組斷裂均對礦體起破壞作用,表現(xiàn)為切斷礦體或引起巖石及礦體的強力破碎。
2 找礦成果
2.1 見礦情況
在2008年工作的基礎上,2009年對研究區(qū)繼續(xù)進行工作,共施工9個鉆孔,其中有3個孔見礦,鉆孔見礦如下:
FeⅡ礦體上施工鉆孔ZK001,設計傾角為80°,設計方位185°,終孔孔深為132.10m。在29.80~33.00m見有一層磁鐵礦體,見礦厚度3.20m,平均鐵品位為26.70%,礦體頂板和底板均為矽卡巖。礦石類型為矽卡巖型。
在ZK001見礦的基礎上,按100m線距沿走向繼續(xù)施工ZK801,控制FeⅡ礦體走向的延伸。設計傾角為80°設計方位185°,終孔孔深為149.95m。在97.10~100.25m見有一層磁鐵礦體,見礦厚度3.15m,平均鐵品位28.90%,礦體頂板和底板均為閃長玢巖;礦體亦為矽卡巖型。
ZK4401,施工的目的是為了控制FeⅢ號礦體,方位185°,傾角80°,終孔孔深為181.5m,本孔25.25~46.73m見有磁鐵礦體,假厚度21.48m,巖石中磁鐵礦含量約25%左右。磁鐵礦含量在巖石中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平均TFe品位33.35%;頂?shù)装鍘r性均為閃長玢巖。
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偶爾可見黃鐵礦、黃銅礦及方鉛礦。
2.2 礦床成因分析
綜合以上三個鉆孔見礦情況可知:FeⅡ、FeⅢ號礦體均為矽卡巖型。其中FeⅡ號礦體的鉆孔有兩個見礦,但不是同一層礦體,同時后排孔均未見礦,因此說FeⅡ號礦體不連續(xù),呈短脈狀囊狀、扁豆狀,規(guī)模不大,這與有關的大理巖殘留體規(guī)模不大相對應。控制FeⅢ號礦體的鉆孔見礦厚度較大(真厚度近20m),但控制礦體走向和傾向的鉆孔均未見礦,因此說,F(xiàn)eⅢ號礦體規(guī)模不大。
礦體類型為矽卡巖型。巖漿晚期的熱液攜帶著相當多的金屬元素,沿構造裂隙上升運移過程與圍巖發(fā)生接觸交代作用,熱液淬取圍巖中的鈣質,釋放出SiO2、A12O3及多種金屬,由此形成了磁鐵礦等金屬礦物,并富集成礦。本區(qū)與矽卡巖形成密切相關的侵入巖有堿長花崗巖、中酸性脈巖(閃長玢巖),圍巖為大理石。閃長玢巖在巖裂隙上升過程中與大理巖發(fā)生了接觸雙交代作用,形成了矽卡巖,閃長玢巖所含磁鐵礦交代到了矽卡巖中,并富集成礦。由于殘留的大理巖以及中酸性脈巖——閃長玢巖的規(guī)模均較小,因此注定由于而這經(jīng)接觸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巖規(guī)模較小,而賦存其中的磁鐵礦規(guī)模也就更小了。
3 找礦遠景
3.1 找鐵礦遠景
在用槽探、淺井驗證礦區(qū)東北部磁異常強度較大的Ma2異常(Ma2磁異常強度:500~900nT)面積約0.25km)時,由于地表第四系、第三系覆蓋層太厚,無法解釋磁異常原因;異常北西側為負磁場區(qū)。據(jù)此推測,磁性體傾向南東,并且其東南部具二級激電異常;因此,在靠近Ma2中心處,施工ZK12001;終孔孔深242.80m,所見巖性為含磁鐵礦輝長石。
含磁鐵礦輝長石:淺黑灰色,中-細粒等粒結構(輝長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中個礦物含量:黑云母約1%~3%,輝石約占45%,磁鐵礦約占5%~10%,斜長石約占50%左右。其中輝石呈黑灰色,短柱狀,玻璃光澤,柱長約1mm左右,半自形-自形結構。斜長石呈白色,版柱狀,半自形-自形,油脂光澤。磁鐵礦成灰黑色,細粒-微粒粒狀結構,以細小團塊狀集合體產(chǎn)出。巖石中見有綠簾石化。
經(jīng)取樣分析,全鐵品位5%~10%,礦化體厚度>200m(鉆孔未穿透巖體),礦化體成因為巖漿分異型。根據(jù)鉆孔所見磁鐵礦,說明Ma2磁異常為含磁鐵礦輝長石所引起。
另外,在Ma2磁異常邊緣有多個化探組個異常(Ht-10、Ht-11、Ht-12、Ht-15、Ht-17),含有Au、Ag、Mo、Pb、Bi、As等單元素異常。
在探槽中見有絹英巖蝕變帶,蝕變帶長度超過200m,因此綜合以上資料,建議進行下一步立項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1 探明深部輝長石巖體的分異情況及磁鐵礦富集的可能性。基性巖體(輝長石)的副礦物為磁鐵礦,與輝長巖有關的礦場主要為鐵、銅、鈦等。輝長巖具有較好的分異作用,含礦層常堆積于分異系列的底部,分異越好,含礦性越大。異常驗證孔由于地形原因,沒有布置在磁異常中心,而是布置在了異常北部邊緣,是否異常中心和輝長巖體深部分異作用能好一些呢?值得研究。
3.1.2 關注附近的碳酸鹽地層,與巖體接觸處有可能存在磁鐵礦體。因為基性巖體(輝長巖)含有磁鐵礦,與碳酸鹽接觸,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矽卡巖,所含磁鐵礦可能交代到矽卡巖中,并富集成礦。本區(qū)含鐵相對較少的閃長玢巖與大理巖發(fā)生接觸雙交代形成了磁鐵礦體,那么,含鐵較高(5%~10%)且規(guī)模較大的基性巖體(輝長巖)和大理巖若發(fā)生接觸雙交代作用,就有可能形成較大的鐵礦體。
3.1.3 揭露輝長巖和堿長花崗巖接觸帶,揭露化探綜合異常,對異常進行系統(tǒng)評價。磁異常外圍存在五個化探組合異常,這些異常恰好位于輝長巖體與堿長花崗巖接觸帶,極有可能為礦致異常,因此要系統(tǒng)工作,揭露兩種巖體的接觸帶,弄清異常成因。
3.1.4 在1/20萬區(qū)調報告中,本區(qū)在北東向的敦密斷裂帶附近存在數(shù)條磁異常帶,本次工作區(qū)內的最大的磁異常Ma2也包含在1/20萬磁異常中,Ma2為基性巖體,為饒河-寧安區(qū)基性、超基性巖帶的一部分。參見基性超基性巖體分布圖(圖1)。
圖1 敦密深大斷裂兩側基性巖體分布圖
上圖中五星基性、超基性侵入巖與敦密巖石圈深大斷裂及其次一級斷裂由關,為幔源活動的產(chǎn)物,與鉑、鈀、銅、鎳、鈷等內生礦產(chǎn)的形成有著密切的成生聯(lián)系。五星銅鎳硫化型鉑鈀礦床就是在超基性巖體中發(fā)現(xiàn)的。那么是否可以推斷,其余附近的磁異常也與基性、超基性巖體有關,也含鉑、鈀、銅、鎳、鈷等金屬物呢?值得深入研究。
3.2 找金遠景
本礦化帶位于1/100萬化探異常Hs116區(qū)范圍東北部,在新冠山——興安村一帶進行1/2萬土壤化探時,圈出一批包括Au元素在內的綜合異常。部分綜合異常做了踏勘查證及槽探揭露。
土壤Ht-35、Ht-36、Ht-8及Ht-4異常皆有含金石英細脈帶分布。其中,Ht-26異常南側的石英脈帶寬4m,沿走向槽探控制長度大于100m。
經(jīng)刻槽取樣分析,有1個樣品(長度1m)含金品位0.88×10-6此前,三次揀塊送樣分析金品位分別為:2.9×10-6、0.88×10-6、和1.4×10-6。
另外,據(jù)本礦區(qū)2007年普查設計資料,礦區(qū)FeⅠ礦體H2號樣的含金品位為1.29×10-6。
綜上所述,在本區(qū)尋找金礦,仍有找礦前景。
參考文獻
[1] 戴才,陳行時.黑龍江省東部中生代火山機制基本特征[J].黑龍江省地質,1999,10(2).
[2] [J]黑龍江省地質礦產(chǎn)局.黑龍江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3] 曹健.新冠山鐵銅礦預查報告[R].
作者簡介:楊建國(1966-),男,黑龍江巴彥人,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二隊高級工程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質勘查與成礦規(guī)律預測。
(責任編輯:吳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