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限的體育活動課,平時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坐著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坐,坐,坐,學習的法寶。做學問,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應該叫“坐”學問才對——要不古人怎么說,板凳須坐十年冷呢?
讓我們把目光從知識的海洋里收回,看著自己坐的椅子,有沒有想過它是怎么演變過來的?再想想“雙手重疊放在桌上,背部伸直,雙腿自然垂落”的坐姿要求,如果把椅子換成蒲團的話,這坐姿還能不能完成?古代人又是坐什么、怎么坐的呢?
說起中國的“坐”文化,能夠從現(xiàn)在一直追溯到堯舜時期,跟你息息相關然而又很陌生的這一領域,同樣有不少有趣的知識呢!
天當屋頂?shù)禺敺?,石頭座位泥土床
誰說遠古沒有坐具。人類最早出現(xiàn)文字和語言的時候,石頭、大地、樹墩就是樸實而自然的坐具。那時坐的方式也沒有講究,怎么舒服怎么坐就行了。不過,遠古時候人們有時候也會坐在自己睡覺的床上。那時候的床,應該稱之為炕,它本身就是用泥土堆砌起來的。而現(xiàn)存最早的關于坐在床上的文字記載,出自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
相傳,舜的父親瞽叟和哥哥象嫉妒堯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便想害死他。他們騙舜去淘井,然后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滿,想把舜活活埋在井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了家,卻看見舜正坐在床上彈琴呢。象受此驚嚇后,再也不敢生出壞心思了。
就坐姿而言,史前時代也有個比較正式的、通用的坐的方式,就是盤腿坐在石頭、大地、樹墩等坐具上。這種坐姿,我們可以通過對史前時期記錄的圖畫中感受到。
到了商朝,終于開始出現(xiàn)了一種用粗布編織出的蒲團。這種蒲團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人工生產(chǎn)出的坐具,由此也產(chǎn)生了古人經(jīng)常說的“席地而坐”的坐姿。后來為了體現(xiàn)尊卑,才又出現(xiàn)了跪坐的坐姿,現(xiàn)在日本人還保留著這樣的坐姿。
時間跨度最大的坐具
秦漢之際,中原國家和西域戰(zhàn)戰(zhàn)和和,也把胡人的馬扎帶回了中原。大家都應該知道馬扎吧?X形交叉的木頭支架,用布條或皮條橫向連接成可以坐人的一面,可以折疊,非常容易攜帶。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童年印象,某位長輩拿著一個馬扎牽著你的手到處走,想休息的時候就把馬扎一放。如今我們也常常能看到火車站附近的商人把馬扎賣給“不幸”買到站票的人們。這種輕便而樸素的坐具,其實是時間跨度最大的坐具,它從魏晉時期出現(xiàn),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不過,魏晉時期的這種坐具不叫馬扎,叫胡床,東漢末年傳到中原,樣式跟現(xiàn)在的馬扎差不多,而且自出現(xiàn)起就很受人們的喜愛,畢竟這樣坐要比跪坐愜意多了。相傳,唐明皇出門游歷時便常常帶著馬扎。登山勞累了,就地支開休息,美名其曰“逍遙座”。
還有,《藝文類聚》記載,曹操也坐過胡床。有一次他和西涼大將馬超在潼關打仗,被馬超突襲,曹操顯得很從容,大軍殺過來了,他“猶坐胡床不起”。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看,所謂“胡床”,并不真的是“床”,而是輕便的小椅子。也有歷史考證說,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說的是馬扎前的明月光!詩人搬了小馬扎坐在如霜的月光下思念故鄉(xiāng),于是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如果回屋躺在隔著窗紙的床上,也許就沒有這樣的意境了。
高足時代
胡床之后,坐具開始慢慢增高了,從此進入“高足時代”。
最明顯的就是凳子,那會兒叫兀子,就是模仿當時的形狀起的名字??纯础柏!边@個字,是不是很像一個小凳子呢?
兀子應始于晉朝,歷經(jīng)各個朝代,開始由矮到高地慢慢發(fā)展,到了唐朝趨于完善,方形凳、長條凳、圓形凳和橢圓凳等,應有盡有。與此同時,也隨之演變并誕生了椅子這種坐具。
唐朝那會兒,椅子并不像現(xiàn)在那么多款式,只是為了坐著舒服,在凳子的基礎上,加上了扶手和靠背。這也要感謝唐明皇,因為椅子就是他那個時期出現(xiàn)的。
到了宋代,椅子的款型開始變得考究,式樣開始變得端莊。與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椅子不再追求享受,而是側重于規(guī)矩、馴化。那時候的設計理念是如何讓人坐上去身子正、有威嚴,由此才出現(xiàn)了“交椅”。交椅是皇帝使用的座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成語“正襟危坐”正是源于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此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各種造型的椅子,不一而足。后來又出現(xiàn)了“太師椅”,據(jù)說是宋朝一位京兆尹(京城長官)專為當朝宰相設計的,但史書上并無記載,不知真假。
坐具的完善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在明代,坐具已基本符合了人類的審美觀點,既美觀又有內涵。明代的坐具造型不但簡潔大方,而且還飽含了當時的文化理念。比如圈椅,面是圓的,搭腦是弧形的,體現(xiàn)了當時古人“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另外,那時候的坐具在細節(jié)處都很考究,甚至精確到每個部件的大小、對稱,以及整體的流暢感等等。不僅如此,坐具本身還雕刻了許多寓意吉祥的紋飾,喻示美好。如果明代的設計者能夠穿越到現(xiàn)在的話,絕對是世界上最頂級的設計大師?,F(xiàn)在所說的古典家具中,幾乎所有素面的坐具都源自明代。有人說,明代是家具發(fā)展的巔峰,這樣的說法并不過分。
清代對于坐具的功績主要是雕飾,再有就是增加了幾種坐具,比如寶座、玫瑰椅等。清代受滿族風格影響,家具著重繁瑣,以滿雕為上佳。尤其是宮廷使用的家具,更是雕龍畫鳳,彰顯了皇權的威嚴。
物以類聚,人以坐分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別看我們現(xiàn)在對坐什么、怎么坐沒有太大講究。但在古時候,坐具也是按人分的。有的坐具只有皇帝能坐,其他人坐了是要被殺頭的。有的坐具是給女人坐的,男人萬萬不能坐。
首先說皇帝,皇帝有兩種專屬坐具,一種是交椅,另一種是寶座。這兩種都是皇帝權力的象征,就連太子都不敢染指。不過,在清代有一種交椅是除了皇帝之外,武將也能坐的。這種交椅外觀有所改變,主要是為了行軍打仗過程中便于休息。但除了皇帝和武將之外,文官和百姓還是坐不得的。
再說官僚,明清那會兒官僚階級也十分有意思,他們將文官和武官分得十分清楚。所以,兩者所用的坐具也有所不同。前面說了交椅是武官專用,官帽椅便是文官專用。只要你還在宮廷當官,兩者絕對不能混淆使用。要不然,同僚會以為你要叛變陣營。
當然,也有的坐具是文武百官皆可使用的。比如圈椅、太師椅、方凳等普通坐具,就沒什么忌諱。不過尊卑之間,可不能隨便坐了,必須遵循“長幼有序”、“客尊主卑”的規(guī)矩。排座位可是一門大學問,《水滸傳》里,每當有新的英雄加入梁山泊,就要重新排排座次,108將誰坐第幾把交椅,半點含糊不得。
古代坐具擺放也很有講究,客廳里都會在沖門的位置設中堂,兩邊放一對太師椅,文官家中也可放官帽椅,門口兩側會放一些圈椅。若是家族男士們一起商討事情,中堂上的那對椅子就是輩分最高的兩個人坐的,這兩人也要按照“左上右下”的規(guī)矩,讓輩分最高者坐在左上方。然后,其他人按照長幼循序依次往后坐,挨門口越近,輩分越低。若是座位不夠,那么不好意思,就只能干站著了。
客人來也是一樣,主人會按照客人的身份或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來安排座次。身份就是年齡、官職等身份差別,心中的分量就是除掉這些之外,主人對客人的重視程度。關于這個事情,還有一個比較好笑的故事。
相傳紀曉嵐十分愛才但常常以貌取人。有一次,劉羅鍋慕名來訪,他只看了一眼便打心里瞧不起,叮囑下人安排坐在了靠門邊的位置,并隨手上了壺茶。聊了幾句之后,確實覺得劉羅鍋此人有些才學,便主動邀請他坐到了貼近中堂的位置,重新上了壺比較好的茶。再一聊,發(fā)覺此人簡直是才高八斗,又起身邀請他坐上中堂,挨著自己坐下,又上了一壺最好的茶。臨走的時候,劉羅鍋提筆寫了“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香茶”,然后淡然一笑而去。由此可見,古人對人的尊重常常體現(xiàn)在坐的位置上。
接著說說女人的坐具。待字閨中的少女和嫁為人婦的婦人,坐具基本相同,但也有所區(qū)別。先說還未嫁人的大家閨秀們,她們的房間一般除了父親之外,禁止男人踏入,有時候連父親也不能隨便踏入。所以,閨房的坐具都比較小巧精致,比如繡墩、玫瑰椅、美人榻等。其中,玫瑰椅又稱為小姐椅,可見那時就是少女專用。與那些未嫁人的小姐相比,已經(jīng)嫁人的婦人們的坐具就顯得較為大眾了。比如繡墩、鼓凳、方凳等,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主人允許你坐,你都可以隨便坐,但若是房間里有美人榻,客人是萬萬不能坐的。
現(xiàn)代,中西合璧大雜燴
也許用“大雜燴”這個詞,來形容從清末到現(xiàn)在這個時間段坐具的變化并不過分。西方的堅船利炮撕開了緊鎖的國門,各色坐具也在100多年間迅速普及到了百姓家中,如今我們常用的沙發(fā)、椅子、凳子等等,許多都是舶來品。
傳統(tǒng)坐具有文化重內涵,西方的坐具側重舒適感和實用性。兩者比起來,各有優(yōu)勢。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坐具的出現(xiàn),讓一直以保守著稱的中國人從心靈上得到了解放,開始猛烈吸納西方的生活及哲學理念,這段時間里,與坐具相關的古文化也開始大量流失。
不管怎么樣,坐具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中西文化的融合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高度。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坐具已經(jīng)完全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從舒適度、審美要求、款型尺寸等角度,細分得十分清楚,種類更是多如繁星。準確地說,它已經(jīng)跟我們的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成為我們自身需求的一部分。
方天啟:80后作家、詩人,著有長篇小說《異界守護神》《天使為我哭泣》等?,F(xiàn)為某紅木專業(yè)雜志編輯。